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类型看建筑
2015-10-21刘德成
刘德成
【摘要】建筑类型学设计方法是以历史建筑和文化为原型在特定的时代和地点下进行转化的设计方法,其设计结果应与原型有着必要的联系。本文将类型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在欧洲的进行比较,选取20世纪以来的几处实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关键词】类型学 原型 中国建筑
1.对建筑类型学的简述
1.1欧洲类型学设计方法理论
类型学实质是一种分组归类的方法体系,在建筑设计中,区别于单纯的历史及象征主义,是以改良的方式和缓和的姿态将历史意向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简述之,一是需要从历史模型中抽象归类出原型;二是将原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为形式。这种相互间转化的联系,不应仅局限在外表符号上,而更应重视精神层面内在关联。
现代建筑类型学理论在欧洲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与建筑实践。一方面,欧洲建筑理论发展一直是延续的状态,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各种建筑理论都拥有清晰的图谱,其延续性体现在树状的谱系中理论和历史文脉中的交叉都有迹可循;另一方面,欧洲城市中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建筑特点和时代背景都有详尽文字资料和实物,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源。
1.2中国与欧洲类型学研究环境对比
我国与很多欧洲国家一样,都拥有璀璨的历史建筑遗产和文化传统,为当代建筑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两者中的详细比较中可以发现,
1. 在建筑形象上,我国各个时期建筑虽然在建造形制上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唐代屋檐较缓,不求细节而重整体意向的大气和沉稳,而明清屋檐坡度渐大,对斗拱、彩花、窗棂的刻画逐渐繁缛,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国力水平,但在未系统学习过中国建筑史的人眼中,并不见得能分清各中的不同,所能提炼的符号只有木质、坡屋顶等单纯的建筑符号。与此对比,欧洲历史中因为神权、王权和民权之间的此消彼长,同一种功能的建筑形象会因为不同的时期呈现较大差异,形成风格迥异的建筑形象。
2. 在建筑形制上,我国的建筑类型因封建等级制度形成了官民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制。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建筑类型因地制宜,风格差异极大,功能各异的庙宇、楼阁、高塔,组成了我国历史文脉建筑宝库,可以成为当代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类型提炼和转译的原型。
3. 我国建筑体系形成时间较晚,与欧美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用建筑类型学进行设计时还在探索阶段。通过学习类型学理论和分析欧洲建筑师的实例作品,掌握类型学设计方法,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出根植于我国历史文脉,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建筑。
2.类型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类型是对历史上复杂的现象(建筑所变现的形态)的抽象1,在经由建筑师将这些片段进行重构,将这些建筑类型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即类型的转换。
下面通过几例国内建筑实践来试分析建筑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类比的方法——毛主席紀念堂
意大利的罗西(Aldo Rossi)反对现代主义教义,擅长通过类型学进行设计。他的设计认为建筑必须反映它所在特定城市的传统。在他设计的加拉拉特西公寓中,采用了米兰传统的开敞走廊作为联系每个单元的内部街道,底层也运用特色的廊柱。其中,柱廊的原型来自罗西本人对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的研究,由于它与当地人们的城市生活经验产生了联系,很自然能激发起人们对传统的米兰公寓的联想和记忆。
可以看到,罗西在选取类型时,一是考虑到了类型需作为现代建筑语言的组成部分,二是外廊作为一个内容的“街道”来构想。所以,可以认为加拉拉特西公寓的成功之处是因为建筑师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米兰传统建筑中内在图式的研究,运用现代建筑所表现出的简化、抽象的几何形体,赋予了公寓深刻的含义。
在国内的建筑实践中,也可以找到这样优秀的建筑设计例子。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于天安门广场偏南,原中华门的位置。纪念堂以纪念碑作序,后有松林作院,形成了完整的参观序列和瞻仰氛围。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来自国内各地的优秀建筑师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设计方案(图1)。纪念堂本身规模不大,主体呈正方形,外绕44根明柱,其上承托金色琉璃重檐屋顶,高度能遮住正阳门屋顶,同时也没有压倒人民英雄纪念碑。总体上,它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建筑形式对称且简洁,成功的烘托出了纪念的氛围。
建筑虽然位于正阳门和天安门所代表的故宫建筑群之间,却并不显得唐突,反而还能使参观者感到建筑之间有一定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可以用类型学设计的原理来加以解释:
建筑在形式和材料选择上未采用中国传统官式木建筑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建国后广泛运用的苏联式大体量建筑形式,即以宏大的体量展示了纪念性,又能满足多功能的要求。即使如此,纪念堂还是与中国古代官式建筑有充分的联系。
