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式下高中化学教学误区和对策
2015-10-24吴少坚
吴少坚
【摘 要】从高中化学教学中提出课程改革中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更新,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及自主学习,活用教材课标,联系实际学化学,注重各阶段教材之间的衔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等方面探讨新高考形式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关键词】新高考形式;化学课堂教学;误区和对策
2006年至今我省使用高中课改的新教材近十年,2009年我省高考第一次采用理综省自主命题,紧接着开始实行高职提前招考,明后年我省可能即将开始使用全国理综I套考卷,难度发生改变:福建卷7:2:1,全国卷5:3:2。命题也由中学教师为主命题改为大学教授命题,命题思路和视角都比较高,要求对知识更加深入地掌握和更为灵活运用,由福建卷改为全国卷后加量不加时。针对这些新的形势,高中化学教学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所以我们高中化学教师特别是有多年高中教学经历的中老年老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科学使用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具体的思路,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崭新的教学艺术,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广度和难度,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区分新旧教材,实现三维目标达成
旧教材以物质结构为主线,注重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条理性清楚。但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要求高,难度大,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样让比较传统循规蹈矩的中国人接受和采纳。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以实际运用为切入点,强化双基的同时,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从三维目标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对教学目标的全面理解,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更新教学方法,构建科学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模块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生搬硬套,针对教材内容的变化和学生特点区别来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在轻松、和谐、民主、平等活跃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善于引导,精心设计和调控,把本来较深奥的化学原理变得轻松掌握,调动化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喜爱化学,对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化学是极为有利的。以学生的学习为基本视角,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动建构的学习者。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及自主学习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把外在的学习方法逐步内化为有个体特色的学习方式与技巧,从而实现从学教材向用教材学的转变,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人,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与学生合作、交流,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调学习者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
四、重视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法
实施差异教学,要尽量在教学中按照课标的要求,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强化诊断、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个别指导,使教学能突显其个性化。为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课程教学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新的高中课程能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不同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 提供基础。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很多问题在通过学生合作、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和谐发展。
五、研究课标活用教材,构建精简教学
教师要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不要求一步到位讲究螺旋上升。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不宜拓展。有些内容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设置梯度,让学生自主探究。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的粗食盐提纯的方案设计,可以分解成若干探究题:(1)食盐中含有泥沙怎样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怎样除杂(3)假如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熟悉。新课程的教材重组是必须也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指导,整合教材的优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
六、联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要以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熟悉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环境,开设校本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合成氨厂、磷肥厂、农药厂等,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熟悉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了解社会发展对化学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人类的重要作用。endprint
七、把握初高中的衔接,抓住必选修的结合
按照课标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重点,必修课目标定位是基础性,而选修课程模块多样性、选择性,必修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高中化学的方方面面,内容多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多个学习点中切换,教学中要不深不透浅尝辄止,控制教学的深广度,与教学目标关系不是很密切、处理起来又比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也可以课后进行个别辅导,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探究,让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把握核心概念,然后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修课的教学是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化学选修课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必修和选修课程是有序展开并互相依存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在不同模块间,以物质结论理论和物质变化理论相联系,构成理论框架,以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作为初、高中知识的联结纽带。有机化合物知识以化学键理论为指导,以官能团为体系进行组织,建立良好完备的认知结构,使之条件化、结构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把握。
八、深化实验基础作用,激发探究式学习
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练习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内容分别约占各自总条目的22.2%和37.7%。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重视化学实验并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才会在化学教学体现独特魅力和充满生命和活力。近年来高职招考在每年元月分举行,原来化学读不好的学生放弃读理化选择高职,现在许多中等学生,甚至许多化学优秀学生也放弃化学选择报考高职。提高学生学习互相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可利用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熟悉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规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九、关注生活热点,激发学习有机热情
通过有机模块的学习研究,在知识技能上,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有机化化学涉及的相关概念,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官能团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将数量繁多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归纳概括,再从官能团的结构分析入手,学会预测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方法。通过对有机性质、结构、合成方法等的探究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提高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意义。有机与实际联系紧密,实际情景性强,有较高的探究价值,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密切关注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如地沟油、苏丹红、毒奶粉、PPA等,联系生产实际如我市的PX生产,联系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应用有机知识、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有机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 25-28
[2] 陈献忠.《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检测》《教学与治理》.2005年第4期16-18
[3]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125-132
[4]刘旦初.《化学与人类》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1-5
[5]吴俊明.议当前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J].化学教学,2004,(4):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