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背景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5-10-23卢爽
卢爽
摘 要:随为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信息化和创新为特点的经济体系对传统会计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协同创新理念的出现也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情况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会计实训效果不好等问题都制约着会计行业的发展和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探索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会计学;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0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专业开始向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创新化迈进。新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诸多变化,会计实践的日益丰富,会计职能的逐步扩大、会计手段的日趋前进,都对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实现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高效对接对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市场需求现状及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会计学专业自2011年設立会计学本科专业,至2015年已经培养毕业生160余人,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和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及与企业座谈发现,高校为本地提供了大量的会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同时我们发现,在用人单位十分关注的实践能力方面,毕业生的质量却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实训方面,高校虽然开设了会计手工实训、模拟沙盘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但是这些模拟类型课程与实际会计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1.1 会计实训课程的业务环境单一
目前,在财务会计方面,无论是会计手工实训,还是会计电算化实训,高校多采用的是以教师或者教材模拟的实训环境为主,学生对模拟业务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进行试算平衡和财务报表的编制。从本质上说,这样的实训环境对学生财务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培养有限,这种实训更像是教师引导下的会计综合业务题目的解答,无法培养学生在实际业务中才能遇到的诸如票据的检查、单据的核对以及与会计业务相联系的各种对外沟通工作。这样的实训环境,一方面很难训练学生遇到真正会计业务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实训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对于会计工作的兴趣。总体上讲,目前单一的实训业务环境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实际业务环境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社会在衡量会计人员素质时更加关注毕业生所持有的专业技术证书,而不是他们的在校期间的专业课成绩。
1.2 部分理论课程实训存在难度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不再限于会记账,而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基本的会计账务处理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针对会计业务的沟通能力和主动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以及会计核算的创新能力。高校开设的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教授给学生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如何采用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却一直是一个难题。如果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就需要学校构建一个比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更为宏观的背景,它不仅要求有会计业务的模拟,还要求有生产、销售、企业管理等一系列企业活动的模拟,这在校内基本是无法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本科教育与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就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正是该问题的存在,才出现了现阶段就业市场普通会计人员过剩,而高层次财务人才缺乏的局面。而本科院校源源不断培养出的缺乏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正在让这种局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1.3 现有的会计专业协同创新形式单一
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是指组织整体的价值大于其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即所谓“1+1>2”的现象。协同创新理念主要应用于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从高校内部来讲,是各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院系之间整合课程体系,各专业共享知识与资源,达到学校各部门、专业的协同发展的一种方式;从外部来讲,协同创新是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或组织之间,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共同努力,以达到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发展的一种方式。
从高校现阶段本科教育的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开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内公共资源、基础课程共享、校企合作等方面。虽然协同创新理念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教师理论教学中、校企合作环节中不断被提及、被强化,但是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整体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协同创新存在很大的阻力。以校企合作为例,由于企业财务信息的敏感性,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的协同创新主要采用的是企业家进课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学生实习、学校教师对企业进行理论培训等方式。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者财务信息特殊性限制,允许学生进行财务方面实习的企业极少。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同创新的实施效果。而且,不同于知名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在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学生众多、企业需求少且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对于一般本科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够,使得高校与企业间协同创新项目流于形式,效果非常不理想,当然也就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
2 构建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的矛盾,构建更为合理的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2.1 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开放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培养学生的依据和执行标准,会计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与其他理论性强的专业不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议。
(1)听取专业人员建议。
在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本科院校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除了有专业教师参与外,应打破传统的局限性,邀请更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企业财务经理等人士参与到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因为这些专业人士,更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可以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融入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创新的方法来增加培养方案学生实践部分的可行性。洛阳师范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已经开始引入这种方式,收效显著。接下来,将专业人士引入培养方案修订和实施应当常态化,并形成一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下一步高校需要推进的工作之一。
(2)结合国内外主流会计组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
在培养方案修订中,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更加明确,而不仅限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而是应当明确标准。地方本科院校可参照目前各种主流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例如国内的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国际上的ACC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CMA(美国管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安排更能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课程或环节,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2.2 建设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重在“应用”二字,地方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重要保障。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亦因解决实践问题而存在和发展。基于传统实践教学的缺点,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1)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实习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学校可将会计专业课程分为课程实训和专项实训,根据课程性质,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教学中引入一部分的实训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分段式训练。对于《会计电算化》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专项实训,实训环节贯穿整个学期。除传统财务软件外,会计专业可与其他院系共同开发或者从外部购买会计业务相关的人机对话软件,模拟会计业务中经常出现的报税业务、资金业务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账务处理以外的会计业务办事流程。此外,还可以聘请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士,开展实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最新动态。
(2)扩大校企合作外延及内涵。
校企合作是协同创新理念的最典型体现,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情况不甚理想,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而不是单一的将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考虑到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可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一方面派出学生在企业各部门进行实习,供企业遴选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应不断思考改变原有弱势地位的方法,引导企业将高校师资和学生资源作为自身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建立座谈机制,高校与企业不定期进行座谈,讨论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
(3)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
传统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老师完成,标准由指导老师制定,不同的老师评价标准不同,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高校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可根据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制定,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2.3 注重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会计人才
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真正意义在于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促进,实现共赢。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育时应当注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在我国的大部分省市都有地方本科院校,且大都设有会计管理专业。各高校完全可以结合本地的地方优势,密切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会计类专业教学,培养可以解决地方问题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其基本思路是要密切联系地方,必须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
3 结论
在协同创新背景下,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专业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摸索的過程,还有待进一步修正、完善和提高,通过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同时增加与地方企业的沟通,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莹.供应链协同效应的理念误区[J].经济问题探索,2004,(6):3536.
[2]李爱喜.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式创新实践思考——基于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5,(5):2426.
[3]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发展方向与机制探索[J].教育评论,2015,(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