中国古代木建筑一般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从建筑规模到装饰彩画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规格最高的当属紫禁城的太和殿(图2)。毛主席纪念堂虽未采用木质结构和传统的大屋顶形式,但无论是整体感觉还是细节刻画都可以让人联想到太和殿。将两者相比较,纪念堂同官式殿堂建筑一样,也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纪念堂的高度是33.6米,太和殿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从人的视点看来,都自然能产生一种敬畏感;纪念堂外廊由44根花岗岩柱撑起,每个立面都出现12根柱子,为11开间,当心间面宽稍宽,柱头上用石材额枋相连。在历史中,太和殿最初只为面宽9间,进深5间,寓意皇权的“九五之尊”,清代因失火重修改为了少见的11开间。在纪念堂的设计中,通过这种方式唤起参观者的敬畏和联想;纪念堂承托的重檐屋顶只采用了两级带形屋顶,在功能上是为了减小屋顶在立面中所占面积增大了开窗面积,可以使纪念堂门厅敞亮,但用琉璃砖贴面在材质上呼应了故宫建筑群,同时,带状屋顶的两侧都有微微的翘起,类似传统建筑中屋顶的飞檐,在视觉上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感。
用类型学设计理论来分析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思路,可以看出虽然现代主义的纪念堂外形上不同于故宫建筑群的其他古典建筑,但是建筑师运用根植在国人心中的传统记忆和生活经验,将旧时的高规格建筑提取原型,在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进行了转换,运用现代建筑和当时的技艺手法用简化和抽象化了的几何形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纪念性建筑形象。它的落成也标志了天安门广场的定型,最终稳妥的加入了北京中轴线的序列之中。
2.2形式化语言——建川博物馆聚落川军馆
在类型学设计方法中,可以通过运用典型的类型建筑要素,并使这些要素起到调节、表达和强化场所经验的作用。
下面以国内建筑实例来进行比较分析:
建川博物馆聚落是樊建川创立的以反应抗日战争和建国后的国家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群落。其中川军馆展示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川军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由四川知名建筑师徐行川设计,坐落于博物馆聚落一隅(图3)。
整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人们常见的表达四川传统民居的仿古形式,而是为参观者呈现了一个底层架空的现代主义建筑。不加修饰的混凝土柱子和青砖墙面都让人联想到粗犷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序列从东边开始,架在水面和油菜田上的混凝土坡道将游人引入建筑。建筑师提取了当地古镇庄园建筑中多进院落的空间形态,以围合一个天井的一组院落作为母题,反复重复排列形成长方形参观序列。
在建筑平面上,等距排列的几组天井的构成了各自院落的中心,展品环绕设置;天井两侧挑混凝土板形成平屋顶,而各个天井之间的屋顶构件采用木结构的坡顶构架,这样就形成了现代和传统建筑形象的交织和重叠,参观者在游历中借由在天井中看到的四川民居坡屋顶形象自然强调了川军馆的展览主题。
在建筑外部空间构成上,建筑师一方面清晰的表现了建构的关系,柱子和剪力墙体都直接暴露在外立面上,其余部分用空心砖填充;另一方面坡屋顶则用纯粹的木结构表达,上挂灰色平板瓦,在门窗的设计中,全部选用木质窗框,构图上也符合地方特征强调其地域精神。整个建筑即清晰表達了现代主义的结构逻辑和理性流线,同时又从地方特色建筑中提取出原型反复叠加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引起参观者的共鸣。
3.结语
综合上述所做的分析可以看出,类型学设计方法不同于历史主义片面的汲取历史片段或照搬照抄历史原型,而是必须经过“形式——类型——新形式”这样的设计过程,设计出符合地域性及历史文化特征的新建筑。
在类型的选择上,新的建筑模式层出不穷,单纯从历史文脉中并不能完全找到合适的原型,需要建筑师查阅大量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研究,如同罗西从米兰传统街道中提取到住宅的类型,是在注意到一种历史生活和当代住宅生活中有一种内在联系后,发现这些历史片段能与当代住宅的一些功能相适应,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设计了带廊柱的住宅。建筑师在运用类型学设计方法时应根据具体的场地条件和功能要求,对类型进行慎重选择,从功能和文化两方面入手,通过组合、拼贴、变形等手段进行设计,设计出有历史记忆且能适应当下时代的建筑形式。
在类型的转换上,简单的原型要通过建筑师的转换最终形成建筑的最终形象。同一的原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建筑环境中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建筑形象。在设计中需注意应在建筑功能满足的情况下,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感。只有立足于当下当地场所,由原型转换而来的建筑才能获得最大的认同。
西方建筑理论和思潮在被本土建筑师引入之后加以使用,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本土建筑设计的工作中,我们应结合国内的历史条件和当下经济物质条件,对理论加以改进创新,以此来指导今后的学习工作。
参考文献:
1. 《以类型从事建构——类型学设计方法与建筑形态的构成》 汪丽君、彭一刚,建筑学报 2001/08
2. 《现代建筑理论》 刘先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 《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工程川军馆设计》 徐行川,建筑与文化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