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
2015-10-22彭颖
[摘 要]目前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阐述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和技术进步现状,从理论上梳理了产业内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三种影响机制,运用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含量和贸易结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与贸易结构对技术进步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贸易结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最大,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技术进步;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40-05
[作者简介]彭颖(1990-),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
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内市场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以及对外贸易额的大幅攀升,以劳动投入和自然资源等要素决定的贸易比较优势以及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以技术、资本等要素所决定的贸易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显著增强,产业内贸易几乎遍及对外贸易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主流的贸易模式。贸易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依靠自主创新,也可以借鉴、模仿他国的技术,如技术扩散和技术外溢,而对外贸易无疑是技术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深入研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模式,国内外关于产业内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起步也比较晚,主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上。
(一)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技术进步会促进一国的对外贸易。Posner等人(1961)在建立技术差距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一般是通过影响贸易基础与贸易格局来发挥作用的。Coe & Helpman(1995)的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与本国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水平相关,而且与贸易伙伴国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相关,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越大,对于本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越大。Funk(2001)通过建立全要素生产率与贸易伙伴国间研发支出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随着贸易伙伴国以出口份额为权重的研发支出的增加而提高。董秘刚(2004)研究了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一般是通过影响贸易基础与贸易格局来发挥作用的。具体是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进而产生相应的比较优势途径来影响贸易基础与贸易格局的。李世华(2006)通过阐述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技术传递与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述了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得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促进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结论。黄建忠,郑智昕(2011)以技术进步为动因,在H-O模型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该国进出口额增加。
(二)产业内贸易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
随着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迅猛发展并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内贸易主要是指一国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产品的交易行为,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进行的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偏好的一种贸易方式,如美国和日本之间进行的电子产品和小汽车的贸易。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相较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Dalia & Florence(1999)认为,国际贸易是重要的技术传播途径,通过测量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得出一国更容易吸收与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国家的技术,产业内贸易比产业间贸易更利于技术进步。Elias(2011)通过建立一个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一个行业生产不同的产品、两种生产要素、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的模型,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和技术扩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有利于提高开放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徐慧(2010)根据《中国高科技统计年鉴》的分类标准,利用1996—2008年高技术产业的贸易、产出、资本与劳动投入等相关数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与其技术进步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其技术进步水平越高。
(三)文献述评
已有文献大多仅简单分析国际贸易作为一个总体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着一定不足:一是没有区分产品,我国所有商品贸易中,有的商品贸易对技术进步几乎起不到促进作用,有的商品贸易容易受到进出口贸易政策影响而产生数值扭曲,从而使研究结果出现偏差;二是没有区分不同产品的贸易模式,从现存的两种主要贸易模式即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比较来看,产业间贸易可能因为两国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异、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而使通过贸易引进或扩散的技术要么不适用,要么缺少与之配套的生产设备,而产业内贸易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进行的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偏好的一种贸易方式,要求贸易国之间要素禀赋相似,相关设施具有相似性或配套性,使通过贸易引进或扩散的技术更易于消化、吸收与创新。因此从宏观视角研究技术进步效应,不能很好地分析贸易的技术溢出的原因和渠道。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主流的贸易模式,而制造业作为传统的工业部门和贸易部门,其产业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较为明显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会对其他行业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和技术进步的现状,然后从理论上研究了产业内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并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endprint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和技术进步现状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情况
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度指标用分行业的G-L指数表示。大量研究表明,尽管存在贸易不平衡的影响,但在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和各国比较优势时,G-L指数仍不失为最合适的衡量指标,它也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产业内贸易衡量指数。
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情况来看,1996—2011年,中国制造业G-L指数平均值为0.8525,说明中国制造业既存在产业内贸易又存在产业间贸易,但以产业内贸易为主。除2007和2008年外,其余年份的G-L指数都大于或等于0.8,特别是1996年G-L指数为0.95,几乎接近完全产业内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1996—2011年,中国制造业G-L指数呈波动增长态势,如1996—1997年G-L指数下降,1997—1998年G-L指数保持不变,2008—2009年G-L指数增加,2010—2011年G-L指数减小(见表1)。总体上来说,中国制造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波动增长的特点。
