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标签理论控制中学政治课堂问题行为

2015-10-24白杨

教育界·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

白杨

【摘 要】目前,很多政治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都一直在关注如何对待中学生叛逆期的政治课堂问题。很多专家提出师德培训,出台相应的教师行为规范,对在岗教师进行教育智慧的再教育等方式,但效果不甚明显。本文从多角度阐释了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思政教师看待问题行为的态度。并从正功能角度提出了通过标签理论的灵活应用、内外因结合控制的方式实现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

【关键词】标签理论     中学政治课堂      问题行为

中学思政课中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与学校班级制度文化相对立,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小到个体不参与课堂,大到一部分学生无视课堂纪律、集体厌学,进而群体对授课教师采取轻视、不合作,甚至敌对的态度。如果教师能够从多角度认识课堂问题,能及时巧妙地处理,便能够达到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目的。

一、多角度透视中学思政课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中学生是中学政治课堂中的主体,只有从多角度、多方位了解中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源,才能够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

从性格角度分析思政课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外向性格的学生善交际、好冲动,对丰富多彩和刺激有强烈的需要,更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相反,内向性格的学生更擅长于自我控制,他们很少会产生课堂问题。 心理学家爱森克指出,性格外向的人,其行为很可能逾越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因为这些人具有对冒险的生理需求。

从问题学生受挫的角度看思政课课堂问题行为。当某一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遭到挫折时,人们可能变得沮丧,并把他们的挫折发泄为侵犯。传统政治教育的学生观过分强调学生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不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内在积极性和发展可能性,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如经常按学习成绩把他们分别归结为好、中、差,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样一来越是擅长政治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越是活跃,越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表现机会;而政治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处于课堂的边缘,产生强烈的失败感。这些学习上受挫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出上课精力不集中、破坏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等行为。

从习得的角度看思政课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政治课堂上,中学生通过与有课堂问题行为学生的互动,学生学到了对课堂规范的反向理解、敌视态度和行为。普通学生与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交往越密切,普通学生出现课堂问题的概率越高。社会心理学家阿尔博特·班度拉认为,人们可以只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应,越轨行为是通过模仿、观察而获得的。

二、中學思政课教师以正面的态度看待问题行为

人们通常将有课堂问题行为的中学生与坏学生、差生关联在一起。老师一般对课堂问题学生存在负向印象,对遵守课堂规则的学生存在正向印象。教师如何看待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是解决中学生政治课堂问题行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中学生在政治课堂存在问题行为未必就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可能仅仅意味着“不遵从”。 “不遵从”蕴含创造的潜能,蕴含创造课堂新秩序的可能。

老师可以从积极的角度来审视不遵者本身。很多天才等诸如此类的人都被称为“不遵从”者。“不遵从”是创造性和天才的特征。中学生课堂上的“不遵从”蕴含着创造的潜能,“不遵从”造就了富有创造性的小说家、艺术家和诗人等。

老师也可以结合新课堂的构建来积极看待“不遵从”的作用。“不遵从”对重构新的课堂规范有积极作用,课堂规范并非一成不变的,现有的课堂规范也并非是合理的和最优的。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堂的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各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综合性学习都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活起来。今天的课堂规范更加宽泛,对学生的部分课堂问题更加宽容。课堂教学规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界定,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同一课堂问题行为有着不同的界定和认识。

迪尔凯姆指出,越轨“是任何一个健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应该看作是任何健康的班级和学校都存在的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学政治教师针对中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具体和学生相处来看,教师对于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不应抱有偏见,不能区别对待这类学生,教师对于班级和学校的课堂问题行为不应过于紧张。

三、应用标签理论对中学政治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控制

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一定的正功能,对于中学生的课堂问题我们是否需要矫正呢?就一个社会来说,社会越轨行为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正功能,但社会控制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就一个学校来说,适当地控制中学生的政治课堂问题也是必要的,它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和保障。

(一)标签理论的反向应用

在社会学中,社会用标签理论来阐述标签与越轨者的关系;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用标签理论来分析问题学生的生成,并应用标签理论来矫正未成年人的课堂问题行为。

标签理论强调“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一个行为违反者只有被他人贴上了标签之后才变成了越轨者。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将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关注这些问题学生的行为,久而久之,教师发现自己的判断非常准确,这些学生确实是问题学生。教师越是关注这些学生身上的问题,这些学生身上的问题就越多,这样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之中非常常见。

如何打破课堂问题学生恶性循环的怪圈呢?外界评价特别是教师这一重要评价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非常重要。学生的自我概念并未完全形成,很多关于自我的形象是根据外界对于自己的评价来塑造的,中学生会朝着外界特别是教师评价的方向发展和塑造自己。根据中学生这一时期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或者标签来引导学生,控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中学思政课教师不仅肩负政治知识的传播的重任,同时承担着中学生价值的构建的责任,要通过“肯定性标签”,肯定性评价,促使学生从积极阳光的方向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我,思政课教师坚决不将“坏标签”或否定性评价应用于中学生身上。多肯定,少否定,利用肯定性评价和“好标签”来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思政教师应做到用善意的眼光看待课堂问题学生,并将优秀点贴上标签,让学生对自我概念有新认识,并帮助课堂问题学生纠正课堂问题行为,同时塑造问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结合内、外在控制方法,纠正中学政治课堂问题学生的行为

纠正中学政治课堂问题学生行为的内在方法是应用标签理论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群体,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因此政治教师不仅需要短期引導,更需要长期关注和监督,把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张贴“好标签”形成学生内部变化,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课堂问题学生与同辈群体的团结合作,巩固“正面标签”的效果,最后在思政教师的鼓励督促下,不断从外部促使课堂问题学生纠正问题行为。

纠正课堂问题学生行为不仅表现在教师的、学生的外在控制上,还表现在如何将教师的外在控制转变为学生的内在控制。社会学威慑理论强调惩罚对社会的控制作用,对课堂当中的问题行为,威慑理论是不适用的。思政课教师是课堂问题学生的心理导师,是学生的灯塔。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深浅、感情的好坏对交流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近距离的、良好平等、和谐融洽的交流与引导,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由于学生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群体,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的结合,通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监督、教师的肯定性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等,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控制,实现学生问题行为的纠正。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高和荣.越轨社会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4]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5]因尼斯著.陈天本译.解读社会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6]张彩云.学生行为问题与教育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7]皮艺军.越轨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体育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失落的一角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注重课堂纪律,调控英语教学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