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015-10-24彭瑞娟郭庆凤满孝平
彭瑞娟++郭庆凤++满孝平
摘 要 基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现状分析,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群为例,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根植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创新、示范性职教联盟构建、多功能实习实训基地构建、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项目开发等方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凸显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群;区域经济;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81-02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对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存在问题
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规格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目前,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养,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缺少企业调研,就业岗位群定位不准,岗位能力不明确,职业素质缺失,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真实需求,加剧了企业用工荒和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长效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普遍缺少服务地方的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长效性和常态化不明显。表现在: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指导不够,缺少政策支持和措施鼓励;学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仅仅是暂时的、一次性的,缺乏长期性规划和系统化运行机制;行业、企业与学校的沟通联系较少,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及服务能力缺乏信任。
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偏低 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实训设施。由于管理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仅供本专业学生教学使用,没有向地方企业和社会开放,未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利用率偏低。大量的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优秀教师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落后。
服务社会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教学、科研和培训等形式,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行业开展职业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高职院校在对口支援中职教育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尚未发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高职贯通培养、成人终身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的需求更加迫切。
2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济宁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是济宁最为鲜明的特色,这里有以少昊、伏羲、黄帝为代表的始祖文化,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水泊梁山为中心的水浒文化,以济宁城区为中心的运河文化等。厚重的历史、鲜明的文化使得旅游业成为济宁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 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济发〔2013〕21号)和《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 加快旅游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中围绕建设文化强市、鲁西南科学发展高地的目标,合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助推旅游提档升级。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应主动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途径和形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以旅游类专业群为例
创新“学训交替、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探索“学训交替、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遵循旅游酒店行业淡旺季经营特点,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出发点,与济宁市周边旅游、酒店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共建协议,在企业经营旺季的4—10月和节假日等,学生到南阳水苑等酒店进行教学实训,11月—次年3月的淡季时间则在校内学习。此模式打破了传统学期制,诠释了“学训交替”的实现形式,既解决了酒店的“用工荒”,又锻炼了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全面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典型任务、教学组织与生产过程、实训环境与岗位实境、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等学岗直通目标,为培养服务区域旅游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
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职教联盟 依托市旅游局、市餐饮协会、市旅游协会、酒店企业,成立政府主导、行业协调、企业参与、学院主体的校企合作联盟,加强与旅游局、行业协会、旅游酒店企业的沟通,完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运行机制,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课程与教材开发、行业企业技能大赛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培养模式创新、企业员工培训与学历提升、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校企双元育人的合作发展模式,实现专业根植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对接区域主流企业的专业发展思路。同时,更加注重职业归属感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以满足区域旅游酒店企业的真实需要。
校企双向嵌入,构建能力四强教学团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旅游职业教育特别需要加强教学、科研、实践、服务能力四强教师队伍建设。采用校企共育、双向嵌入方式,构建专兼一体、能力四强教学团队;完善校企互聘双带头人培养模式;鼓励中年教师培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结对,提高实践能力;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完成项目化课程改革与教材开发。以上措施为专业群服务区域旅游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优化了地方人力资本的素质和结构。旅游专业群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项目,开展导游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导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星级酒店英语达标培训与考核认证、省运会颁奖礼仪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开发,校外产学研基地共建,4A级旅游景区满意度调研,生产性酒店实体校企合作共管,校内旅行社创业实体孵化与运营,多措并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 加快实施校企联盟推进计划,坚持校企优势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融教学、培训和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接受教师、学生校外实践的常态化机制和有效管理模式,将接受教师、学生实习实践与企业经营发展有机结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依托校企合作职教联盟,利用前厅客房和餐饮实训室、调酒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承办济宁市酒店服务技能大赛、济宁市导游风采大赛;依托校内外实习就业基地,开展导游员、酒店管理师、品酒师、茶艺师等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服务。
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高职衔接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举措。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使中职直升高职成为可能,满足了中职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完善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群积极与地方中职院校济宁市第一职业中专开展专业对接,在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高职贯通培养、教育资源共享、职业技能大赛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区域职业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 为“三农”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之一。教育部多次强调职业教育面向新农村建设,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济宁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以旅助农,充分发挥旅游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针对区域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向区域城乡劳动者积极开展旅游从业技能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深入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达成合作意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发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提升、景区导游人员讲解技巧、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景区旅游线路策划与产品开发等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拓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和渠道。
4 结语
地方性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创新、示范性职教联盟构建、多功能示范性实训基地构建、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项目开发、服务“三农”能力提升等方面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实现高职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快林.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邵阳学院学报,2009(8).
[2]张昌良.办好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