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及护理研究
2015-10-24杨帆
杨 帆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河南 南阳 473000)
100例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及护理研究
杨 帆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特点,探讨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100例老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药物不良反应年龄特征、给药途径、给药种类和临床主要症状等。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70~79岁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高,占到42.0%;57例(57.0%)患者通过静脉给药产生不良反应;使用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居多,分别为41.0%和29.0%。结论 老年患者是药物不良反应高发人群,应正视其用药流程和规范。并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程度奠定基础。
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特点;护理干预措施
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正常剂量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治,但却出现有害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药物不良反应[1]。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项功能处于退化阶段,因此是不良药物反应的高发人群,用药风险明显比年轻人群高。据权威资料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超过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且药物不良反应率随年龄向上递增。为进一步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并探讨相应护理对策,本文选择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100例老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100例老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1.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药物不良反应相关临床特征,其中住院患者53例,门诊患者35例,急诊患者12例。采用描述性方法对100例老年药物不良反应者自身情况、用药情况进行分类,并统计。
1.2主要观察项目:①药品种类。以患者机体几大系统作为衡量标准,按照系统将造成不良反应药物分类,并统计每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人数和占比。②临床表现。通过患者主诉来确定不良反应症状所属系统,注意≥2种症状时,应按照显著症状(或严重症状)划分,统计不良反应人数及占比。
1.3统计学方法:将护理组和对照组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年龄特征:统计发现,70~79岁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高,为42.0%,见表1。
表1 年龄构成与药物不良反应分布
2.2给药途径:统计结果表明,57例(57.0%)患者通过静脉给药,产生不良反应; 43例(43.0%)患者通过口服给药,产生不良反应。
2.3药物种类:100例老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使用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居多,分别为41.0%和29.0%,中成药不良反应11例(11.0%),见表2。
表2 不良药物反应药物种类及占比
2.4临床症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定,对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涉及器官(系统)进行分类和统计。其中,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多(44例),见表3。从临床症状表现来看,通常患者在停药(或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能逐渐自行缓解。
表3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
3 讨 论
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正常剂量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治,但却出现有害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项功能处于退化阶段,因此是不良药物反应的高发人群,用药风险明显比年轻人群高。笔者认为,药物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点特征:
3.1不良反应特征:①药物自身原因。本文统计发现,原本被临床认为安全有效的中成药,不良反应达到11%,经过研究,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这部分中成药主要是通过静脉给药,药物多为活血化瘀类药物。提示中成药成分复杂,制造工艺等因素可能会对药物疗效产生影响[2]。②给药途径。统计结果表明,57例(57.0%)患者通过静脉给药,产生不良反应; 43例(43.0%)患者通过口服给药,产生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静脉给药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药效深入。同时考虑液体配药过程中,容易受到操作和环境因素影响[3]。③机体原因。患者年龄、基础病,以及患者日常营养状况等都可能对身体各功能带来影响,因此自身机体原因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不可忽视。
3.2护理对策: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护理干预。①评估用药安全性。提升护理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在给药前充分掌握用药目标,了解患者病史、病情发展情况,具备辨别用药高危人群能力。本文统计表明,高危人群年龄在70~79岁,高危药物为抗生素类药物、心脑血管类药物以及中成药(静脉给药,神经、消化道系统以及皮肤症状是临床症状多发区,医护人员应将这些患者作为重点观察对象。②加强用药管理。老年患者年龄偏大,身体各项功能处于退化阶段,药物代谢功能有限。由于个体差异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药物敏感性和药物耐受性[4]。一旦药物剂量不合理,就会导致患者体内出现药物蓄积,导致患者血尿浓度上升。另外,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临床治疗时,需要多种药物进行联用,药物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也会诱发药物不良反应[5]。因此,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对老年用药知识的理解,定期开展药物使用培训。③用药教育和心理疏导。针对某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物,在用药前应以恰当合理沟通方式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医疗纠纷。产生药物不良后,护理人员应根据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进行对症处理。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积极有效的饮食、卫生建议和意见,做到及时主动与家属沟通,并做好患者心理辅导工作,尽最大努力取得理解。④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对于重点用药监护患者,护理人员密切监视其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患者局部、全身状况。经常询问患者,聆听患者主诉。若患者出现神经、消化道系统,以及皮肤炎症后,应得到充分重视,并立即采取对应措施。如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皮肤搔痒、丘疹等,通常是过敏性休克先兆症状,提示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用药,或进行相应处理,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1]曹媛.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当代医学,2012,20(7):121-122.
[2]王建荣周素娟矫向前等.非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内外一体化用药教育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11(2):64-65.
[3]周敏.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干预[J].现代预防医学,2012,10(6):114-115.
[4]龚佩茹.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12(8):182-183.
[5]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309例老年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3,4(13):53-54.
R473
B
1671-8194(2015)18-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