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
2015-10-21何亚涛
何亚涛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在激发阅读兴趣、尊重独特体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上下工夫,从而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引领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自我体验、自我探究。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对话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变阅读为“悦读”,努力实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及自我探究,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实践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最终提高阅读水平。
一、激发兴趣,打开人文对话通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应以“趣味”为抓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打开人文对话通道。教师可运用教材激趣、结合生活实际激趣等,培养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
运用教材激趣,即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改编自《水浒传》,在学习课文前,简要介绍林冲到柴进府上的前因后果和主要人物的特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进行阅读体验和阅读探究。这就为实现人文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以生为本,实现师生对话阅读
首先,适时生成话题,享受师生对话阅读的乐趣。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活动都具有动态性,语文阅读课堂也不例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精彩瞬间,及时生成语境话题,使课堂绽放活力。如学习《狐狸和葡萄》这一则寓言时,顺着文章脉络,我创设了寓言情境场:“狐狸边走边回头,大家顺着狐狸的目光能够看到什么呢?除了原有的葡萄在那儿,还多了些什么?试想一下,此时狐狸是什么神态?”这样的寓言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教师拓展的思路上,体会到了狐狸的“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心理。这种师生对话交流,拨动了学生心弦,学生热情高涨,感受到了师生对话的乐趣。
其次,巧用学情资源,演绎师生对话的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学情资源,可以让错误资源演绎出师生对话的精彩。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在探究天游峰扫路人的人物形象时,其中有一位学生指出,这位扫路人属于“精瘦型”。我问:“那‘精瘦是什么意思呢?”这位学生说:“‘精瘦就是瘦得皮包骨头了。”全班哄堂大笑。这个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如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呢?我说:“从大家的一片笑声中,老师知道‘精瘦肯定不是这个意思。那‘精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词句加以说明呢?”经过再次阅读,大多数学生找出了描写天游峰扫路人形象的句子,通过总结,得到“精瘦”是指尽管瘦,但是很有精神的人。教学中,教师利用部分学生对词语错误的理解这一资源,激活学生的探究心理,从而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对话活动中,开辟出阅读的另一片新天地。
再次,拓展阅读资源,提高师生对话的效益。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中外名著,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与学生分享。在为学生推荐阅读的读物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等方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书。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不同,教师推荐图书时,也应注意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推荐课外读物。
三、尊重个性,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一方面,自主选择阅读。教师应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如在学习《找春天》时,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有的学生则喜欢默读,有的学生喜欢同桌互读,还有的学生喜欢表演读……通过自由选择阅读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待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阅读。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角色,来分角色朗读或者作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将书本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另一方面,开展活动,引领习惯。开展趣味性的读书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开展“亲子共读”“阅读成果展示会”“交流会”“故事会”等活动,逐渐让学生爱上读书,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次课外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本周所读的书进行介绍,说一说自己的感悟。还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阅读成果展示会”“读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阅读,不仅能够提高识字水平,积累优美语句,形成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塑造高尚的人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个性化的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在读中求智,在读中悟道。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