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游戏素材 提升课堂活力
2015-10-22姜华
姜华
[摘 要]游戏是数学课堂中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兴趣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合适的游戏素材是游戏教学成功的保障,那该如何挖掘贴切的游戏素材呢?通过从教材中挖掘游戏素材、从生活中挖掘游戏素材、创造游戏素材三个途径,既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游戏 素材 教学 生活 创造 活力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40
西尼奥·帕帕斯说过“数学三剑客——逻辑、娱乐和游戏”,可见,数学游戏在数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游戏教学更是低年级数学课堂中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兴趣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如何挖掘适合课堂教学的游戏素材,提升课堂教学活力是值得广大教师探讨的话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些思考。
一、“纸上得来”——从教材中挖掘游戏素材
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教材却是游戏素材的直接来源。何谓教材?简言之,教材是提供教学用的资料。因此,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这里提及的教材。
1.教材即为教科书
教材编写者们越来越重视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现行教材中编入了大量寓教于乐的游戏,这在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尤为明显。
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页“认位置”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如下图:
方向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辨识左、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静态、直白的讲授只会让课堂教学更为枯燥、单调,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于是,教材在例题教学之后及时安排了这样的数学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辨识以自己为参照物的左和右,而且加深了学生的数学体验,促进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教材中有类似上述大量、显性、拿来即用的游戏素材,也有一些通过整合游戏素材,改编成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
又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页练习一中的第4题“小猴跳桩”和第6页“十几减8、7”中 “想想做做”的第5题“过独木桥”。如下图:
“小猴跳桩”和“过独木桥”这两个数学游戏分别巩固十几减9与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在后继练习二的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两个游戏合二为一,设计“抓小鱼”的数学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先让学生每人准备11至19的数字卡片,然后选两个学生扮演渔夫,手拉手搭成渔网,渔夫可以不停变换减数(7、8或9),其余的学生手持卡片穿过渔网,答错者即被渔夫抓走。“抓小鱼”的游戏可以一直延续至十几减6、5、4……贯穿整个“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其实,稍作改编,“10以内的分与合”“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很多低年级的口算都可以用“抓小鱼”的游戏进行教学。
口算是低年级数学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形成较为熟练的口算技能,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很多教师采用每天读口算并计时的练习方式。不可否认,持之以恒的练习会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但长期进行这样单调的练习,产生的最大后果就是会让学生厌算,甚至于厌学。其实,可以达到好的练习效果的游戏方式有很多。如“抓小鱼”“口算接龙(上一道算式的得数是下一道算式的第一个数,加减法不限)”“找朋友(在一串数字中,根据得数找出是哪些数计算得来的)”“玩转扑克牌(两人同时出牌,先报出得数者赢得对方的牌)”……丰富的游戏形式,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达到“玩中学”的效果。
2.教材指课堂外的一些教学材料
数学游戏伴随着数学学科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数学游戏古而有之,因此搜寻游戏素材的目光可以更长远、更广阔。
我国古代的一些有志之士,就很重视数学游戏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他们编制了一些歌谣,让人们快乐地学习数学。例如“九头鸟与九尾狐”的问题:“狐狸一头九尾,大鹏一尾九头;七十二头在前,八十八尾在后;试问狐鹏几何,先生仔细推求。”又如,《孙子算经》《九章算术》《张邱建算经》等许多流传下来的数学著作中都有为数不少的数学游戏题目,其中“百鸡问题”“孙子问题”“五家共井”“莲花问题”等是游戏题目的典范。
现在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了数学游戏的作用,一些教辅类刊物也出现了数学游戏专栏或类似的专栏,如《科学画报》中的“动脑筋”专栏、《牛顿科学世界》中的“有趣的数学”专栏、《科学》中的“科学奥林匹克”专栏等。
一些先进国家的数学教育形式很灵活,数学游戏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因而不同版本、不同国度的教材也是我们搜寻游戏素材的来源。
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学数学“对称图形”中的一个游戏素材:自己制作墨迹图并口述过程(如下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实,教材只是一个范本,当大量的游戏素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创造性的选择和使用。
二、“蓦然回首”——从生活中挖掘游戏素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寻找合适的游戏素材而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也能发现很好的游戏素材。
例如,“抢椅子”游戏。如下图:
“抢椅子”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游戏,老少皆宜。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游戏,就会发现隐藏其中的独特风景——一一对应思想。因此,这样的游戏根本不需要“操盘手”,可以使学生更具启发性的玩好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发出自己的声音,如“选几人参加”“准备几把椅子”“怎么玩”等都交由学生讨论决定。这样的启发性游戏,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兴趣更浓厚,不仅渗透了一一对应思想,而且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
数学游戏其实就是在用“看似随意的刻意”、“孩子身边最熟悉的事情”,引导学生走上数学探究之路。
三、“别具匠心”——创造游戏素材
教材和生活作为范本,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游戏素材,但我们不可能从教材和生活中信手拈来适合每个课堂教学的数学游戏,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自己去创造适合课堂和学生的数学游戏,创造性地运用身边的游戏素材进行教学。
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1页“10的分与合”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10的组成,我编写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笑嘻嘻,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一双手。”朗朗上口的旋律,加上简单的配合记忆的动作,学生很快就记住了10的组成,并且在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10减几”及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和用“破十法”计算退位减法时都能灵活地联系与运用儿歌说算理、找规律。
我们的创造可以赋予数学游戏更多的形式,如儿歌、故事、折纸、涂鸦、开火车、找朋友、顺风耳、送信、搭配、猜一猜、移一移……独有的创造不仅可以让数学游戏的形式更灵活、更灵动,而且创造性地用好身边的游戏素材,亦可赋予游戏更多的活力。
例如,选数填空。
1,2,3,4,5,6,7,8,9。
( )+( )=( )+( )=( )+( )=( )+( )
在一年级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这样的题型非常常见。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要求学生不重复地选用8个数写出连等算式,这样的开放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和思考方法,我创造性地运用了生活中的跷跷板这一游戏素材。首先,我让学生思考:“有4个小朋友(2个胖子和2个瘦子)怎么玩,才可以让跷跷板尽量保持平衡?”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要“胖瘦搭配”,然后我再让学生思考:“用1、2、3、4这四个数字来坐跷跷板,怎么才能保持平衡呢?”学生想到了要“大小搭配”。最后,我出示上题,学生很快想到了用“大小搭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多种答案的呈现自然水到渠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功的游戏教学,离不开贴切的游戏素材。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定会发现独有的风景!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燕主编.游戏与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严育洪著.从学生那里学教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远南,栾少波著.游戏:拍案称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美]马丁·加德纳选编,陈为蓬译.萨姆.劳埃德的数学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5] 《科学美国人》编辑部编著.李思一,白葆林译.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