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5-10-21李建敏
李建敏
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1、在导入中、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得体的导入或介绍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骆驼寻宝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一个人若要成功须具备怎样的品质?《陋室铭》是刘禹锡在贬谪、戏弄与侮辱中最后屈居斗室愤然写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
2、吃透内容,挖准教材的“亮点”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点”。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该让学生通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要让学生认识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冰心的《小桔灯》,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可见,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点”,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在讲授中渗透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特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要让师生在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中,去体会真善美,明辨假恶丑,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例如,我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通读文本,然后要求说出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一下子说出了“蠢、装、騙、新、假、展”等字,我又要求学生把不是说故事的排除掉,把不适合所有人的排除掉,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探求各色人等行骗、受骗、助骗、传骗的动因。最后要求学生探究:⑴小孩为什么不说假话呢?⑵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什么道理?教育学生要诚实无私,求真向善,明白无私才能无畏,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的道理。在上《岳阳楼记》中,我让学生反复吟诵,并结合时代背景品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体会作者身处逆境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4、在活动和练习中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经常结合语文学习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书法比赛、办板报和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了语文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在作业批改中,我会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寄语指导、帮助和激励,沟通心灵,交流感情,帮困解惑,引导学生及时排解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增强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孔庆东教授讲得很好,他的话可做指导思想: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出不断的努力,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德育渗透的素材,坚持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一定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