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通过范例引导,提高记录质量”的教学模式

2015-10-21刘俊仙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刘俊仙

[摘 要]“通过范例引导,提高记录质量”的教学模式先通过呈现范例,明确探究目的,解读范例,明确记录的要点,学生内化后模仿范例,进行自主记录,并在模仿中创新、完善科学记录,然后通过评价展示学生的科学记录范例,实现资源共享。利用这个教学模式,在记录范例的引领下,学生科学记录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发展。

[关键词]范例 科学记录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73

科学记录是指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将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科学记录是表达、交流、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或作出解释的事实依据,科学记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成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记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多次提到与记录有关的内容,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记录)”等。

但在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记录常常被教师和学生忽视:教师对记录方法缺乏指导,对课堂记录缺乏评价;学生不知道怎样记录,不愿意记录,对记录缺乏整理,记录与实际不符……针对科学记录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范例引导,能有效提高科学记录的质量。“通过范例引导,提高记录质量”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一、呈现范例,明确探究目的

明确探究目的,有利于学生了解学习和记录的内容、要点,有助于提高科学学习效率。在科学学习中,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有目的地观察实验、收集资料时,学生就能及时发现、记录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科学记录也会更准确。教师可以通过范例,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任务;也可以明确探究目的之后,呈现记录范例。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呈现范例的模式。

1.“开门见山”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教师导入新课,学生明确观察内容后,教师直奔主题,呈现范例。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动物”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题:“遇到不认识的动物该怎么记录?让我们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观察记录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不知名的小虫》。”

2.“以身作范”式。在低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探究,不知道怎样记录,教师有必要亲自示范。例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的“检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出示实验记录单后,请学生阅读记录单,明确记录要求:“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就打√,不能的打×。”接着,教师出示回形针,请学生猜测能否被磁铁吸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猜测”一栏打“√”,再演示实验,结果发现回形针能被磁铁吸引,教师就在“实验一”的栏目中“√”,重复实验后,再记录在“实验二”的栏目中。然后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明确了记录的方法、时间和顺序,在实验中就会像教师一样边实验边记录,掌握记录的方法。

3.“润物无声”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顺势推出范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范例。例如,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天气和生活的联系,并提出可以通过听收音机、看报纸、打电话、上网、看电视等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后,教师顺势呈现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并问:“你能从天气预报中知道哪些信息?天气预报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用哪些方式记录?”学生分析天气预报后,明确了天气包含“气温”“降水”“云量”“风向”等内容,认识了相应的天气符号,掌握用符号、数据记录天气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就开始像天气预报那样观测、记录天气。教师巧妙地把天气预报中的天气描述作为范例,根据教学内容自然呈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延绵不断”式。在一些长期的探究活动中,记录不是一节课或一天就能完成,需要长期进行。长期的探究记录,对学生的意志力和观察的持久性是一种考验,很多学生往往记录了几天,就不再坚持。教师可以连续展示学生的优秀记录,给学生提供长期记录的范例,激励学生坚持记录。例如,在“植物的生长周期”“蚕的生长记录”“一个月的天气记录”“月相的观察”等长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每天把学生的优秀记录作为范例呈现出来,直到观测结束,学生在范例的引领下,坚持观察、记录,养成了长期记录的好习惯。

5.“共同研讨”式。实验设计是科学记录的内容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内容之一。刚学习实验设计时,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设计,需要师生共同研讨,制订实验方案。这些经过研讨获得的实验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范例。例如,“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盐”的实验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演示操作,1小勺食盐溶解后,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水里加盐并搅拌,盐会溶解吗?

(学生都认为食盐不能溶解)

师:同学们认为食盐在一杯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一杯水是多少呢?水量不同,溶解的食盐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要研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限定水量。今天我们就研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板书研究问题)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怎样实验?每次加多少盐?什么时候加盐,什么时候停止加盐?实验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法。教师根据讨论结果板书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就这样,一个实验设计的范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明确了实验设计的内容。接下来学习“怎样加快溶解”时,学生就会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去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合理。

6.“余音缭绕”式。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有些范例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展示,教师可将这部分范例在课外展示出来,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学完“微小世界”“宇宙”单元后,我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主题、收集资料、整理知识,设计一张相关内容的小报。并出示学生的科学小报范例(如图2、图3),对内容、形式作简单的介绍后,请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橱窗中慢慢欣赏、学习。

呈现范例的模式很多,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范例。

二、解读范例,分析记录要点

呈现范例后,接着就要对范例进行解读,请学生分析这些范例记录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用什么方法观察;用什么方式记录;按什么顺序观察等,以明确科学记录的基本要点。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记录的要求和重点也不完全相同。

