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乡土文化

2015-10-21祖秀

速读·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古汉语人文精神渗透

祖秀

摘 要:闽南文化在福建文化界有着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现状分析,寻找闽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联系,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文化,从而推动语文教学进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懷,最后,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文化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闽南文化;渗透;古汉语;闽南建筑;人文精神

一、现状分析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乡土文化

(1)《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既蕴涵着古代文学知识,也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闽南乡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在古汉语知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都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花灯”“茱萸”“龙舟”等来表情达意的。

(2)文化引进挤占了传统文化。王森然在世纪20年代就说过:国文,非由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但就现状看来,我们却过于注重甚至依赖外部探讨,而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内部挖掘,更有甚者,出现了移植或者嫁接。叶运生在《素质教育在中国》一书中指出,“教育是文化迁延的惟一手段, 一切民族文化得以迁延发展的民族文化, 其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的成功所导致。”可见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所处的重要作用。而不断地进行所谓的文化引进,从而挤占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喧宾夺主!故此,打开本土的闽南文化来教学,对国文的探索和文化的迁延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3)当前文化冲击下的浮躁的社会必定需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沉淀。异地高考的放开,让学生融为一体,用闽南文化的渗透来引导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乡土文化

1.用闽南语推进文言文的基础学习

当前的众多闽南方言,继承了上古汉语的主要特征,被学术界公认为“活化石”。据记载,闽南地区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一直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所以闽南人是正宗的汉人;又因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使得闽南地区较少受到外来民族,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闽南地区的语言很大程度地保持了它的古老。所以,闽南语中和古汉语密切相关的例子数不胜数:释义,音韵规律,句式变化,语气变化等。

(1)词句、句式的变化。闽南语中把“客人”读成“人客”[音:Lang3(第3声) kei4(短促第4声)]这在唐代杜甫的《感怀》:“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中得以体现。在闽南语中常会出现一些疑问词“底”(何):底事(何事),底地(何地),底处(何处),底时(何时)。而这一类疑问词格式与词汇和古汉语是相同的。

(2)释义上的相同。“泯”(音:Mian1):“相逢一笑泯忧愁。”解释为不要,意思是一样的。把锅子叫做"鼎"(tiánn), 筷子叫"箸"(tī)。台剧女星常会说“焉耳”(这样子而已),这也和《孟子.梁惠王》:"尽心焉耳"(尽心这样而已)是一样的。籴(音似dia):买。“粜”(音似tio)“入米”=买进粮食;“出米”=卖出粮食。还记得“问渠那(通“哪”)得清如水”吧,“那”的意思不是“哪里”,而是“怎么”!

(3)语气词也大同小异。闽南人会说,这粒西瓜有大(这个西瓜真大),这跟《诗经》里"有"字的用法很接近:《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有蕡:真大)。“尔”(也写做“耳”)在上古汉语表示“仅此而已”。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的: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泉州方言中的“尔”至今保留上古汉语这一用法:今日无带钱,袋仔总偌两三箍银尔。(今天没带钱,口袋里只有两三块钱。)

(4)音韵的变化。龚自珍诗《己亥杂诗》中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读这句诗时“斜”字发音应为xia(阳平,第二声)而不是xie(阳平)。在闽南语里斜字的发音就是xia(阳平),完全一样。再看“江”和“红”,按造字法来说,三点水和丝字边是各自的形旁,共同的“工”字是声旁,它们的读音按理应该是一样或接近的。但在现代汉语的发音里,“工”gong(阴平,第一声)和“红”hong(阳平)的韵母一样,而“江”jiang(阴平)的韵母就截然不同。可是闽南语中的“工”和“江”发音类似gang,“红”发音类似“ang”,都是“ang”的韵。

类似如此的例子枚不胜举,在语文教学中把握这一些闽南语与古汉语的关系,无疑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掌握课标所要求的古文、诗歌鉴赏等内容。同时,闽南语与学生生活贴近,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将语文与现实生活结合,真正达到语文的知行合一。

2.用闽南语歌曲、童谣、民俗、小吃、建筑、茶文化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要把健康的娱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却很少关注那些非官方的文化形态,如各种民俗、民间手工工艺、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等。而我们闽南地区,一直有以丑见美的高甲戏、闽台流转的歌仔戏、充满谐趣的民间“讲古”、世界一流的提线木偶和布袋戏,更有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瑰宝”的、萦绕在两岸同胞之间的南音。而南音里的种种乐器,更是多少文人骚客抒情表意的载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关注这些闽南文化形态,以探求属于它的趣味之美!

