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归来不看草原
2015-10-23王幅明
王幅明
一
哈萨克族导游名叫古丽努尔。我问汉语的意思。她说,古丽是花,努尔是太阳,合起来就是太阳花。太阳花,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古丽努尔的性格活泼、开朗、直率,正如她的名字。
我让古丽努尔用一句话概括昭苏风光。她不假思索地说:“昭苏归来不看草原。”
我当面置疑:“口气不小哇!这是哪位名人的话?”她嘿嘿一笑:“我的话。”
“何以见得?”我继续置疑。她自信地说:“昭苏是全新疆唯一一个没有荒漠的县,除了山、河、森林、耕地,其余全是草原,总面积有一万多平方公里。等你感受了昭苏大草原之后,就会认为我的话不是瞎说了!”
只是,昭苏在内地人看来,遥不可及。从郑州到伊宁要飞行4个多小时,然后再乘车行走200公里,才能到达昭苏。有幸受邀参加“2015相约昭苏”文学笔会,时在6月28日。在内地,已进入盛夏,可在昭苏,早晨起床竟还要穿毛衣。
二
圣佑庙座落在昭苏县城西北的洪纳海河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藏语称“金吉铃”,蒙古语叫“博格达夏格松”。清乾隆年间组建厄鲁特营,驻守今昭苏等地。该营曾多次迁建寺院,最初在察汗乌苏建了一座简易的独庙,后因部落之争,又将该庙迁至哈桑河畔,最终于1894年把祖传建筑名师李照福为首的80名技师,从迢迢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请到今昭苏县洪纳海沟口,耗银10万两建成。当地蒙古人民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歌谣:“圣佑庙呵你多么神圣,花了10万两银子才把你建成……”庙里有多株高大的古树,都是建庙时栽种,至今己有一百多年的树龄。经历百年沧桑,古树早已通灵,通体被虔诚的信徒缠挂着数不清的哈达和经幡。
庙内清幽肃穆,壮观宏伟,四周围墙环绕。放眼望去,8座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对称,均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还有配殿和八角形双层双檐亭阁、钟楼和鼓楼。整个园林堪称汉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完美结合。大雄宝殿是这座古庙的主体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内供奉着十世禅额尔德尼和成吉思汗的画像,柜厨里供奉着历代喇嘛圆寂后留下的遗物,墙上悬挂着从布达拉宫请来的佛像、佛脚像,供人参拜。大家依次在大殿前转动经筒。这可否视为是对这座寺院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位于昭苏镇吐格勒勤村的灯塔知青馆,是一处独特的景观,全新疆唯一。2013年建成后,参观者络绎不绝,不少单位和学校集体组织来访。
该馆位于原灯塔牧场老办公场地,设知青生活复原区、历史物品展览区、知青1973主题餐厅和室外展区4大部分,全方位展示了当年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80余名知识青年,在灯塔牧场生活的真实情况。知青馆以“史脉为线、图文与实物相互印证”,全面、真实地展示当年知青作为特定历史现象的全过程;通过大量珍贵的照片、实物及历史背景介绍,让参观者亲眼目睹过去那一代人的经历和挫折,切身感受社会的飞速发展。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昭苏社会面貌巨大变迁的缩影。在知青生活复原区,展示着古老的锅灶、印着毛泽东语录的碗盆、洗漱用品,菜刀、案板、衣物等,还有知青当年用过的油灯、读过的书籍和写下的日记。历史物品展览区以展板、展柜的形式将空间分割,重温灯塔牧场的历史。知青1973主题餐厅以当年成立的生产队为主题,结合各生产队特点,将其分为农业队、牧业队、砖窑队,用现代装修风格还原当年各队集体生活场景。在室外展区,停放着28拖拉机、解放牌卡车、老式北京吉普车、磨盘、马车、自行车等,当年知青亲手在院里栽种的榆树都已经长大,灰黄土墙上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同行的黄毅、李静宜和胡旦平三位当年的知青,看过之后异常兴奋。上海知青胡旦平,曾在伊犁州的兵团团场生活过19年,1984年定居香港,31年后故地重游,引发诸多回忆,感慨良多。