2.分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国际工业行业分类标准(ISIC),中国制造业细分为30个行业,其中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性质相近,研究时一般合并为一个行业即食品加工制造业(参见盛斌,200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这两个行业是从原先的“其他制造业行业”中新分离出来的,统计数据较少,因此在研究时舍去,本文总共得到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冯晓华,2010)。
从产业内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食品加工与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行业的G-L指数较大,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特别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G-L指数在2002年几乎为1,达到了完全产业内贸易。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G-L指数较小,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以上行业的主导贸易模式基本保持不变,而有的行业的主导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如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等行业的G-L指数由大变小,说明其贸易模式由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饮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及纸制造业等行业的G-L指数由小变大,说明其贸易模式由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以上这些现象都说明制造业分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Grubel & Lloyd(1975)在《产业内贸易》一书中提到,一般以0.5作为区分产业内贸易或产业间贸易的标准,G-L指数在0.5以上认定该产业为产业内贸易,G-L指数在0.5以下则认定该产业为产业间贸易。
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9个行业的G-L指数均值小于0.5,为产业间贸易行业。其余的18个行业,如食品加工与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行业的G-L指数均值大于0.5,为产业内贸易行业。
(二)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现状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虽然用它表示技术进步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很多学者都用此表示技术进步,因此本文也用该指标来表示技术进步。
1.总体发展情况
2005—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增后减再增长的波动增长态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呈现同样的波动增长趋势。总体上来说,2011年与2005年相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增长率为13.16%(见表2)。从各个年份来看,每年技术水平发展并不均衡,有的年份较上年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有的年份较上年技术有所退步,而且每年全要素生产率较上年增长率不一,各年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状况不平衡。
2.分行业发展情况
2005—2011年,制造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不断起伏的发展趋势,2011年与2005年相比,除了个别行业外,总体上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就单个行业而言,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也是呈波动发展趋势,各年份的技术进步发展不平衡。就各个行业间的对比而言,各个行业间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如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有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如烟草加工业;有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如食品加工与制造业。
三、产业内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
(一)通过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技术进步
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更多的发生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产业内贸易规模的扩大可以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额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而相比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两国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基础相似,其蕴含的技术更易被模仿和复制,甚至是创新。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多的是依靠资源禀赋和劳动力优势,不仅技术含量低,而且不利于模仿与复制。
(二)通过加剧产品竞争促进技术进步
随着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商所面临的市场更加广阔,竞争对手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消费者不仅对产业内贸易产品的消费需求上升,而且对产品功能多样性、包装新颖性、售后服务等这些非主要功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生产出更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厂商必然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而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三)通过逆向学习促进技术进步
在产业内贸易过程中,逆向学习具体是指进口国把进口商品进行拆分研究,分析其技术构成、技术水平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由于产业内贸易进口的是与本国相似的产品,因此逆向学习的效果更为明显。与产业间贸易相比,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国家之间在该行业上大多技术水平、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生产条件比较接近,更有助于进口国实施逆向学习,更好地消化与吸收引进的技术,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endprint
四、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根据产业内贸易影响技术进步的理论基础,可建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G-L指数、制造业研发投入、制造业人力资本、制造业贸易结构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模型如下:
logTEPij=αij+a1logGLij+a2logRDij+a3logHRij+a4logJGij+θij(1)
(二)数据选取与说明
其中,技术进步用全要素生产率TFP表示,分行业TFP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通过制造业分行业的产出、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计算出资本投入系数为0.65,劳动投入系数为0.35,然后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Lβ(其中Y表示制造业各行业的产值,A表示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K表示制造业各行业的资本投入,L表示制造业各行业的劳动力投入,α表示资本投入系数,β表示劳动投入系数)得到logA=logY-αlogK-βlogL,据此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值。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产业内贸易程度用G-L指数表示,在模型中,简写为GL,G-L指数的计算上文已详细叙述。相关数据由联合国数据库经整理得到。预期制造业分行业G-L指数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研发投入用RD表示,人力资本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表示,在模型中用HR表示,这两个数据均表示逆向学习效应。一个是从研发的资金投入,一个是从研发的人员投入角度进行说明的。相关数据由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得到。预期制造业分行业研发投入、制造业人力资本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制造业贸易结构用各行业贸易总额与制造业总贸易额的比值表示,在模型中表示为JG,对于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的行业,大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值越大越好,对于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的行业,大多为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其值越小越好。相关数据由联合国数据库经整理得到。预期制造业贸易结构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i表示年份,j表示制造业各行业序号。
