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问题分析与路径研究
2015-10-24项平
项平
【摘 要】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意识形态宣传、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引导以及日常事务管理的职责,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对提高工作绩效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本研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知识培育体系与学生工作体系分割、辅导员权利与责任分割、辅导员职业技能水平不高以及缺乏社会认可度等问题,并最终从社会氛围的营造、提升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的能力、建立健全辅导员保障机制以及辅导员培训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技能提升 路径 问题
一、引言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方向是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指导与日常事務管理,不仅是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力军,而且也是保障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实施者。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是保障以人为本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高校学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良莠不齐的西方思潮冲击,导致自由主义泛滥与崇洋媚外思想盛行。2015年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与铸魂工程。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失衡问题日益突出。高校辅导员应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做好就业后续服务工作,保障学生就业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保障
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关键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宣传国家意识形态的任务。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的关键一条就是提高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的能力。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身兼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人选。鉴于此,广大高校辅导员应该牢牢树立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理念,充分认识自身的职业使命,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做实做细,开拓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二)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育“三个结合”创新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推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在于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随着高校扩招效应的逐渐凸显,高等教育逐渐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社会对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批业务素质能力高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锻造一批高业务素质的辅导员对高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要实现“学习与思想品德结合”“创新与社会实践结合”以及“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结合”的“三个结合”战略。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成长之道与思想引领者,应该积极妥善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以及社会的关系,实现其就业、进步与成长的三个结合。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现状与问题表征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现状
随着中央一系列文件的督促与指导,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以及日常培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支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首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辅导员的建设环境在中央16号文件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辅导员的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也开始进一步加快,通过编制、岗位以及行政职务的设定规范高校辅导员的队伍。高校辅导员人事改革制度的实施对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其次,辅导员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同高校开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整合资源,开设了学生事务管理以及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专业。最后,辅导员的职业培训逐渐步入正轨,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对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以及专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问题表征
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依然面临着多重问题,主要包括:
1.知识培育体系与学生工作体系分割。高校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知识培育的责任,因为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影响,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科研任务之上,往往疏于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指导。相比较而言,高校辅导员则承担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习指导、心理健康干预以及素质拓展的功能,但却不能纳入到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当中,知识培育与学生工作体系分割严重。
2.辅导员权利与责任分割。辅导员还承担着高校安全稳定的职责,若在学校发生群体斗殴、公共卫生等事件,辅导员往往首当其冲,成为第一责任人。与责任相比,辅导员在劳动社会保障、职务晋升以及津贴发放等方面与其他级别的员工相比,并没有享有溢出差异。高校辅导员处于学校高风险突发事件的风口,自身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而且还可能面临着来自社会、家长以及学校的非难,导致辅导员在学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染概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体权益缺乏制度化的有力支撑。
3.辅导员社会地位与评价缺乏认可度。虽然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但是一些社会观念诸如高校辅导员“技术含量低”“可有可无”的观点依然甚嚣尘上,再加上高校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更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也掌握了一定的配置学校资源的权力,例如对学生的资助管理、就业推荐、综合考评以及干部任命等。这种社会认知度与高校辅导员本身职责权限要求的脱节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阻碍。
4.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参差不齐。虽然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从应届毕业生与高校中选拔,但由于其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社会接触有限,导致辅导员在工作指导、心理健康干预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缺乏话语权以及说服力。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更多的辅导员还是习惯于一些学生事务管理、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难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心理动向进行有效评价,缺乏抗压能力。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路径研究
(一)加强理论与传媒工具学习,提高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能力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技能的提高要把握“口中有理”“手中有宝”以及“心中有则”。“口中有理”是指加强对意识形态问题难点的解释能力,夯实其在工作中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以及落后文化的话语权;“手中有宝”是指利用大众传媒工具,提高辅导员对意识形态工作网络化的把握能力。当下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交流、信息传播以及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径,在鱼龙混杂的信息当中,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警惕性薄弱而容易陷入思想的误区当中。高校辅导员应该努力学习运用新媒体新规律,提高自己对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互联网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一切网络化的思想文化空间。
(二)营造辅导员技能提升的良好社会氛围
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人为本。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党团组织的引导性,还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新形势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此外,要大力依托高校辅导员行业协会,以专业组织机构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扩大辅导员培训研究组织的数量,使其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主要渠道。再者,应该积极营造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社会氛围,挖掘高校辅导员的典型,树立辅导员楷模,通过宣传辅导员的突出业绩,形成有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观念。最后,可探索设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专职专项基金,有利于扩大辅导员培训融资渠道以及调动辅导员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互助组织功能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同感以及价值归属,应该在既有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完成、科研成果以及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出现“唯科研论”的失衡局面,激励高校辅导员将更多的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形成科研与实践互动促进的发展模式。另外,应该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互助组织以及劳动保障机制,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帮助辅导员从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有利于其在今后工作的开展当中以更大的積极性以及更多的勇气承担责任。通过成立高校辅导员互助组织,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学习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包括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干预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的信息。此外,为保障辅导员的身心健康,降低其所承担的工作的风险,应该探索针对高校辅导员的专门保护机制,签订有条件的责任免除协议,分担辅导员的责任成本,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保驾护航。
(四)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水平与加强培训平台建设
归根到底,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需要靠自我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以及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个体通过不断地实践锻炼,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辅导员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及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努力将服务同学、诚实守信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当中去,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家面临的发展形式以及发展命运,认清自身的社会责任。
(五)完善辅导员职能技能提升制度的建设
从制度层面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是根本途径。对既有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激励制度、考核制度、工作规范的积极方面应该继续坚持,对既有制度的执行力以及规范化进行不断的完善,这就要求以人为本,通过强调规范化的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整体提升。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的完善作为制度规范化的有效手段。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制度建设以及完善需要紧紧围绕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为核心,以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宣传以及教育为突破口,制定出质量有保障、决策要科学以及以人为本的规章体系,并且通过法律或者学校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健全制度体系,保障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顺利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敏幸,孙振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9(12):113-116.
[2]黄小铭.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3(07):109-110.
[3]曾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89-90.
[4]蒲清平,白凯,赵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04):95-100.
[5]张宏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117-119.
[6]陈占芳.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7]董业凤.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