APP下载

谈吴道子的线描艺术

2015-10-26李强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衣纹吴道子线描

李强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谈吴道子的线描艺术

李强
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线,线在绘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唐代,佛教文化被广泛传播,当时的绘画主流是道释人物画,而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吴道子,他所创造的佛教样式被世人称为“吴家样”,在后世中广为流传,同时被后人尊称为“画圣”,本文主要以吴道子的线描艺术为聚焦点,对“吴带当风”“莼菜描”等进行描述分析,阐述“吴家样”的特点,了解其线描风格在绘画中的运用,并探究其时代意义以及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吴道子线描吴家样

一、吴道子艺术生平

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描绘方法,同时也是最有魅力的艺术语言,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都广泛运用到线条。唐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次高峰,作为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线描艺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属吴道子,吴道子名道玄,字子道,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或垂拱元年,他的绘画活动主要活跃于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吴道子早年曾师法于张僧繇。他的人物画造型和笔法继承张僧繇的长处,笔法又吸收张旭之长。从现存有传出自吴道子手笔的摹本或作品来看,每件都具有丰满的造型,和文献记载中张僧繇的人物造型颇为相似。吴道子虽师承张僧繇,但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创造了有别于外来的佛教样式,并且创造出被人们称之为”吴带当风“的线条,吴道子将中国古代线描艺术发展到空前的状况。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佛像画样式“吴家样”。由于当时佛教艺术的广泛流传,宗教人物画盛行,其中吴道子以其独创的宗教样式“吴家样”以及其独特的线描艺术对宗教人物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吴道子线描艺术的特点

(一)线的外在表现形式——“吴带当风”

中国美术史有一对著名的术语,“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将这两者相提并论,是因为通过两者的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吴带当风”的特点。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专有一章论“曹吴体法”说:

“学画者的一般都以曹仲达、吴道子为师。北齐曹仲达,最擅长画梵像,称为“曹家样”。曹仲达所画人物就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而吴道子所画人物衣服飘举,具有运动感、节奏感。故后人称之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吴道子线描的特征,在唐代一些名人的著述中有明显的体现。如杜甫诗中有“妙绝动宫墙”,段成式所说的“天衣飞扬,满壁风动”,都具有代表性又很典型。他们的这种说法,主要在于吴道子所描绘的人物在处理衣纹与动态上,都采取动势,具有运动感、节奏感,因此产生迎风飞扬的视觉效果,其《送子天王图》与《鬼伯》都体现了这个特点。可惜的是这两幅作品中的人物太少,“满壁风动”的视觉印象不足以得到体现,不过可以通过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借来阐述“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艺术特点。

武宗元北宋大家,专学吴道子的技法,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从侧面了解吴道子的风格。该作品主要描绘一些正在奏乐的仙姬,她们的天衣随着仙乐的韵律在风中飘动。衣纹采用“天衣飞扬”的处理方法,产生了强烈的运动、外张、有节奏感的画面感。这些效果从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中也都可以观察到。

同时,“吴带当风”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征,首先是自然,人物身上的衣纹,随着衣服结构自然地凹凸翻转,内外分明,并且随着人体结构自然地有起有伏,有松有紧,这样就能自然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体态动作。这是“曹家样”不具有的优点,因而,“吴家样”深受众多绘画者的推崇。

“吴带当风”的第二美感是多变化。相比起“曹衣出水”的平行线,其变化要多得多,尽管衣纹随风飘动,但这样的飘动是有章可循的。衣纹是根据人物体态动作幅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整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也就促成了“吴家样”经常描绘一些经变的大场面。

“吴带当风”的第三美感是阳刚壮美。这种美感的产生,不单单仅靠技巧,而是需要时代精神与天赋素质,气势与动感充足,阳刚壮美便容易产生。正是由于其符合盛唐社会积极奋斗的时代精神,所以受到当时广泛的欢迎。这样,他所创造的佛教样式成了美学的标准与榜样,意义十分重大。

(二)线的用笔力度、速度和线型变化的表现

由于画家的用笔速度快并且有力,线条有粗细、虚实的变化,因而“吴带当风”所表现的衣纹看上去多运动感与节奏感。

吴道子因为拥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因而能熟练地将书法中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他主要使用草书,其特征之一是速度飞快。他创作的壁画数量不计其数,苏轼形容他下笔比风雨还要快。他的第二个笔法特征是力度很大。因为早年深厚的绘画功底,所以吴道子的绘画笔法卓然独立,比别人更胜一筹,大胆突破了传统的笔法,为绘画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画鉴》记载说吴道子“笔法精妙超群,为百代画圣”,就是以精妙的笔法推崇吴道子的。据记载,吴道子运用不同粗细的线条来表现人体结构与衣纹