下文拟通过对方程(1)进行回归得到系数a1、a2、a3和a4的估计值,以分析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贸易结构、逆向学习对其技术进步的影响。
(三)面板数据检验
1.平稳性检验
由于大多数经济面板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利用非平稳的数据进行回归会导致虚假回归,因此,为保证分析的有效性,在对经济变量的面板数据做回归分析前,应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相关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知,原序列不平稳,经过差分后的序列式平稳的,符合面板协整的检验前提。
2.协整检验
本文首先通过建立LOGTFP序列对LOGGL、LOGRD、LOGHR、LOGJG序列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再对各截面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4个统计量均在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各截面回归残差序列具有相同单位根过程”的原假设。因此,可以得出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内贸易指数、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产品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不存在伪回归。
(五)结论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制造业产品结构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贸易结构优化、逆向学习提升均促进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通过产业内贸易,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获得了技术含量较高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有利于我国了解国际制造业技术水平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大量吸收和引进相关技术,掌握国际技术前沿,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甚至创新,大幅提升我国技术水平。研发投入的增加,为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了资金和人力支持。通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扩大了贸易规模,如此循环往复下去,有利于促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扩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规模,优化了制造业的贸易结构,在产业内贸易模式下,由于贸易双方相关配套设施、行业发展状况类似,更利于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进而带动技术进步。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与贸易结构系数比研发资金投入与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系数大,可能是因为引进技术或设备的周期短、见效快,而技术研发的资本投入较高,而且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五、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贸易商品结构
产业内贸易是一种双向贸易,较多的发生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更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应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延长国内增值链条。
(二)充分发挥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在产业内贸易过程中,通过对进口商品进行拆分研究,分析其技术构成、技术水平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不仅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而且可以节约技术研发的时间与成本。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接触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前沿思想、高端人才、管理理念,经过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转化为我国固有的竞争优势,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工业制成品家电为例,我国在彩电、冰箱、空调等领域已经形成从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到品牌营销的综合竞争能力,在以成熟技术为依托的加工制造劳动密集环节,依靠传统优势继续保持国际竞争力;在研发和营销方面也逐步获得突破,有些领域的技术取得领先地位,有些产品建立起全球研发和营销网络,逐步积累了参与全球竞争的技术实力和综合优势。endprint
(三)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出口产品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激发起企业内在的创新欲望,才能促进“双高产品”的出口。要激活企业内在的技术创新动力,要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通过企业的兼并合并,大力发展国际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企业生产要素的整合配置,降低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使企业向集约化、高效化和市场化发展,促进企业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企业应改变过去的“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的竞争策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行产品差异化策略,通过满足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获得较高的利润,使企业将技术进步视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在国际市场上,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更新换代快和设计理念不断创新等非价格竞争。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必须保持有关产品的技术能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因此,企业需要一批优秀的精通技术、熟悉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融合新的知识,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制度,提高人才的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陈迅,李维.产业内贸易的计量[J].财贸研究,2004(3).
[2]董秘刚.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4.
[3]方希桦,包群,赖明勇.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7).
[4]冯晓华.国际贸易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黄建忠,郑智昕.基于H-O 模型的外生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分析[J].商业研究,2011(9).
[6]李平,崔喜君.进口贸易与国外专利申请对中国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7]李世华.技术进步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8]李世光.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收入分配差距——一个综合分析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04(6).
[9]仇怡.中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
[10]宋文,徐立勋.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J].消费导刊,2006(11).
[11]徐慧.产业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0(20).
[12]杨婧,周发明,兰勇.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6).
[13]Coe D T & Hel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
[14]Dalia Hakura & Florence Jaumotte.the Role of Inter-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echnology Diffusion [J].IMF Working Paper,1999(58).
[15]Elias Dinopoulos,Constantinos Syropoulos,Bin Xu & Yoto Yotov.Intraindustry Trade and Skill Premium: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4).
[16]Funk M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among OECD Countries [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1(67).
[17]Posner,M.V.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 [J].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1961(13).
(责任编辑:马 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