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部超声的临床研究

2015-10-21唐圣桃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唐圣桃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部血管超声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查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颈部血管超声特点。结果:观察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增厚及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分别为79.33%、83.67%、62.33%,对照组依次为14.67%、15.33%、0.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死亡率达16.58%,显著高于非狭窄患者的5.31%(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普遍存在动脉硬化板块、内膜增厚检出率高,发生颈内动脉狭窄将严重影响临床预后,早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及时予以干预治疗,可改善临床预后。

【关键词】 颈部血管超声;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69-0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70%-80%,致残率可达到50%以上,死亡率约为10%,且治愈难度较大,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复发,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本研究分析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并与健康正常人比较,旨在探讨其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均为发病初期即就诊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等确诊。除外重度心肝肾功能障碍者、近期手术等导致颅脑损伤者、应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其中,男182例,女118例,年龄50-78岁,平均(66.42±4.15)岁。同期健康体检查者3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5例,女105例,年龄50-82岁,平均(65.71±5.32)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 i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频率在8-11MHz之间。检查时患者常规平卧于检查台上,并充分显露颈部,然后进行横断面以及纵断面扫查,扫查范围为颈总动脉扫查直至颈内动脉入颅。同时进行彩色超声以及多普勒超声检查,仔细观察图像断层中动脉血管管腔狭窄情况以及斑块回声情况,观察管腔内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无颈动脉中膜增厚并测量其厚度。

1.3 评价标准

颈动脉中膜的超声典型征象为“双线征”,厚度(IMT)即为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以IMT≤1.5mm为正常,IMT在1.5-2.0mm之间为增厚。以IMT≥2.0mm表示颈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管腔内径狭窄程度超过30%表示颈动脉狭窄。

1.4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内动脉中膜增厚以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检出率,并根据超声征象进行分型:(1)斑块性质:硬斑:回声较强或合并声影;软斑:回声较弱;混合斑:回声有强有弱。根据管腔狭窄情况进行分级:轻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为30%-50%;中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为30%-70%;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2.1 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以硬斑及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均为软斑,见表1。

表1 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软斑 硬斑 混合斑 检出率(%)观察组 300 45 142 51 79.33对照组 300 44 0 0 14.672.1.2 两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情况比较

观察组251例检出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为83.67%;对照组46例检出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为15.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1.3 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对照组未检出颈动脉狭窄,观察组检出率达62.3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以中度狭窄为主,见表2。

表2 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轻度狭窄 中度狭窄 重度狭窄 检出率(%)观察组 300 49 93 45 62.33对照组 300 0 0 0 0.002.2 观察组颈动脉狭窄与非狭窄组的临床预后比较

观察组18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28例死亡,死亡率达14.97%;113例非狭窄患者中,3例死亡,死亡率为2.65%。狭窄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颈内动脉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颈部血管管腔狭窄等,其发生及发展过程均直接影响病情及临床预后。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展性病理过程,主要由内膜增厚逐渐发展成为硬化斑块,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导致脑血流量降低,严重时可出现斑块脱落而导致远端血管管腔闭塞,最终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可引起脑梗死等危急症状[2]。故早期检查和及时有效的预防干预治疗,对于延缓病情进展,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临床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手段为脑血管超声扫描,近年来,随着临床对本病认知的深入以及超声技术的发展,颈部血管超声技术以其操作简便、无创、能够动态检测颅内外血管以及与侵入性血管造影具有较好一致性等优点,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并表现出完全替代侵入性血管造影的趋势[3]。本研究采用颈部血管超声对查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健康正常人进行检查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79.33%,相比于对照组的14.67%显著提高;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达83.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33%。虽然对照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膜增厚检出率接近16%,但均未发生颈动脉狭窄,这与观察组的62.33%比较差异显著。认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尚需综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是否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征兆。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等,虽然早期尚未发展成为动脉狭窄,但仍然影响脑供血,导致脑卒中的风险性增加。近年来,颈动脉病变在脑梗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受到广泛重视。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同侧脑梗死发生率可达到90%,与此同时,颈动脉狭窄也是进展性脑卒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约为无狭窄患者的20倍,這也是导致病情加重、临床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具有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死亡率达14.97%,相比于无颈动脉狭窄者的2.65%显著升高,这与朱献慧等[4]报道结果相似。吕智娴等[5]认为,动脉狭窄或闭塞将影响脑循环,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所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是导致血管性残疾或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提示不稳定性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综上所述,早期应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情况以及管腔狭窄情况,对于筛查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评估病情进展及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小萌.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123例颈部血管超声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86-3087.

[2] 尹蔚群,周特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20):69,70.

[3] 李红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4):88-90.

[4] 朱献慧,高凤霞.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100例颈部血管超声及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12-14.

[5] 吕智娴.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4,38(9):1049-1050.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5例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评价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诊绿色通道下采用血管内介入灌注的临床疗效
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