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资源在广西文化产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015-10-23管荟璇陈汇璇
管荟璇 陈汇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各民族以特色文化作为区域独特资源的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对广西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印象·刘三姐》的实践进行梳理与分析,挖掘出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扎实基础,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唯一性”优势和不竭动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资源;战略地位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290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越来越令人关注。许多国家的安全战略不仅局限于领土主权,更加强调“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这就意味着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并互相竞争的新格局即将来临。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通过文化介入从而提高经济竞争实力的作用日渐显现。“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广西的具体特点而言,应该扬长避短,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唯一性”优势,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力,使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扎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1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界定和梳理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一片沃土,与东盟国家山连山,水连水,汇聚了与东盟国家相似而又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依附国家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涵盖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内容就包括了住宅、饮食、衣着、生产等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就包括了文字、语言、宗教、传统和风俗等等。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是由全区聚居的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民间工艺、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戏曲等。
广西世居着众多少数民族,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和民族资源“富矿”,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和竞争优势。
民族文化资源多种多样,结合多种资料,本文将民族文化资源分为以下两类:
1.1 物质性文化资源
此类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当代建筑及造型艺术品。一般来说,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建筑物都可称之为“历史建筑”,但民族文化资源范畴内的历史建筑是指与传统的民族习俗密切相关的那些建筑实物,它们可以具有迥然不同的用途,但是必须能够体现民族的风俗或文化特色。
历史文物也是这样,它是能够印证某一历史阶段该民族的习俗或审美的器物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品。历史文物也应该包括一个民族的文字、图画和近代以来的影音资料。电影也是其中之一,近代以来,我国拍摄了许多以某一民族风俗特色为背景的电影,如《刘三姐》,《阿诗玛》等,这些也应囊括在物质性文化资源内。
作为文化资源的现当代建筑和造型艺术品,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凡是以物质载体可以获取的,无论是绘画、书法、雕塑、印染、刺绣、陶铸等作品,还是美学风格独特的各式建筑物,都有着可观的资源价值。
1.2 行为传承性文化资源
与物质性文化资源不同的是,行为传承性文化资源是存在与当下现实中,具有动态性的可用于文化产业的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体现民族特色的生产行为;传承民族道德观念的生活行为;传递知识思想的学习行为;彰显民族性格的娱乐项目;表现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行为传承性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离开这些鲜活的人为活动,民族文化产业势必会脱离地气,丢失特色,削减底蕴。因此,这类文化资源不可忽视,不可或缺。
2 《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项目的成功践行
《印象·刘三姐》是在广西桂林诞生的中国第一部大型常年山水实景演出,它是以世界级的风景区——阳朔山水为舞台,汇聚了刘三姐经典山歌,少数民族风情及漓江渔火等元素,其以文化产业的方式进行运作,形成核心项目《印象·刘三姐》,连同山水剧场、刘三姐歌圩、书童山休闲度假区和阳朔东街在内的“锦绣漓江风景区”,于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刘三姐的传说和民族风情、桂林的山水、张艺谋导演、版权产业化运作是《印象·刘三姐》功成名就的四大要素。诚然,四大因素共同造就了《印象·刘三姐》,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其中蕴含着的深厚的中国民族文化基础,极高的民族文化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桂林山水是美,但有了民族文化的桂林山水则更显人文神韵。
2.1 《印象·刘三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
2.1.1 壮族民间人物传说——“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项目是以壮族民间传奇人物——刘三姐起始的,刘三姐自唐代以来,就广泛流传于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并以能歌善舞和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而享有“壮族歌仙”的美誉。相传早年一个叫刘三妹的壮族姑娘因天性爱唱歌而忽视了田间劳作,遭到父兄的迁怒,最后被推入井,结局是悲剧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传说又不断添进了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与矛盾的情节,最后演变為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勇敢追求。“刘三姐”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传说,还代表了刘三姐人物形象的核心——歌谣文化,她也是壮族服饰、绣球等民俗文化的载体。刘三姐山歌内容丰富,韵律优美,反应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刘三姐成为了广西壮族的文化符号,使得刘三姐更像是《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项目的灵魂。
2.1.2 口口传唱的壮族民歌
壮族民歌由古至今,历史悠久,民歌里包含着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传递着传统道德、人生哲理,是壮族民间借以表达集体情感、寄托社会理想的一种文化符号。《印象·刘三姐》项目里就采纳了许多流传数百年的广西民歌,如“赶歌圩”、“对山歌”、“抢花炮”、“采花调”等。这些民歌在景色优美的漓江上唱起,让广西本土的民族风情有了更为直观的体现。
2.1.3 真实再现的原生态民族风情
《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地桂林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历史名城,桂林保持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族风情。《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项目也意于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印象·刘三姐》项目通过把山、水、天、景、服、饰、歌、乐、舞、光、人、鹰、畜、桥、浮岛等各种要素创造性组合起来,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例如红色印象采用了写意手法,将撒网捕鱼的经典画面与悠长的山歌结合起来,营造了热烈浪漫的劳作景象。这些极富感染力和形象的场景把文化景观、民族风情和文化艺术融合在里面,使得《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项目真正地独创性、民族性、视觉性、艺术性于一身,让人们享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2.2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典范
《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公演以来,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广西文化产业的特色品牌。
2.2.1 从产业总量上看,经济效益显著
