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2015-10-21王文娟
摘 要:色彩课程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学生的色彩绘画能力、色彩意识和审美能力都是色彩感受力的基础,在探讨色彩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探索色彩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在当代,我国对美术教育的研究只局限在理论领域内,并没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一些旧的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常规的教学模式没有使美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色彩课程是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一、让学生了解色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讲清色彩原理
色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也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往往只观察物体的固有色而忽视了光源色,而环境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直接表现在了学生的绘画当中,让物体的固有色受到了影响,这是因为学生对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不准所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条件的物体形成的色彩关系来进行绘画,从中理解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然而,也不能忽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色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才能在绘画中将准确的色彩关系表现出来,这也是为培养色彩感受能力打下基础。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对色彩知识欠缺,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可以采用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指导“光是色彩产生的原因,没有光就没有色彩”,五颜六色的色彩都是光发射的结果。搞清楚光与色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色彩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开拓学生审美观念
艺术的范围是很广博的。音乐、舞蹈、绘画是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和绘画的关联性给了色彩教学很好的启示。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和绘画的线条、色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把握住这一点来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色彩是有较好的作用的。音乐和绘画有着相同的审美功能,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音乐以音响的形式表现,绘画则以色彩的形式表现,在同一空间、同一光源的条件下,就让音乐和色彩之间具有关联性,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的不仅是绘画能力,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三、通过艺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忽视为美而教的教育观念。在色彩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利用展览带领学生用专业知识来欣赏组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的顺序,还要结合艺术作品来对色彩关系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随着感受的丰富提升感受能力。党学习融入活动时,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得到放大,兴趣得到激发,有利于色彩感受力的培养。
四、走进自然让学生感受色彩
大自然是一副美麗的画,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于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而忽视了物体固有色的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能让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感受自然界色彩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光色彩的规律性,在具体应用中通过选择、感情等表达来对外光色彩进行选择性的取舍。在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色彩斑斓的世界,领悟色彩跟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同时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在感受自然色彩的同时学会用自我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色彩,让色彩成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抒发。
五、色彩教学法的介绍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感受色彩
在教学中,除了一些外在的途径,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一些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分步骤示范,这是当前在教学中用的最多的方法之一,多以教师示范为主,通过“构图—画出明暗色彩关系—局部深入—整体调整”的过程来实现,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需要在示范的时候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通过在示范中感受色彩。阶段教学法,在教学中将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教师可通过示范、修改、讲评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面的能力,对学生的色彩整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图示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素描明暗关系的表现手法,用到色彩上来,唯一不同的是表现方法不同,但对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分层教学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也逐渐广泛的应用。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而进行不同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方法,不仅仅限于以上所述,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为主体,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领会。
作者简介:
王文娟(1982~),女,四川宜宾人,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就职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从事宣传工作、学生教学、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