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015-10-23代平
代平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也不断凸显。随着教育改革的加快,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积极探索寻求解决之道,以便于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570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资源大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投入,但效果都不理想。要全面推进提高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良好的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我国素质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一书中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要努力做好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心理素质是评价是一个指标,由此看来,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我国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其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一个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之成为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力资源不足的局面,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最后,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修养,必然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遇到困难时越挫越勇;要想不断完善自我,自身必须要有一个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实践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自身要想全面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在以后的道路敢闯敢拼。
2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较强。由于中学生成长的这一时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常常我行我素,在中学生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知识的不足,对某些问题产生错误的看法,以至于发生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朝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以对他人不信任”的社会冷漠感较强。由于社会诚信的制度的缺失,以及老人摔倒不敢扶等现象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事事都与金钱作为衡量的标准,这就进一步激化了中学生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以虚拟网络为主”对人际交往缺失。因家庭的忙碌、社会的疏远、学校的无奈,有一些中学生就借住网络这一虚拟平台打发时间,渐渐地习惯了网络世界的生活,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恐惧和抵触,更加阻碍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第四,“处理事情极端”的激愤心态。由于中学生虚荣心、拜金主义、模糊的爱情观等心理的作祟,加之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导致了中学生对生命的不珍惜,对社会的不理解,出现对待事情不理智的情形,用比较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五,“以读书无用为借口”的各种抵制情绪较强。首先,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我国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人对教育产生了偏见。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给家长造成一定的误解。再次,由于某些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合理,使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 中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
(1)家庭因素。对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这些中学生而言,缺少父母关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现象,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有的父母忽视了除学业之外的其他需要,过分的溺爱子女,造成了很多孩子养成了“王子病”或“公主病”,不善与人交流,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得尊重他人。有的父母在孩子前面是非不分,这样的言行严重的影响的孩子的行为习惯。
(2)社会因素。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中学生常常听到的是哪儿把老人扶起来又被欺诈了,新闻报道,什么地方又出现什么样的骗子,它们在提醒中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同时,疏远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由于受到网络时代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宁愿把时间花在虚拟世界,也不愿意多和他人拉拉家常,因长时间在虚拟空间,这样必然会使中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中学生会对社会产生“社交恐惧”心理,这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3)学校的因素。教师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标杆,是中学生的模仿的对象。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沟通少,不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导致了学生与教师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课程的比重少,都把它归为所谓的副科中,更加的不利于正确引导中学生,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中学生得到的教育层次也不一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阶梯式的发展趋势,不利于中学生的大众化的指引。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专业人才少,要面对我国数量庞大中学生群体,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4)自身的因素。很多中学生都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不能独立生活。大多数中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长期一个人孤独地生活,虽然经常和同学在一起学习,但除了学习,他们也很少在一起谈心,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就很难形成团队意识。很多中学生从小就被家人“围起来”,要什么,给什么,不给就离家出走之类的,缺乏正确处理事情的价值观,所以,一遇到事,就总想着用极端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4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从家庭的视角而言。父母在空闲的时间,要多陪陪孩子,积极主动的说说心里话,及时正确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对症下药,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思考和想法,寻求父母和的和平相处,父母应建立的是“朋友关系”,而不是“敌人”。除了学习之外,父母也要关心孩子的其他需要,认真准确的把握好子女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求,拉近双方的距离,把情感关系建立的更好。父母要与时俱进,不断了解新鲜事物,学会与子女聊一些新的东西,不要总是说一些老的重复的话题。
(2)从社会的视角而言。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中学生健康向上发展。建立健全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机制,不断探索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新方法、新思路,加大对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干预,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建立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数据库,根据数据分析,提出准确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制作、发行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视频、书刊等,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不断改进和创新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体系,不断推进网络化、数字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3)从学校的视角而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不要迷失了自身的教育发展定位,变相的只在乎学生的成绩排名、考试分数等,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却置之不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置若罔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只有“高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良好的心理健康等等,所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制机制,有效的引导学生心理向好的方向发展。学校除了分数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业是学生心理的调节器,作业多不行,少了也不行,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劳逸结合。一般来说,每天做作业1—2小时的学生心理状态较好,随着作业的增多变得越来越浮躁,但值得注意的是,完全没有作业的学生,心理状态较差,没事可做,学生会感觉不安。
(4)从学生的视角来说。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加强外界干预的同时,也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学生要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增强自身的自信力。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与老师、家长沟通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抗打击能力,凡事要往好处想,不要把问题复杂化。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自身的未来要充满希望,并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生活中去。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从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遇事和处事的方法不极端。
参考文献
[1]王晓飞.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创新教育,2014.
[2]俞国良.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1,(7).
[3]宋德如.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检视[J].教育科学研究,2001,(9).
[4]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2).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