《印象·刘三姐》是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民族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十年来,《印象·刘三姐》一直保持着“全国文化演出行业观众接待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市场地位。据统计,从2004年-2013年,《印象·刘三姐》共安全演出近4500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缴纳各项税费近2亿元。其中:2013年,《印象·刘三姐》共安全演出518场,接待国内外观众135万人次,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印象·刘三姐》还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拉动了当地房地产业、餐饮业、酒店业等相关产业的攀升。
2.2.2 从产业关联性看,综合效益突出
《印象·刘三姐》是文艺表演,属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之内,与《印象·刘三姐》相关的产业涉及了多方面,如旅游业、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等。项目给阳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阳朔乃至桂林旅游、房地产、餐饮、宾馆、娱乐、音像制品、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旅游文化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项目演出聘用了300多名当地的农民和渔民,他们每人每年可为家庭增收1.5~2万多元;此外项目附近的土地也大幅升值;来阳朔旅游和留宿的人数逐年递增。可以说,《印象·刘三姐》从核心的全景演出开始,向周边的产业扩散,从最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到更为长远的品牌效应和综合效益。
资料来源:中国网新闻中心。
2.2.3 从产业运作看,创意战略不凡
《印象·刘三姐》采用的是“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市场运作”的产业运作模式。2007年4月,在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广西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总体成果评估及前景研究报告》专家论证会上,《印象·刘三姐》的产业成就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其创新性地采用了“四结合”的模式:即把政府的先导性投资和综合扶持,与广维集团投入的优质资本和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把广西文艺工作者的原创剧目及运作经验,与张艺谋、王潮歌、樊跃、梅帅元等著名艺术家的品牌效应结合起来;把建设一支多梯队、高素质的专业艺术队伍,把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以文兴农”,拉动阳朔旅游及相关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印象·刘三姐》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模式,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探索。
3 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给中国的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从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说,广西在中国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经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另一方面,广西不仅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还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3.1 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
广西是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人口1794万,其中壮族人口1518萬,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8.5%和30.8%。广西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份,至2007年,全自治区共有民族自治县12个,设有民族乡58个。从以桂林漓江为代表的文化景观资源,到以壮族三月三歌圩为代表的文化风情资源,再到以山歌为代表的文化艺术资源,广西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一部分可能会被淘汰掉,一部分可能会出现新的文化内容。但毋庸置疑的是,广西民族文化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近几年来,广西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优势,挖掘民族资源,突出产品特色,着力构建了山水、民歌等广西文化特色品牌,建设了一批以《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八桂大歌》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项目,硕果累累。《印象·刘三姐》的负责人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印象·刘三姐》将做足民族文化的文章,进行大幅改造,着力打造2.0升级版。
3.2 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唯一性”优势
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项目,必定都要立足在整合优良的资源的基础之上,从题材、创意、区位、投资、管理、品牌等等。要在众多的文化产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凤毛麟角,就需要因地制宜,发挥独特的优势。民族文化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任何短时间的模仿和雷同都是不太可能的。对地方文脉的把握,对本土特色和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有利于形成文化产业建设中的“唯一性”优势。“唯一性”优势不是指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建设中仅仅拥有的一个优势,而是指独特的、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够使其与其他文化产业项目区别开来,有着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印象·刘三姐》正是紧紧抓住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唯一性”优势,在实景舞台中融入了桂林山水文化景观的“唯一性”,融入了刘三姐民歌的“唯一性”,创造出天人合一,山水交融的境界,成为民族文化主题开发的经典之作和品牌,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
3.3 民族文化资源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不竭动力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式,是一种以“文化”为内涵的经济,它的资源是“文化”,产出也是“文化”,目前已然在世界和全国范围内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在我国,东部地区由于政策、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文化产业的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较之下,西部西区的文化产业要落后一些,但其仍有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相对于长期过度开发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广西为例的西部地区大多山高谷深,交通不甚便利,保留下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持续的动力。在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得民族文化资源在现代化浪潮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这无疑是一场双赢。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背靠大西南,毗邻东南亚,境内的水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和东盟国家境内的侬族、傣族等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亲缘关系。广西如何能够利用好与东盟国家在民族文化上的亲缘性来发展文化产业,使得广西文化产业生产和提供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东盟国家能够较容易地拥有受众知音,这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毋庸置疑的是,广西应该扬长避短,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唯一性”优势,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力,使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扎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容小宁.《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总体成果评估及前期研究报告[J].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11(1).
[2]宾昕.刘三姐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构成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3]李小峰.壮族山歌传承动因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3,(5).
[4]孟航.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