转折处,使人体与服饰相结合并产生立体感,使它们有凹有凸,有虚有实,有轻有重,有前有后,被后世学者称为“莼菜描”,也有人称之为“兰叶描”。“莼菜描”相对于一般工笔画线条的流畅、粗细均匀更加注重线条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传为吴道子作品线描石刻拓本《观自在菩萨像》就是“莼菜描”的典型代表。

其中《送子天王图》是“兰叶描”的典型代表。这幅画表现的是释迦牟尼降生作净饭王太子的佛教故事,图中的佛教人物,除个别神祇比较怪异外,绝大部分形象衣饰已经完全汉化,令人看起来倍感亲切。该作品主要注重用笔与线条,衣褶用起落转折的“兰叶描”来描绘,而不同妇女和神怪的肌肤则用圆润流畅的线条来表现,线条没有战掣,只有粗细,笔势雄厚,该行笔时行笔,该停笔时立刻止住,因此线条流转随心,圆润流畅,富于节奏感、运动感,显得形象生动,是典型的“吴家样”,并且表现出“疏体”画的特征。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记录说“吴道玄《送子天王图》一名《释迦降生像》,纸本,水墨真迹”,“落笔奇伟,形神飞动,是吴生擅场之作”。

吴道子的衣纹描法是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革新。“莼菜条”带有草书笔法的神气,它能产生笔力遒劲,豪放磊落,气势劲怒的效果,它不同于“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它是“写”出来的。明代画家李日华认为“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亦此意也”。“莼菜条”和书法一样注重的是绘画中的线条笔法,而不计较绘画中的色彩。吴道子的笔法源于书法,书法的魅力在于用笔的点画所产生的美能够超越文字本身结构的美,吴道子在绘画中将书法的笔法融入到绘画中,这也是吴道子绘画的魅力所在。

三、吴道子线描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与作用

吴道子创造了为后世所推崇、临摹的具有创时代意义的线描艺术,他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他所创造的佛教样式影响了同时代画家,当时很多人都模仿吴道子的笔迹。唐代以后,人物画日渐衰退,山水画兴起,画家的创造性逐渐减退,很多画家开始临摹古人的绘画,并且很多画家都学习吴道子的画风,不少还是各个时代的代表。见于记载的有:

“妙品”四人之一的王仁寿擅长佛像鬼神,曾学过吴道子的画,他为寺院画的八尊菩萨,被人们误认为是吴道子的手笔。

李公麟,北宋最著名白描大师,被评为“宋画第一”,“佛像风格学习吴道玄”。他的绘画吸取吴道子的创意以及王维的潇洒”,对后世颇具影响,他的传世作品为《维摩天女像》,通过对该作品的了解,能够了解和研究吴道子的艺术特色,特别是人物形体结构与衣纹画法补充了吴道子遗失的真迹。

南宋山水四大家之一的马远,也善人物。从他流传至今的真迹可以看出他的白描人物跟吴道子颇相似,运用了兰叶描的画法。

宋元以后,学吴道子的画家大都为民间画工。山西芮城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主要代表是民间画工马君祥,在他所作的壁画中就明显带有吴道子的画法与风格气派。宋元以降,吴道子的薪火主要在民间画工中传承。明清民间道释壁画风格虽然趋于细琐,但也还能看得出“祖师”吴道子的影子。

进入到21世纪的现代,吴道子的线描艺术被各大美术院校广泛研究学习,国画学生在学习人物画时,常以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以及学他的后世名家如李公麟、武宗元等的名作为范本来提高绘画的造型能力,由此可见,吴道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杨仁凯.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

[2]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9.

[3]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洪惠镇.吴道子王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12.

猜你喜欢

衣纹吴道子线描
“泥人张”的“独门秘籍”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在高校雕塑基础教学中衣纹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浅析法海寺壁画中的线描艺术
增设美术课堂线描小练习的实践与思考
“画圣”吴道子
李婷婷油画及国画作品选登
线描画
万世之功郑国渠
画圣吴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