就如闽南语歌曲,唱响了全国各地,但它却是用最为纯朴通俗的闽南方言来歌咏百姓日常生活里的世俗常情——生活的喜怒哀乐、爱情的悲欢离合、人生的沉浮、生命的短暂等等。这些世俗常情耐人咀嚼、为之动容:为了爱、为了情无怨无悔地坚持、付出……最新的皮影《红楼梦》,这一系列健康的民风民俗,都极为有利地提升了对语文教学中美的品味。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多元历史文化名城,这与它的开放、兼容和积淀是密不可分的。在建筑史上独占一角的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的红砖民居古厝;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的土楼;坐落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俗称“漳州寮”“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有人说它是一个“小故宫”,也有人说它是一个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而古厝上的题刻或纪实叙事或警世名言或家训,如“少小耕田壮远游,岷江(指菲律宾)拓业几春秋。腰缠万贯非容易,历尽艰辛运尽筹”讲述的就是别墅主人的人生奋斗史。但凡题刻,都是古厝建设者请当时有名的书法名人所题写的,楷、行、草、隶等字体均存,或苍劲骨美或雄浑有力或细腻精巧……从文字到书法,再到雕刻,这是三种文化艺术在闽南古厝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地域艺术的独特魅力——谁能否定蕴藏在这里面的语文美呢?

3.用闽南特有的精神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说明,学生的人格状态具有可塑性;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的大脑生成诗意和浪漫,更为重要的是要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所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辨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看法的品质和能力,是语文教学弥足珍贵的真谛。我们闽南乡土文化里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性,是属于我们传统文化中必须认同的财富。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进取拼搏的精神。提及闽南人,大家一定不会忘记他影响全国的“泉州模式”,更不会忘记被社会公认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气质!“对中心与权威的游离,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这种边缘文化形态外化的最有价值的民性。在闽南地区,这种进取拼搏的精神全民皆有,惠女水库的建设就是明证!“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的俗语就是典范!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世界华人富豪中,资产20亿美元以上者,闽南人约占60%的数据更是最好的诠释!这种闽南精神,对于充满活力的中学生来讲,不正是语文教学中传递的自信自强教育吗?

重义求利的精神。闽南人极强的创业能力和经商天赋,开创了亦商亦儒的良好风气。大家都有很强的“老板意识”,都有 “宁做鸡头,不当牛尾”的魄力。朱熹曾称泉州“满街都是圣人”,就如实地反映了儒学教化兴盛的景况。古时有“圣人”,今时亦有“义士”:他们回报故乡,又是筑路修桥,又是助学兴教,积极地投入资金来改变家乡面貌——杰出侨领陈嘉庚倾囊兴学,台塑大王王永庆巨额捐款,侨亲李陆大扶贫济困……种种善举,都诏告天下:重义求利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这种重义求利的精神,正好诠释了《论语》的主旨,正好符合了审美的要义:返璞归真!

厚德载物的宽容性与开放性。地理环境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催生了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中国北方和内地,闽南人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的意识,更具厚德载物的君子风范:既能够海纳百川,又勇于搏击浪尖;既追求中庸之道,又敢于推陈出新;既崇尚节义,又敢于逐利。而这种宽容和开放,是因为站在了理性的声音之上,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一切事物。这正如儒家所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可否认,闽南乡土文化亦有不可取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直面文化中的糟粕,让学生学会质疑、思辨。不仅要培养学生发觉闽南乡土文化的直觉,还要让学生汲取它的智慧,更要让学生体悟它的哲思。从而达到在本土的精神土壤中,帮助学生拓展学生自身素養,留住学生的文化、思想、情感之根!

参考文献:

[1]闽南网《闽南的独特语言》.

[2]张承承《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创新方式》.

[3]林华东《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4]《浅谈闽南精神对闽南传统民居的影响》

猜你喜欢

古汉语人文精神渗透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