令笔者格外关注的,是写在展馆大厅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一句话:“世人应该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真想不到,在这个边境小县,竟然有如此深刻的文化现象。它尊重历史,不是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对待,让人回望历史,思考当今,展望未来。
去天马文化产业园观看赛马是一次偶然。天马文化园位于喀尔坎特草原,距离昭苏县城17公里。昭苏是全国马匹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县域。最有名的马首推汗血宝马。昭苏的天马文化历经千年,有举办各种传统和现代马术运动的先天条件。现正在进行全国速度马公开赛(昭苏站),我们赶上了赛事,连看两场,大饱眼福。不仅看了比赛,还近距离见识了各国名马,并由驯马人给予讲解。驯马人在讲解时,有一匹马做出十分亲昵的动作,使得驯马人十分得意地摸摸马的头。这场景令人难忘。驯马人笑着告诉我,这匹马是由他驯养的。昭苏草原的马,大多是与优良马进行杂交改良形成的赛马良驹,不仅矫健骁勇,且温情重义,刚烈自好,与驯马人亲如兄弟。它们饱含草原的气息,堪称草原的骄子。
中午在园区内用餐,品尝了少数民数的美味,也有机会静下心来欣赏草原。喀尔坎特草原极为开阔。目光所及,全是连绵不断的草地、羊群、马群,星星点点的毡房像天神撒落在草原上的白色花瓣,异常美丽。置身其中,如同走进一个无边的梦境。在中原大地,从未看到过如此低垂又飞速变幻的云朵。即使目光变成天马,似乎也难以追逐。草原并非全是绿色,远远望去,黄、白、粉、蓝、紫诸色点缀其间,闪闪烁烁,像在挑逗人的想象力。草垛是一个独特的景观,颇似古城堡的残垣。突然,数千只乌鸦从远方飞来,降落其上,又在瞬间飞向蓝天,一起用单调的音符高歌,甚为壮观。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巨大的乌鸦团队,也为这种常为人们误解的生灵心生敬意。
到达萨尔阔布乡境内的库尔库德克水帘洞时,天色开始变阴。库尔库德克为哈萨克语,意为哗哗的响声。由瀑布共鸣声而得名。瀑布高约20米,从河谷跌落,经年冲刷切割溶蚀,形成幽深的洞穴。故名水帘洞。站在瀑布前,凉气袭人,瀑声如雷。周围群山环抱,山坡上不时有马鹿和山羊出没。
来到喀夏加尔镇,哈萨克民俗文化馆的红色建筑十分醒目。走进文化馆大厅,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的一句话:“穿越文化、地理、政治的界限,让人类实现更深一层的相互理解。”文化馆包括哈萨克民族概况介绍、草原文明展、哈萨克生产生活展、驯鹰文化展、木雕艺术展、手工艺品展、民族乐器展、历史名人展、书法绘画展、奇石展等11个展厅。展览既让大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根,又能客观地跨越思维定式,突破狭隘的自我,学会欣赏彼此。
展览给人以震撼。它的高度是全民族的、世界的,意义非凡。我在这里了解到了哈萨克族伟大的诗人阿拜,展厅里展出他多种哈文著作及汉语译本。
三
6月29日,天气格外睛朗。我们先到位于松拜的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师76团,参观著名的格登碑。途中路过油菜花田的海洋。古丽努尔说,油菜花尚未全开,全开后遍地一片金色,飘香四溢,蜂飞蝶舞,会更加诱人。76团是一个边境团场,境内海拔1960米的格登山上,屹立着“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格登山碑高约3米,碑文由乾隆皇帝于1760年亲手撰拟。碑额镌刻盘龙,正面刻皇清,背面刻万古二字,碑座为日出东海浮雕图案。石碑的正面用满、汉文,背面用蒙、藏文共4种文字镌刻,汉文计共210余字,主要记载清军在200多年前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战绩。是格登山名副其实的镇山之宝。
站在格登山碑四周远望,眼界特别开阔。山坡绿地上有自由自在吃草的羊群。山风阵阵,舒心惬意。山下松拜河对面的山坡上便是哈萨克斯坦的村庄。下山后,车子沿着数十公里长的松拜河岸行走。
计划去夏塔。行走不远,辽阔无垠的巴尔格金草原一古脑儿把大家从车上拉下。突然想到一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似专为眼前之景所作。在大草原面前,大家都变成了孩子。朱燕玲、李静宜、葛一敏三位女主编,忘情地要与小羊合影。绅士黄毅担纲摄影。他是诗人、散文家,又玩过影视,对摄影颇有造诣。哪想小羊们忸忸怩怩,不情愿合作,脸上分明写着:影响了吃草,谁来补偿?
