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探讨

2015-10-25席腾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1期
关键词:脑血栓偏瘫肢体

席腾飞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河南 南阳 473000)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探讨

席腾飞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68例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作为探讨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护理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总结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其生活自主能力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满意度为93.4%,明显高于对照组(6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能力,有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早期康复护理;脑血栓肢体偏瘫;生活能力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基础上形成的,血液中有形成分进入人体脑血管,造成脑部细胞缺氧,导致脑细胞死亡,进而堵塞脑血管。脑血栓主要临床表现为偏瘫,给患者机体功能带来损害,影响运动神经系统。现阶段,脑血栓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但若忽视预后护理,患者生活能力仍会受到很大影响。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我院在对脑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提供常规护理的同时,也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护理工作重点,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68例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作为探讨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68例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作为探讨对象,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为55.3岁。所选病例均不存在其他功能性障碍病史,且均符合脑血栓肢体偏瘫相关诊疗和护理标准[1]。入选标准:①患者年龄≤80岁;②患者系初次患脑血栓;③经相关仪器证实为脑血栓,但排除并发脑出血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护理(34例)和对照组(34例),其中护理男20例,女1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病因、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溶栓治疗护理。经CT诊断患者为脑血栓,且确定患者无脑出血后,应在早期为患者开展溶栓治疗。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在静脉滴注时,要注意滴速,避免过快引发患者心力衰竭[2];饮食上宜清淡,以流食为主;长期受压位置要经常进行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经常擦拭全身,防止压疮。

1.2.2护理组。①卧床期护理。取舒适体位,包括侧卧位、仰卧位等,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防止肢体长期受压而形成压疮和其他并发症。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要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如被动按摩、被动肢体锻炼等,促进患者局部位置血液循环,避免形成肌肉萎缩。②语言功能恢复。护理人员要在治疗早期与患者尽快建立交流机制和情感关系,若患者语言沟通能力受限,可先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进行感官刺激。针对不同种类、程度受限患者,训练要所侧重。患者出现命名性失语(遗忘症)后,护理人员要不断反复强化事物名称和特点,增加记忆;若患者为运动性失语,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构音困难,护理人员应重点为患者示范口型,并进行一对一教学。实际上,很多预后工作需要家属全力配合,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家属、朋友多与其言语沟通,努力为患者创建良好交流平台,促进患者语言功能尽快恢复。③运动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包括坐、立、行训练。通常在患者接受治疗5~7 d后,可为患者实施坐位训练。初期训练患者进行小范围和小幅度坐姿,角度宜<60°。在患者能承受范围内逐渐增加“坐”角度,时间也相应延长。通常,在患者坐位平衡训练有成效后,训练重点逐渐转向站立训练,训练过程是由被动站立向自主站立过渡。若患者站立稳定,可逐步实施行走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有节奏训练,根据患者行走姿态和走路稳定程度,适当增加时间和难度。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是否出现疼痛和肿胀现象,若是发生在冬季,切忌患者的肢体暴露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受凉影响康复。④日常训练。为患者开展日常康复训练,包括吃饭、穿衣、如厕、洗澡、上下楼等,护理人员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指导和鼓励作用。要求家属做好配合,在疾病早期充分执行康复训练计划,并贯穿始终。注意整个早期康复训练,要根据患者实际承受能力而定,做到循序渐进,切不可急功近利。

1.3统计学方法:将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在经过相应治疗和护理工作后,护理组患者32例(94.1%)患者能够自主生活,另有2例患者需要辅助;对照组27例(79.4%)患者能够生活自理,另有7例患者需要辅助。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恢复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各时段恢复评分,其中术后1个月两组数据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3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种不同护理模式进行评分,其中护理组总满意率为93.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69.1%)。两组患者满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血栓主要临床表现为偏瘫,给患者机体功能带来损害,影响运动神经系统[3]。现阶段,脑血栓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但若忽视预后护理,患者生活能力仍会受到很大影响[4]。以往,医护人员多以健康指导和饮食控制作为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康复重点指导,并告知家属和患者本人进行主动康复锻炼。多数患者因难以忍受疼痛,很少能够做到主动治疗和锻炼,因此预后缓慢、治疗效果不佳[5]。笔者认为,除以上护理干预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老年人是脑血栓多发人群,疾病发生后,患者生活不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心理负担和压力较大。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健康教育和心理安慰,并与患者主动沟通,反复向患者和家属强调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②制定康复计划。为切实有效提升护理质量,要不断改善住院环境,为患者减轻压力,保持心情愉悦。除此之外,要为每位患者制定对应康复计划。这份计划应包括训练开始时间、初始拉伸角度、训练进展以及康复周期等。③出院指导。患者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视情况予以出院,医护人员要督促患者和家属经常做主动康复训练,进而增加肢体关节和肌肉力量。

[1]刘芳.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6(20):104-105.

[2]向秀芳.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1):67-68.

[3]曾玉玲,罗淑琼,曾颖晖.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28-29.

[4]曾小群.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2(3):31-32.

[5]李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6(5):56-57.

R473.74

B

1671-8194(2015)21-0272-02

猜你喜欢

脑血栓偏瘫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