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无用论现象的成因分析

2015-10-21王征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读书无用功利化

王征

摘要:今年过年博士的返乡日记关于知识无力的感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读书无用论正在悄无声息的蔓延,经过笔者的思考和调查,引起读书无用论现象的弥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人们功利化的思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高等教育自身价值定位偏离和高校专业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关键词:读书无用;功利化;就业;价值定位

2015年一篇农村博士的返乡日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博士的返乡日记主要内容就是感到知识的无力感,人们不禁要问,博士都感觉知识无力,那读大学还有用吗?

2013年的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都女孩玲玲考上成都市的一所重点本科学校,但玲玲父亲则以“读大学无用”为由,拒绝为女孩提供读大学所需的费用。而且玲玲的父親给她算了一笔经济账,玲玲父亲认为,大学四年所花费用至少8万,而不读大学出去打工或自己找个其它的门路,四年至少能赚8万,这样一来一回,读大学四年下来至少损失16万。因此,玲玲父亲宁愿用这笔钱资助玲玲去做小生意或作为房子的首付。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捡垃圾都比读书强,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元,很多大学生出来都赚不到。

无独有偶,近年来,全国高考弃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持续稳定在10%左右。2014年高考弃考率更是达到百万之众。据调查显示,这些高考弃考考生绝大多数为农村考生。这些社会现象媒体曝光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读书无用”论的典型案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笔者对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根源:读大学的功利化思想严重,以毕业后收益的多少衡量读大学的价值

玲玲父亲反对她读大学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读大学收益率低,读完四年大学不一定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在玲玲父亲的观念里,读大学不仅意味着高额的投资,而且四年大学读完,也不一定会得到期待的回报。围绕在玲玲父亲身边“读书—失败”的例子,或许比“读书—成功”的例子要多,这也成为父亲反对玲玲读大学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低收入阶层更关注教育的直接价值,关注教育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对他们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很大的机会成本,失去更多的做其它事情的机会。这种机会成本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它的回报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家庭和孩子毕业后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认为,从经济学上讲,人的行为,多少都带有投资性质。同样的人生,用来上学,就不能做其他可以获利的事情,而且还要为此付费。投资之后,没有回报,或者回报不佳,当然投资的欲望就会降低。

据统计,我国大学的学费1989年为200元,1995年为700元,到2004年时平均达5000元左右。假设1个学生在高中阶段3年花费1.5万元左右,加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开支,1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开支大约10万。安徽省的调查显示,一般平均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近四成,农民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18年的收入。《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表明,教育花费已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主要家庭开支。由此,教育造成了农村家庭债台高筑,“教育致贫”,“教育返贫”情形下,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越来越轻视教育。

二、现实根源: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

2000年大学扩招后,带来的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是随着一年又一年的扩招,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剧增,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已经不是不争的事实。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我国从2005年就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有一张文凭找不到工作已经不是新闻,已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以前,读大学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但是在当今社会,“拼爹”“拼关系”不断在社会上蔓延,使得许多无关系无背景的大学生感到毕业后也找不到好的工作,还不如早点接触社会赚钱来的实在。接受高等教育未必能在短期内改变自身命运,教育“高投入、零回报”等因素的影响,普通老百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怀疑与否定,助长了“上大学无用论”的蔓延。

三、高校自身原因:教育价值定位偏离和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

由于经济杠杆和市场规律,使得现代大学日趋商业化。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曾把现代的教育称为“放弃了本质的教育”,重视“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认为,教育的的终极价值在于“求善”,在于完善自身的人格。现代高校由于受社会实用功利思潮的影响,许多高校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单纯的技艺活动,迎合某种低俗的社会需求,将教育的工具性摆在了较高的位置,忽视了教育的价值性目的——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个性化的发展。现代大学教育出现了一种重科学轻人文,强调专业学科的实用性,出现了人文危机。一些学生冷漠,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失,并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更引起家长对教育的质疑。

另外,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的需求错位,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但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只注重理论,缺乏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比较差,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一些高校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贴近度不够,对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使毕业生结构与现实需求结构发生了较严重错位。高校培养策略的不当,使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一旦就业无望,农村学生就前途渺茫,农村家长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也是造成读书无用论的一大原因。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3.

[2]郭莉.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J].高教高职,2008(20):18-21

[3]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5

[4]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9.

[5]卢玲.“新读书无用论”农村教育观出现的原因探析及对策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6]杨玲.“上大学无用论”的透视与反思[J].北京教育.德育,2013:11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读书无用功利化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用
谈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
不是读书无用 而是你无用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幼儿园绘本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对策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