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初探

2015-10-23王永明

文理导航 2015年28期
关键词:延伸构建

王永明

【摘 要】语文探究性学习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研究;它立足于教材,然而又高于教材,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把探究性学习分为形成性探究、建构性探究和延伸性探究这三种探究方式。这三种探究方式渗透进课文学习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语文探究性学习;形成;构建;延伸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和探究性学习两者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让初中生自主地探究知识,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地掌握学习规律,进而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金坤荣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一文中认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类型包括:形成性探究、建成性探究和延伸性探究。根据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尝试着把探究性学习分为形成性探究、建构性探究和延伸性探究这三种探究方式。

第一,形成性探究方式。

形成性探究是指把课文内容和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可以针对课文情节等关键处的联结点,可以针对字词的去除、变换、比较,也可以针对文章精彩部分的品味、内容矛盾的辨正。

课文情节关键处可以运用预测的方法,在教学《故乡》一课时,布置学生只预习回故乡、忆故乡的情节,课堂学习时让学生想象:“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让自己有美好童年的闰土,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怎么样呢?这两个内容设计为空白让学生去想象、预测,学生必然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究,在学生想象、预测完这些情节后让学生再回到原文,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也能让学生很深刻地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对文本字词进行认真品味,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这段文字好在哪里?能不能删去?和它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内容比较一下会怎么样?为什么用这个词?能否和其它词调换?在文章亮点处探究思索,重锤敲打,能丰富情感体验。

第二,建构性探究方式。

建构性探究是指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主动发展,它立足于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系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可以是对课文有关内容及其背景的探究,促其理解。如学习《故乡》,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人物介绍,曾经学过的鲁迅写的文章以及鲁迅文章的特点,鲁迅写这篇小说的背景。这些预习既可以锻炼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可以是课文知识要点多元性角度的剖析,促其灵活。所谓多元性即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不同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构建多姿多彩的认知结构。如分析《故乡》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故乡在“我”眼里发生了变化,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学生在阅读探究后,有的说人变了:闰土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变了;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变了。杨二嫂的外貌、语言也变了:二十年前人称“豆腐西施”,生意好;二十年后变成泼辣自私的“圆规”。有的说故乡的景色。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认识有了更全面地认识,从而切身地体会到阅读的多元化。

可以是相同内容的课文重组,促进知识的贯通与深化。如将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社戏》两篇文章中的故乡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课堂上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探究:《社戏》与《故乡》同是以故乡为题材的文章,《社戏》所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美丽故乡图,是美好的回忆;而《故乡》中所描绘的是现实中的景象残破、令人感伤的故乡。这样的阅读实践,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强化了探究能力。

第三,延伸性探究方式。

它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语文知识或问题进行补充、扩展、猜测和发现。

这种再创造的探究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艺术省略或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进行填补。例如,《故乡》一文的末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理解,通过探究学生发现这里其实是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努力奋斗,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就可能实现。这段话意味深远,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心。

再创造的探究也可以是发展,即对课文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想象。在《故乡》的结尾,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宏儿和水生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样的探究能诱导学生从旧知中引发新知的生长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所学知识推向深度和广度。

有时延伸也可以将课内向课外日常生活延伸,在《故乡》的拓展提升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我”、“闰土”、“杨二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一层厚厚的隔膜,假如“宏儿”和“水生”来到2013的今天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的一些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给农民生活带来的一些变化。引发学生通过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比较,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一致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形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抛弃了接受式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

[2]赵希强.主编《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月10月版

[3]金坤荣.《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J].江西教育,2003年Z1期

[4]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5] 陈顺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考试教研版》,2007.3

[6]李西勤,李玲.《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初探》,《教育探索》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延伸构建
校外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筛点,英语精读需把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