我与胡兄年龄较长,更愿亲近毡房,那里有更多的生活气息。走进一家毡房,发现屋内十分讲究,与外观有些陈旧形成鲜明对照。我曾去过内蒙古乌兰布统草原,住过蒙古包,原以为两者一样,现在才知区别很大。它们具有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民俗和精神内涵。哈萨克族毡房防寒、防雨,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具有住宿、待客、生产、娱乐的多种功能。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房里又十分讲究,有人戏称为“白宫”。牧民在春、夏、秋三季有不同的牧场,一年需要多次搬家,因此,毡房必须具有易于迁徙的特点。哈萨克族的住房基本上分为两类:春、夏、秋季住毡房;冬天牧场较为固定,他们就住进勿需搬迁的土房或木房。毡房外铺着地毯,一群小朋友在上面嬉闹。
车子在草原上奔驰,窗外的美景应接不暇。巴尔格金草原连接着夏塔草原。在夏塔草原,我们惊喜地看到夏塔古城遗址的标记。只能看到一段内城城墙的墙基。中间有块地势较高,铺有石板的地方,据说是当年王宫的遗址。随处可见碎砖烂瓦。据专家考证,夏塔古城是唐代的城池遗址,距夏塔河出口约20公里。北临特克斯河,东临夏塔河,周围是宽阔的夏塔牧场。
夏塔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来自蒙古语,意为“台阶”、“梯道”。夏塔古道是人们穿越天山的三条重要通道之一。沿夏塔峡谷盘旋而上,经过木扎尔特冰川,可直抵南疆阿克苏的温宿县境。夏塔风景区位于夏塔柯尔克孜民族乡境内。这是昭苏最南部的一个乡,紧靠天山,距县城103公里。
进入夏塔风景区大门,要沿着峡谷坐一段汽车。大多数游客选择到青蛙泉止步。只有少数驴友或探险者到达冰川。去冰川要走15公里小路,只能骑马或步行。雪山上空突然有了乌云,眼看要遮住雪山。为争取时间,我们只好放弃步行古道的体验,乘景区的电瓶车到青蛙泉。这是观看雪山的最佳处。眼前一大片开阔湿地,水草丰美,有青蛙跳跃其间,故而得名。不远处是清晰重叠的雪山。好在乌云尚未将雪山遮住,大家争相拍摄,与雪山合影。此地是天人对话的绝佳之境,谁都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山坡上有个高脚木亭,上写“祈愿台”。这是为有情人准备的。可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拍摄,难以生出这份闲情逸致。草地上的牌子写着“汗亚拉克众神的花园”,大概指这块草地。草丛间开满红色和紫色的小花,煞是可爱。这是诗句,极言其美。此刻,我们来到众神的领地,个个飘然欲仙。
峡谷由夏塔河冲积而成。夏塔河的源泉是雪山和冰川。也许是含有矿物质的缘故,河水呈白色。夏塔河流出峡谷后,在夏塔草原汇入特克斯河。古道云杉遮蔽,蜿蜒崎岖。据专家考证,木扎尔特达坂是唐代著名的弓月道的必经山口,从南路的安西都护府到伊犁的弓月城,此山口是一条捷近的路线。有人认为唐代高僧玄奘曾穿越此道到达南疆。伊犁三区革命时期,当地的民族军曾利用古道向南疆进军,现在古道上还保留有当年民族军刻石纪念的碑文。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古道早已弃用。但它具有的怀古和旅游价值日益凸显。岁月只能抹去先人的足迹,却永远抹不掉历史的记忆。
