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2015-10-24梁丽丽
梁丽丽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广东 佛山 528031)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梁丽丽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广东 佛山 528031)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诊断采用增强扫描CT值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骨巨细胞瘤患者50例,均给予增强CT扫描并分析其在诊断骨巨细胞瘤时的临床价值。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变部位股骨下段20例(40.0%)和胫骨上段患者18例(36.0%)居多,桡骨远端6例(12.0%)和股骨上段3例(6.0%)较少;患者的病发情况均在1~3级,其中1级的患者38例(76.0%),2级和3级的患者并发12例(24.0%)。结论 骨巨细胞瘤患者采用增强扫描CT值,有效的确定了患者的病发部位,促进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骨巨细胞瘤;增强扫描CT;临床价值
骨巨细胞瘤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疾病之一,生长活跃,对骨质的破坏性较大。常好发于20~40岁,性别差异不大,好发部位是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可导致患者残废,少数还可危及到生命[1]。临床上,骨巨细胞瘤患者同时会出现高概率的并发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与生活。因此,探讨最佳的确诊方案与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故我院对5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采用增强扫描CT,确诊明确,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骨巨细胞瘤患者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8.5±9.3)岁。入选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标准[3];经CT、X线、MRI及骨扫描等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骨巨细胞瘤;50例患者均进行增强CT扫描;临床表现:患者的关节活动受阻,出现局部的水肿、疼痛等现象;排除患者的过敏体质、贫血等;患者无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史。
1.2治疗方法:5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均给予CT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按扫描部位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扫描,并根据CT定位片确定扫描范围;扫描参数设定为电压120 kV,电流150~200 MA,螺距1.37,常规层厚/层间距为5.0/2.5 mm,FOV为12~40 cm,针对病变部位进行1.2~2.5 mm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并使用骨窗及软组织窗进行观察;选取两名影像科主任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3检测值的测量:通过影像科的主任核实临床检查的病理诊断。将增强扫描的图像与平扫轴面的图像并列排放,先将增强扫描图像中的连续三层均匀的强化到中间层面,再将平扫轴面的图像调整到相同的层面处,然后选取出均匀、强化较明显的区域设为R,测量R强化后的CT值,再对平扫轴面上相同大小与位置处进行CT值的检测,计算出每个患者增强扫描后的CT值,以此作为本次研究检测的结果[4]。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或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50例患者病理的诊断结果:患者的病发程度均在1~3级,研究发现1级患者38例(76.0%),2级、3级患者并发12例(24.0%),见表1。
表1 50例患者病理的诊断结果[n(%)]
2.250例患者临床病发部位的诊断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发部位为股骨上段、股骨下段、肱骨近段、胫骨上段、桡骨远端等5处,其中以股骨下段患者20例(40.0%)与胫骨上段患者18例(36.0%)居多;桡骨远端6例(12.0%)与股骨上段3例(6.0%)的患者较少,见表2。
2.3增强CT扫描的诊断结果:50例骨巨细胞瘤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破坏区内的密度均匀,30例患者的密度不均匀;4例患者出现肺部转移,4例患者病灶内出现液-液平面,4例患者出现局限性且有规则的骨膜增生,12例患者病灶的附近出现筛孔,6例患者病灶的附近出现花边样且不光滑的硬化边;其中6例患者有完整的骨包壳,3例患者出现软组织的肿块、骨皮质中断;6例患者病灶处出现皂泡样的改变,5例患者出现中心性病变,22例患者有囊实性、偏心性的改变,27例患者出现溶骨性的骨质破坏区。
3 讨 论
骨巨细胞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常见骨肿瘤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骨巨细胞瘤的患病率占骨肿瘤的16%,好发于20~40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伴有关节的肿胀、活动受限等,骨巨细胞瘤多为单发的病变,常见于股骨远端、桡骨远端、胫骨近端,也可见于胫骨远端、肱骨近端、腓骨近端及骶骨等,临床若不给予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可造成患者残废而导致截肢,少数患者还可危及到患者的生命[5-6],给患者的健康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不便。目前,随着疾病的发展与变异,传统的临床治疗渐渐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因此,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法和及时确诊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骨巨细胞瘤采用增强CT的扫描,扫描后CT的表现:肿瘤呈现膨胀性的改变,多数的骨壳(骨皮质)较不完整,但其相对应的部位无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出现。患者骨壳内部凹凸不平,未见真正的骨间隔;一些患者可出现液-液平面;松质骨与肿瘤的边界明显,未出现骨质的增生和硬化;而骶骨却可见横板征,因肿瘤的长大而发生压迫与移位。增强CT扫描,能够有效快速的确定患者的病变部位,并进行病理的分级,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进一步的阻止了患者病情的发展,促进了治疗的效果,安全有效[7-13]。本次研究对骨巨细胞瘤患者采用增强扫描CT值,经研究结果显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变部位股骨下段20例(40.0%)和胫骨上段患者18例(36.0%)居多,桡骨远端6例(12.0%)和股骨上段3例(6.0%)较少;患者的病发情况均在1~3级,其中1级的患者38例(76.0%),2级和3级的患者并发12例(24.0%)。综上所述,骨巨细胞瘤患者采用增强扫描CT值,有效的确定了患者的病发部位,促进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表2 50例患者病发部位的诊断结果(n)
[1]苏用彬,孙伟杰,王玲,等.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5):48-49.
[2]程晓光,李海学,司慧勇.增强CT定量分析在骶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骨肿瘤骨病,2011,10(4):73-74.
[3]杨德胜.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4,6(5):34-35.
[4]卢占兴,程晓光,李晓,等.增强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5(9):17-18.
[5]李海学,程晓光,司慧勇.CT扫描特征定量分析对骶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能[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3):24-25.
[6]李俊德.临床评估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48-49.
[7]徐强.探讨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信息,2013,26(30):73-74.
[8]樊长姝,房惠琼,黄耀渠,等.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常见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1):34-35.
[9]夏曙辉.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浅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04-105.
[10]费强.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0):42-44.
[11]毛明辉,田乃宜,李勇,等.射频消融联合囊内刮除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4):136-138.
[12]杨涛,尹庆水.唑来膦酸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新方法的初步应用[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13]王臻,李靖.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节段切除及骨重建技术[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2):195-200.
R738
B
1671-8194(2015)18-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