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2015-10-22蒋苏建
蒋苏建
【关键词】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69-02
在聋校数学课堂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造成语境的缺失,因而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数感的形成和发展也相对迟缓,直接影响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师生之间手语沟通的局限性也成为聋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障碍,这是因为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很难用手语表达清楚,加上有些教师的手语不规范,经常会用不同的手语表示同一个概念或用相近的手语来表示不同的概念,导致聋生思维混乱,为数学学习带来了困难。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开展了情境教学课题研究,通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切实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让聋生体会到数学抽象过程的细节,了解其内容,掌握其方法,理解其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聋生的生理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认知情境,增加实践环节,并适时地开展合作学习,让聋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境活动中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高效。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基本技能: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探究抽象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基本思想:让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基础活动经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学习重点: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习难点:能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具准备:
1.每组一套小棒、三角尺、钉子板、方格纸,每人一张活动单。
2.每组4根小棒,长度分别为8厘米(红色)、5厘米(绿色)、4厘米(黄色)、2厘米(黄色)。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诱发探究欲望
1.用电子白板出示小明从家到学校的三条线路。
2.问题设计:小明快要迟到了,从小明家到学校有三条线路,你们猜猜小明走哪条路能最快到达学校?
3.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4.提问: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5.追问:如果任意给你3根小棒,你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预设:大多数聋生凭直觉都会自信地说“可以”)学了今天这节课,我相信大家就能用数学语言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的最快路线,得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设计意图:陶行知先生说过:“问题从生活中来。”从学生常见的生活问题入手,创设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拉开让学生猜想、探究、讨论的序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带着探究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中。
活动二:动手操作,揭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每组准备四根小棒,分别是8厘米(红色)、5厘米(绿色)、4厘米(黄色)、2厘米(黄色),请任意选三根小棒,尝试能否围成三角形,并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2.学生小组操作,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工作。
3.学生交流操作结果(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4.交流:为什么有些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交流:三根小棒,其中有两根太短了,所以不能首尾相连)
5.提示: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引导学生得出:大于第三边)让学生完成填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 )第三边。
6.师生小结并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发现归纳的过程,聋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化动为静,学做合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形成数学思想,聋生亲身体会到了“做数学”的乐趣,有助于培养主动探究、主动交流、大胆质疑、大方展示的学习意识,以及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活动三:拓展延伸,促进思维发展
拓展一:
1.过渡:同学们学得真棒,你们能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现在你们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知识判断哪些能围成三角形吗?
2.课件出示:
(1)3、4、5 (2)4、4、4
(3)6、2、2 (4)3、5、3
3.让学生自主判断,并说出理由。
拓展二:
1.电子白板出示: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课堂小结:同学们,现在你一定知道小明上学为什么选择中间这条路的原因了吧?(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拓展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小明上学的路线探究开始,到小明上学的路线解决结束,学生经历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这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的过程和形成归纳推理思想的过程。
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学生既可以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又可以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为今后二维思维向三维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聚焦一:课始情境驱动,让学生在质疑中激发学习需求
课的开始,教师以小明上学的三条线路为切入点,创设了一个质疑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哪一条线路是最短的,从而产生迫切需要了解为什么的心态。然后,教师适时地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研究内容。接着,抛出“任意给你3根小棒,你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一个新问题,使学生进入新的思考。
聚焦二:课中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内涵
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爱动”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从四根小棒中,任意选择三根进行围三角形的操作”,这样的操作活动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在观察中积累感性知觉,在操作中建构空间观念,在归纳中深化思维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感知—表象—思维”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聚焦三: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只有回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显示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正显现学习水平。因此,设计了拓展应用的环节,就是检验学生所学,展示学生所用。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又促进了学生归纳思想的形成。
2014年7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送审稿)》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聋生能获得初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初步的数学思维方法和简单的应用技能。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适合聋生的探究情境,让他们顺利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融合,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教重点自筹课题《情境教学法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13/02/403)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