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处理方案论述
2015-10-21梁超贤
梁超贤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鸦髻岭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塌方处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工程;塌方处理措施
1、工程概况
某道为中隧道,左、右线分离布设。长度为793.5m;鸦髻岭隧道进出口段各有一段小净距,左线小净距隧道设计里程长445m;右线小净距隧道设计里程范围为长509m。中间岩柱厚度范围在18.2m~25.6m之间,其余为正常间距。目前塌方位置中間岩柱厚度约34m,属于正常间距。隧道左线最大埋深约96m,右线最大埋深约102m。左、右线隧道一端位于直线上,另端位于R=2350m的圆曲线上,左、右线隧道均采用人字坡,最小纵坡分别为0.32%及0.38%,根据路线设计要求,左线隧道出口段路面设置3%反向超高;右线隧道出口段路面设置3%正向超高。
1.1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侵蚀低山地貌区,地貌特征为山体呈脊状山,走向北东向展布。山体主要由燕山期(γ)花岗岩构成。隧道轴线经过处地面标高70.0~214.2m,相对高差约144.2m。隧道经过的山体较高大,连绵起伏,自然坡度一般20°~36°,局部较陡峭形成陡崖,沟谷一般较狭长,纵坡较缓,横坡相对较陡。
(二)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物探及地质调绘,隧道区地层岩性由新至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粉质黏土(Q4dl+el)、残积土(Qel)和燕山期(γ)花岗岩组成。
(三)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属侵蚀低山地貌区,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隧道经过区及附近无大型水库及大型河流通过,地表水不甚发育。
2、塌方过程及原因分析
2.1塌方过程
隧道左洞在完成某段下台阶开挖后,正准备进行挂网喷混施工时,左侧壁出现掉块塌方现象,故立刻对开挖面进行初喷混凝土封闭并撤离人员机械。塌方位置的初喷面出现开裂剥落,塌方体纵向长度约6米、环形长度约5米、最大厚度约2米,塌方体积约20立方米。经过七小时左右塌方位置已至拱顶并往右侧发展,纵向长度约10米,经过十小时左右塌方位置已超过拱顶至右侧约3米,纵向长度约12米,拱顶最大深度约4米。
2.2原因分析
塌方段设计为Ⅱ级围岩,岩性为微风化花岗岩,岩石坚硬,整体性较好,初期支护为喷射混凝土厚10cm,局部挂网,局部锚杆支护。从当时上台阶掌子面开挖后揭示的地质情况来看,比较完整,没有明显的软弱夹层。
3、塌方应急处理措施
3.1处理原则
塌方发生后,在塌方尚未稳定前,主要采取后方加固措施,在安全的情况下确保塌方不往大桩号方向继续发展。
3.2应急技术方案
①人行横洞位置至现塌方体边缘段施作10cm厚C20喷射混凝土。
②施作喷射混凝土并注意保护断面的监控量测点。
③喷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情况下即刻选择合适位置施作5m钢拱架,要求锚杆与钢架焊接固定。
4、塌方段处理方案概述
塌方处理的原则是加固两端处理中间,由于目前塌方前端已全部封闭,塌腔位置及分布、塌体的高度仍无法探明,塌体内部堆积高度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塌体堆积高度已超过开挖轮廓线并有一定的覆盖厚度、一种是塌体堆积高度未超过开挖轮廓线。
4.1对塌落物超过拱顶的处理方案
处理原则:固结上部(轮廓线以上塌方体)、稳定下部。
处理措施:首先对塌方体进行反压回填,以稳固塌方体,避免塌方体进一步滑落,甚至冒顶。其次在修筑好相应平台后,对塌方体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形成止浆墙。而后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I22工字钢短进尺等依次推进的措施,处理步骤如下:
第一步:稳定塌方体:采用反压回填的方法以抵消塌腔面侧压力,避免塌方临空面进一步扩大。在反压回填的同时用挖掘机将塌方体自然滑落形成的坡面修整平顺,预留操作平台,平台高度(拱顶至操作平台)控制在3.5m。对塌方面喷射20cm厚C20砼的止浆墙。
第二步:进行注浆加固处理。根据现场实际察看及监控量测数据反映,该段围岩已经遭到了破坏,为确保下一步对塌方体的处理安全可控,必须对拱部围岩进行径向注浆加固;采用Ф42mm*3.5mm热轧无缝钢管,L=4.5m,纵、环向间距1.0*1.0m,呈梅花型布置。
第三步:塌方体上部注浆固结:沿隧道轮廓线设2排注浆小导管,排距及环向间距均按30cm布设;喷射砼止浆墙布设3排小导管间距均按100cm呈梅花型布置,小导管长度分别为6m,Ф42mm*3.5mm热轧无缝钢管。
第四步: 采用三台阶法对已加固凝结的塌方体开挖:超前预支护采用Ф42×3.5mm双层小导管L=6m,开挖、支护每循环进尺不大于0.5m(即一榀),每两个循环后即施做双层小导管。若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和开挖轮廓线出现注浆不饱满的情况,采用C20喷射砼进行封闭;初期支护参数:I22工字钢,间距50cm,为增强型钢拱架的整体性连接筋环向间距50cm,Ф8双层钢筋网,Ф42×3.5mm径向注浆小导管(加强径向注浆固结松散体)L=4.5m,锁脚小导管Ф42×3.5mm(每个台阶钢拱架连接处打设两根)L=6m。增设临时钢支撑。
第五步:上导坑进尺在5m左右时,中、下导坑需进行单侧交叉循环作业施工(长度宜控制在5m),支护参数及循环进尺同上导坑支护参数一致,因中、下台阶轮廓线已按原设计Ⅱ级围岩开挖施工,而变更后增加了I22型钢拱架,为满足隧道二衬净空需对原开挖轮廓线进行扩挖,若采用爆破施工势必会造成二次扰动,必须采用人工凿槽嵌入型钢拱架。
4.2对塌落物未超过拱顶的处理方案
处理原则:加固两端,处理中间。即对塌方两端原有支护进行加固,防止塌方继续扩大。
处理前提:处理前提为塌体已基本处于稳定,坍体上方不再掉块落石,塌方已形成自然拱,已对塌方两端的支护和围岩进行了加固。
处理步骤:第一步:机械清理,将未超过开挖轮廓线的塌落体整平,形成工作平台,以便对塌腔进行加固及施作临时支撑。第二步:在平台上架设临时支撑,以防万一顶部掉块,危及作业人员安全,这是安全保障措施。第三步:在平台上对坍腔周边进行喷射混凝土、挂网、锚杆、注浆加固,作业顺序为:先初喷5cm厚混凝土,然后挂网,钢筋网采用?8、a20×20、锚杆长度4m,间距1m,采用药卷锚杆。注浆小导管采用?42钢管,长6m,间距1m。第四步:从外往里,先两侧后中间,分段进行清理塌体,同时对坍穴下部左右两侧喷混凝土、挂网、打锚杆。第五步:架设钢架、钢架采用Ⅰ22,间距75cm,为保证钢架的稳定,用锚杆将钢架与围岩联接在一起(锚杆环向间距1m),钢架后空洞用喷射砼回弹密实第六步:空腔回填,在架立钢架和二衬前,预留泵送砼进浆管和排气管,待二衬模注砼施工完毕后且达到一定强度后,用同级泵送砼将坍穴回填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