1.学生自主解读。解读范例时,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解读,发现范例中的记录要点、顺序、方法。例如,在“一棵大树的观察”“蚂蚁的记录”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带着 “这些记录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 “用什么方法观察”“按什么顺序观察”等问题阅读范例,学生阅读后就能发现范例中记录的要点、重点和记录顺序。又如,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摆的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一天中气温的测量”等活动中,先让学生读、看“记录单”,明确记录的内容。学生在自主解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发现范例中记录的要点和重点,提高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渐养成主动阅读、记录范例的习惯。

2.教师引导解读。有的范例在细节中蕴藏着很多科学内涵,但学生在自主解读不容易发现这些细节,教师有必要在学生自主解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内涵。例如,在“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设计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实验要点是“只改变水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但“用多颗种子实验”这一要点往往被学生忽视,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多颗种子实验。“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范例解读如下。

师:我们知道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时,只有水这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设计中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生:每天及时观察记录。

师:是的。老师有个问题,实验中用几颗绿豆种子?

生:3颗。

师:用1颗绿豆种子行不行?

生:行。

师:如果这颗种子里面被虫子咬了,我们又没有发现。实验结果还正确吗?

生:不正确。

师:那用1颗种子实验行不行?

生1:不行,不准确。

生2:要多几颗种子。

师:为什么要多几颗种子呢?

生1:这样可以排除意外因素。

生2:可以排除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师:那我们在实验设计中,应该用几颗种子?

生:3颗。

师:5颗行吗?20颗行吗?

生:可以的,种子数量越多,实验越可靠。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知道,学生最初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用几颗种子实验”这一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实验中要用“3颗种子”,然而为什么用“3颗种子”呢?学生不明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他们才明白了这样做可以排除偶然性,提高实验的正确率。这正是科学可重复验证的一种体现。在接下来学生自己设计“种子发芽与光的关系”“种子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等实验中,他们就能考虑到这一要点,用“多颗种子”“多颗绿豆芽”进行实验,实验设计更合理、更科学。在以后“摆的研究”“电磁铁的磁力”等实验设计中,他们也会注意多次实验,减少实验的偶然性。总之,解读范例时,教师要以学生自主解读为主,引导学生加强对细节的解读,使学生明确记录的要点和重点,提高记录的准确性。

三、模仿范例,实施自主记录

各种范例为学生的科学记录提供了技术平台,学生在解读中明确记录的要点和重点,就会借鉴范例中记录的内容、方法。例如,学生学习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后,从“研究的问题”“推测”“实验材料”“两个组相同的条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实验方法”等方面制订“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如表1)“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的研究计划。又如,开展了“一棵大树的观察”活动后,学生试着从树干、树叶、树皮等方面用文字、图画、比较的方法记录,如表2。四、创造范例,完善科学记录

在自主记录中,学生会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记录方法,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由于学生存在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探究对象、观察角度的不同,学生的记录必定丰富多彩。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个性记录,鼓励学生突破范例局限,自主创新。如图4、图5、图6,同样是“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记录。

五、展示范例,共享记录成果

科学记录是科学探究表达、交流、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更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完成科学记录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交流、展示、评价学生的科学记录,肯定优秀的记录,修正错误的记录,实现记录成果共享,提高学生参与科学记录的积极性,提高记录的质量,促使学生养成及时记录、认真记录的习惯。

例如,下面是一位教师的课堂反思:“在教学中我发现,在同一个小组里,学生对同一条鱼进行观察,结果出现了两种记录。A学生画了一条鱼;B学生除了画一条大鱼外,还画了几条小鱼。如果从美术课的角度看,B学生的记录可能是一幅不错的构图,很有想象力和亲和力,但科学追求的是真,而不是美(相对而言)。所以就这两个学生相比较,A学生的观察更真实,B学生对科学观察缺少正确的认识。让B学生认识错误的方法就是把两种观察结果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讨论、修改。这样抓住典型的例子加以训练,学生就会明确科学课的图画不同于美术中的创作。这很容易使人想起藤野先生校正鲁迅心脏解剖图中血管位置的那个细节。”

又如,在教学“微小生物”单元后,我请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围绕一个主题,出一张小报。很多学生非常认真地选取主题,有“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与农业”“细胞的作用”“有趣的微小生物”等。学生围绕主题整理了知识,设计的小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我把学生的优秀记录(如图7、图8)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欣赏,激励大家认真记录。

学生有了这些优秀范例的引导,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性更高了。在他们整理的“宇宙”单元科学小报(如图9、图10)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个性和创新。

在“通过范例引导,提高记录质量”教学模式中,学生解读范例,科学记录,明确记录的内容和要点,并在模仿中创新,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及时、准确地记录。教师对科学记录的及时评价和展示,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参与记录的积极性。学生乐于记录,认真记录,显著地提高了科学记录的质量,提升了科学探究的成效。因此,“通过范例引导,提高记录质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科学记录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责编 钟伟芳)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