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探讨

2015-10-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9期
关键词:阿托斑块缺血性

杨 丽

(河南省工人龙门疗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探讨

杨 丽

(河南省工人龙门疗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口服阿托伐他汀,评价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28例患者TC、TG、LDL-C明显降低,HDL-C显著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患处,起到预防和治疗脑水肿、脑损伤效果。并可充分降低患者血脂,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次出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阿托伐他汀;血性脑卒中;冠心病

缺血性脑卒中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非常多见,老年人是此病高发人群,其危害性很大,可致患者残疾,严重时更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权威资料显示,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且多数患者卒中类型为缺血性[1]。缺血性脑卒中与冠心病病理、生理基础相同,发病因素也极为相似。目前,手术治疗方法对医疗设备和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在基层很难得到有效推广。若手术不得当,容易导致患者并发周围神经损伤和心脏意外等疾病。基于以上原因,寻找内科保守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很有必要。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本文选择我院近2年2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采用常规药物保守治疗方法(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4岁。以上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2],所有案例在入选前均未接受降脂治疗,也未口服通阿托伐他汀和其他类药物。梗死位置:基底节区9例,额叶6例,顶枕叶4例,脑干3例,其他6例;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冠心病7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5例;排除标准:①心房颤动,心内有血栓形成;②大面积脑梗死;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 mm;④患者肝肾功能不全、伴有严重慢性心力衰竭、出现严重感染或恶心肿瘤。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并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20毫克/次,1次/天,于晚间服用,治疗时间为3个月;用药期间对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密切监视。若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其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水平应控制在7%以下;若合并高血压,则适当给予美托洛尔进行降压治疗;分别于用药前后测定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并对斑块大小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对患者采用门诊、再入院等方法进行随访。

1.3斑块面积测定:采用血管内镜直接观察斑块,并对其颜色、面积进行判定,观察溃疡情况和血栓形成特征;同时也可应用CT血管造影(CT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和板块面积,并对斑块钙化情况进行分辨。

1.4统计学方法:将患者服药前后数据录入到SPSS 17.0统计软件中,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血脂参数变化:患者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板块面积变化比较:经过相应治疗,治疗组斑块面积、颈动脉IMT值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所减少,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属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合致残率居高不下,严重时可引起患者死亡。有学者研究显示,血液成分变化、血流动力异常、血管内壁发生病变、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相关性,血脂异常是引起患者脑卒中的关键危险因素[3]。缺血性脑卒中和冠心病有密切关联,二者有相同病理、生理基础,二者之间的介质是动脉粥样硬化(AS),而引起AS主要危险因子就是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相关资料表明,血管斑块的形成和LDL-C具有相关性,当LDL-C浓度增加,斑块活动会更加活跃,进而为栓塞形成提供便利条件;当LDL-C水平降低后,缺血性脑中卒发生率也相应降低,提示LDL-C是导致脑卒中的1种潜在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病史(高血压)亦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独立产生作用[4];而HDL-C回归系数为负值,提示说明HDL-C水平升高后,可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可有效阻止HMG-CoA还原酶产生,并对胆固醇合成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发挥降低血浆中胆固醇、脂蛋白水平功效,减少脂蛋白(低密度性)形成。阿托伐他汀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修复已损内皮细胞,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形成,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对脑卒中发生起到预防作用。另外,阿托伐他汀还能有效增加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合成,减少活性氧物质、超氧自由基的生成,抑制巨噬细胞活性,并对平滑肌细胞增生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提升斑块稳定性。同时增加细胞LDL摄取功能以及代谢功能,进而降低LDL-C,使LDL-C活性显著,并长期维持在增长状态,达到调节和改善血脂水平效果,对患者心脑血管产生保护作用。

表1 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表2 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变化及评分比较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迅速恢复,防止血小板大量集聚,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心血管疾病上,缓解脑水肿和脑损伤程度。并通过降低血脂水平预防脑卒中再次发生。本组28例患者通过对症治疗和积极用药治疗,TC、TG、LDL-C明显降低,HDL-C显著升高,且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说明阿托伐他汀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类药物,也可用于已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另外,由于本组患者均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因此在服用阿托伐他汀的同时,应充分做好降糖、降压、降脂、抗炎等方面治疗,将患者血压、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同样有助于疾病治疗和预防,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奠定基础。

[1]张沪斌.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观察[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5(8):30-32.

[2]刘雪娜,蔡少杭,陈晖,等.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硬化症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医学,2012,8(10):52-53.

[3]张士永,高天,孙剑,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7(2):8-9.

[4]叶钦勇.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处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2(3):26-29.

R541.4

B

1671-8194(2015)19-0129-02

猜你喜欢

阿托斑块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