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表征
2015-10-21刘之艳
刘之艳
【摘要】建筑伴随人类从古到今,展现出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建筑各自独立发展,极少交流,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文章在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建筑价值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对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中寻找中西方在建筑文化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关键词】建筑文化;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建筑价值;空间布局
一、不同社会形态反映的建筑文化
1、中国封建集权统治下的统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
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之下,将皇权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反映在建筑上,首先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建筑受到高度重视,其布局一定位于都城的核心。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区别君臣尊卑,一方面又通过宫殿的内部空间安排、环境设计、建筑装修来烘托皇家的尊贵。因此,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类型,代表着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2、西方古代社会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人们信神,崇敬神权的崇高
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建筑在它能表现自我主体的地方得到不遗余力的发挥,使得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绝少雷同。
与中国不同,欧洲封建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帝国。反对压制,追求自由,追求世俗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民的性格。这种本能的叛逆,使封建政权缺少稳固的思想基础,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这时期的欧洲建筑也因为政治原因走上多元多变的道路。于是,一座座单体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将人们的观念引向上苍,以呼唤天国的幸福。
二、不同文化氛围反映的建筑文化
中西历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1、中国的黄土文明与儒教文化
中国文明可以说是黄土文明,即是农业文明。中国人安土重迁,家园不仅提供衣食,而且是宗庙所系,古训有“父母在,不远游”和“叶落归根”。中国人自居于天下之中心,对待周边夷狄民族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实行德化要近者安而远者归,要四夷宾服。中国文明富有内向的聚敛性。
中国的儒教讲究温良恭俭让、忠恕之道,强调自我约束,强调从内部调节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出发,中国人素有忍的传统与韧的精神。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木材的细致、深秀、坚韧、柔美有更多相通之处。
2、西方的海洋文明与宗教文明
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富有商业精神。古希腊的奥德修斯和伊阿宋即是典型的海洋冒险家,《圣经》中记载犹太人在埃及、巴比伦等地不断流转迁徒,中世纪的骑士在欧洲各地游击作战,麦哲伦、哥伦布的探险之旅更是改写了整个世界史。美国是欧洲冒险家的后裔建立,他们追求梦想的过程成就了美国的西部大开发。西方海洋文明富有外向的扩张性。
基督文明给西方带来了宗教品格,其特点是罪感文化与契约文化。这种契约文化从外部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对酒神文化的张扬进行了矫正。西方思想文化更多地是石头般的真率、质朴、刚硬、雄壮。
西方人把世界幻化为自家的花园来游戏探险,而中国人把自家的园林臆想为宇宙来修养心性。海洋文明与黄土文明的这种差异在建筑上得到了确实的反映。
三、不同建筑价值反映的建筑文化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体。
1、中国建筑传递信息
在中国,君权、神权合而为一并以君权为最高威权,这在建筑中可看出端倪。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这与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四方有种内在的联系。故宫以太和殿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庞大的建筑群,外围有天坛、社稷坛、日坛、月坛等拱卫。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西方建筑体现实体
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
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
四、不同空间布局反映的建筑文化
1、中国建筑的内向布局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空间格局。中国的宫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的角度审视才可获取整体轮廓,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做为家天下的皇帝,更砌长城给“国家”修一座世界上最长的围墙。中国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
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且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摆放,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这里有稳定、中庸、内敛、保守与和谐的内在特质。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2、西方建筑的开放布局
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建筑的特点是开放、开敞、一览无余。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西方建筑从正面一个方向即可获取主体印象,可窥得全貌。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五、小结
中国的权力政体思想可从宫室建筑搜寻出踪迹,中国的天人调谐思想、艺术审美情趣可从园林建筑中找出根据。西方建筑不断变迁证明西方文明更有革命性传统。西方建筑大量使用石头与西方文化特征有神秘的对应。开放、轩敞的西方建筑是海洋文明的必然产物。
新时代的发展也推动和要求中国在建筑上敞开国门,在传统的设计基础上借鉴西方。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建筑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
如何处理好现代与古典、中国与西方的结合,尤其是如何在新的建筑中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的建筑师面临的难题,也是中国再次创造奇迹的机会。
---------------------------
作者简介:刘之艷(1979.07),女,湖北宜昌人,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