在青蛙泉,下起毛毛细雨,坐上电瓶车,雨点渐大,回到温泉,雨又停止。老天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离山口不远的一侧,有细君公主墓园和塑像。细君公主是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丝绸之路上第一位远嫁西域的公主,汉朝和乌孙国政治联盟的奠基者。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以细君为汉家公主远嫁鸟孙昆莫(王)猎骄靡,封右夫人。后因猎骄靡年老,依俗将细君公主赐其孙岑陬为妻,生一女。因语言不通,加之水土不服,细君在乌孙只生活了5年便因病早逝,永远长眠在这片大草原上。公元前103年,西汉王朝又将解忧公主出嫁乌孙。解忧在乌孙国生活了50余年,使得乌孙与西汉联盟抗击匈奴的政策得以巩固。公元前71年,翁归靡的5万骑兵与西汉军队15万共同夹击匈奴,大获全胜。从此,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一蹶不振。
车子开到位于特克斯河解放桥畔的湿地停下。远处是辽阔的库都尔草原,牧人骑马放牧羊群。不少摄影师在此拍照。河边有多个垂钓者。昭苏有湿地7万公顷,占伊犁州全部湿地的三分之一。解放桥湿地又名黑湖滩,是县内三个湿地保护区之一。湿地能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昭苏号称世界八大鸟类迁徙道之一,每年秋天约有40万只候鸟在此经过。那时,解放桥一带的草场便成了鸟的天堂。我们未能遇到候鸟迁徙,有些遗憾,但也有意外的收获,看到了骏马的奔腾。成百上千匹天马从山上呼啸而来,穿水而过,又向牧场奔去,像一支接受检阅的队伍,气势恢弘,激荡人心。
之后,我们来到巴勒克苏草原,观看小洪纳海草原石人。导游说:“巴勒克”是鱼的意思,“苏”指水。鱼与水相融,传递出昭苏草原的精髓——和谐。巴勒克苏草原是距离昭苏县城最近的一个草原,水草丰茂,五彩斑斓,向西一直延伸到哈萨克斯坦境内。昭苏境内发现多处石人,形体最大保存完好且体表刻存文字的,只有小洪纳海石人。石人高2.3米,头戴一顶造型漂亮的帽子,脑后梳有10条发辫,辫长及腰,面部线条清晰,眉、鼻、眼突出,面东而立,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右手中持有未知器物。膝下衣褶间刻有神秘的古代文字,至今无人全部读懂。有学者认为,此石人可能是一个西突厥王子的雕像。除此,这里还集中了散落在昭苏各片草原上高矮不一、性别与年龄各不不同的多具石人,酷象一个石人家族。岁月模糊了石人的容颜,却未能改变石人的姿势。他们面对游人,像在沉思,又像在诉说。
四
县委书记钱志福听说我们明天就要离开,特地来到宾馆与大家话别,共进晚餐。
大家谈了对昭苏大草原的美好印象,也谈起多处难得的人文景观。钱书记介绍了昭苏的发展理念及近期愿景。昭苏因其自身优势,谢绝有烟工业落地,将建成永久性的环保县和旅游县。为旅游业需要,正在建设可直飞乌鲁木齐的机场。直达伊宁市的高速公路,年底即可通车。县城湿地公园和度假村也在设计之中。
听了介绍,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笑颜。
笔会由《伊犁河》汉编部主编陈予一手策划。他个头不高,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汉子。因单枪匹马多年坚守一本高质量的刊物,受到中国文联的表彰。他想通过《伊犁河》,让更多的人了解昭苏,热爱昭苏,享受昭苏。这与昭苏人的愿望不谋而合。
短暂的行程只能走马观花。因为其花鲜而艳,背后又隐藏着太多厚重的历史,印象不因时光短暂而泯灭。许多日过去,心依然在天山峡谷和草原上神游。我只能记下两天之行的表相,无力表现它的深邃。我爱昭苏,甚至从“昭苏”二字中感受到某种隐喻。它像一部启示录,能将人从混沌中唤醒。
仅以此文,向创造了昭苏草原之美的各族人民致敬。
昭苏草原在我心中,已不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它是自然、历史、人文的复合体。它美丽人心,温暖人心,开阔人心,又清醒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