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语文教学
2015-10-21高利群
高利群
语文作为中学基础学科,随着社会职能的冷静思考和有序的考试改革引领,已越来越被受到青睐。语文融于人的生命,每个人都是嗅着语文的芬芳走路,都是呼吸着语文的氧分生存。
缤纷绚丽的春天,我可以交给孩子一枝画笔,让美在那一瞬定格:
流年匆匆,春色正好,为理想打拼,再苦也甜!
流年如花发,面对学习路上的一座座高山,我坚信:凭借坚强、坚持和忍耐,我可以一一攀越。(学生作文《流年轻轻步入春天》)
语文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曾让很多人对语文学习产生过误区。在传统观念与个性化学习喋喋不休的争论中,语文教学步履维艰。如果偏重传统,引来的是沉闷无活力的批评;如果倾斜合作探究,往往华而不实作秀十足;如果折中则课堂达不到高效,形式不伦不类。谁愿意手执单调的内容,营造枯燥的课堂气氛,使用古板的教授方法呢?
一曲《乡愁》,千姿百态。
断面一:导入→朗读→了解背景→意象、情感分析→写作方法鉴赏、迁移。
断面二:导入→朗读→展示背景预习(辅图片课件)→秀意象、情感分析(小组讨论)→秀写作方法鉴赏、迁移。
断面三:导入→朗读→背景课件播放→意象、情感互动分析→写作方法侧重鉴赏→作业迁移。
(附:重点问题。1. 乡愁是漂流岛上的千千万万人普遍体验的思乡情怀,而诗人却捕捉到了哪几个独特的意象将其表现了出来?(2分)每个意象表达的什么思想感情?(4分)诗人在广远的时空背景上所提炼出的几个意象的真正用意(即作用)是什么?(4分)2. 全诗四个小节外在的形式美令人瞩目,诗人这样巧妙的安排产生怎样的表现效果?(4分)3.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评析下面几组句式或词语在诗中的运用效果。(6分)①“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②“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③“一枚”、“一张”、“一方”、“一湾”。4. 借鉴本诗的形式美尝试训练(50分):以下诗题,任选取其一。诗题(1):渴望。诗题(2):作业之苦。)(本课教学辅助学案)
为了应试,“断面一”简便易行,知识点落实准确到位,但呆板无趣;为了展示,“断面二”最炫,浪漫生动气氛也活跃,但获析一知半解;为了兼顾,“断面三”宜行,了解背景省时,思维训练也相应保障,但真正准确全面,语言表达基础参差等问题必然林林总总,切实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也是水月镜花。
语文教学还有着另外的半壁江山——写作,写作教学费时低效,这也是一个教学中难以回避的问题。文无定法也须文必有法。面对学生文不从,字不顺,胸无规律,苦苦雕琢、臆想、杜撰的现状只能摸索解决。
当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出一个比喻“青春似花朵”,即可以因势利导,使之语言内涵增进:“青春是人生最绚丽的花朵,却也是苦辣酸甜的浓缩。”当学生笨拙地援引材料“青春期的我们身体迅速成长,心理渐趋成熟,于是,叛逆、独立等情绪表现得非常强烈,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时,必须有的放矢,知道有限的篇幅没有引述材料的空间,必须有理有据去论证。“伫立迷茫、软弱、清醒、坚毅的岔路口,如果我们不去侧耳聆听清风、流水的曼妙,如果不去细心谛听婉转、清脆的鸟鸣,便会困惑烦恼,无所适从。”
教必有法亦应教无定法。“应试教育”可以列为重点但不应成为束缚,表现生活,抒發性灵才是为文宗旨。
从审题选材圈定自己的任务,发散情商的辐射。如:
“暗藏已久的放纵一触即发,我们在路边的小摊前打闹、嬉戏、尖叫。不知不觉中,天色变得暗暗的。当黑夜在天空中铺开黑丝绒般的天幕时我才认识到是该回家了。与“同胞”们一一拜别后才摸出手机想给父母打个电话。可是十几通的未接来电和二十多条短信一下刺痛了我的双眼……”(学生作文《我回家最晚的一天》)
以真实生动去描写情境剪裁生活,润泽笔端。如:
“校长把你领来:‘班主任调走了,这位是你们今后的新班主任……你肥胖的酷似酒精灯的身材,让我嗤之以鼻。校长讲述着你的佳绩,我却心不在焉。优秀又怎样?曾经她不也如此优秀吗?曾经是谁许诺与我们共战三年?不也无情地将我们‘抛弃?……(学生作文《遇见你,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语言文字不会枯竭,就让它牵动才思,带给我们一份生活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