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的校企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2015-10-21刘正平程立章杨超
刘正平 程立章 杨超
[摘要]以“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方式培养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合作,实现设备、技术优势互补、生产项目资源共享,做到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深度融合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状况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百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著名的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教育、法国“学徒培训中心”等,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我国多数校企合作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和主动性不足,其中,校企合作的源点来自院校主动与企业点对点联系,在合作过程中,多数高职校企合作意向由学校一方主动提出,很少有企业主动提出合作。学校一方面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一方面要主动寻求企业合作,校方管理过程复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缺乏第三方平台支持,可能任何一个校企合作都是变味的合作,缺乏相应的服务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得以沟通和交流。另外合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多数缺乏约束力,处于自由化状态。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之一。因此,当前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集中体现为中小企业很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后备人力资源,但是又没有相应的平台和成熟机制使其主动积极参与,合作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中重要的一方,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直是校企合作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因此,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重点,探讨深度融合机制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助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入更深层次。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社会企业无缝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现结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情况,对校企以“ 项目带动,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培养人才进行研究并探索,将有助于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进程中的主导功能;以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对象,构建校企人才共同培养长效机制.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产学研基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因企业员工缺乏教学经验,企业员工很少参与课程的教学与生产研究,就单纯的生产,这无疑制约了校企合作向深层次的发展。因此如何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建立引导、推动校企合作开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机制体系;
1.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体系设计
构建成熟和完善的以“企业项目带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机制必须针对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多环节进行设计和制定,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在前期合作多年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首先设计深度融合机制体系是前提和基础,深度融合机制体系构建如下图1。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融合实践
为达成深度融合合作,双方需要在多环节进行制定和实践,具体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校企合作需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政策扶持与监管
国外,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政府都通过立法、财政或税收手段鼓励和要求企业参与教育。目前,我国已经颁发了一些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的开展,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落实到企业层面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具体,希望地方政府多扶持地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学校参与合作教育,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一些具体财政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惠政策,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②校企合作专门组织机构体系
学校对外的接待及事务处理工作主要由学校传统组织机构学校办公室主要负责,为方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学校及各分学院应该专门设置机构和部门负责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具体事项,从而能够对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形成有序规范科学的管理,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构建
传统高职人才培养主要由校方完成,按照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及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和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要求需要企业更多参与人才培养的指导和设计环节,而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人才培养的考核、评定及反饋。合作协议明确规定校方在实习过程中将派专人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整体管理工作,同时企业方将由不同的部门经理、主管、专员等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岗位分配顶岗指导和实训过程管理。因此,传统由校方对学生实训进行评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技能性成长真实水平,通过企业方进行考核、评定及反馈,能够有效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性形成,同时也便于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整体管理。
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围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课程选择安排、实训条件构建及进度安排以及人才培养的考核评定及反馈进行机制探讨,将有助于现阶段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最终必定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无缝连接”。
3.“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欠缺以“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的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制造、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使得“项目带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实施“项目带动,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①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专业培养的“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因此准确地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决定性意义和导向性作用。为了科学、准确地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引进企业,同时还应该进行社会调研行业用人需求分析,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商讨论证“项目带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培养体系。
②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培养“内容体系”
构建“生产项目共享,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调研,与合作企业探讨,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要求来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按“工作流程一条龙”的顺序编排课程,最终形成专业以“项目带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校方应该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社会调研、专家论证、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以“强化实践、突出实训、讲求实效”为原则,根据行业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真实工作任务来设置递进式实践教学项目,包括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递进式实训教学项目,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行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习领域课程、不同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教学,运用案例教学、实操训练、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善于积极思考、勤于实践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如模具综合实践课程的“模具装配与检测”工作环节,做到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企业,让学生以3-4人为一组,每组1个装配工作小组,教学任务由企业师傅带着装配和检测整个过程,校方指导老师应该提前把这些项目的岗位与企业技术员工沟通和协调好,做好教学前的一切准备,并在不同的项目中轮岗考核,并贯穿整个学期,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适合于项目教学的课件建设,建设相应在产学研基地的各级精品课程,实现课程网络化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了教學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4.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质量保障体系”
①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构建产学研各专业技术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研究所等,通过参加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省内知名行业企业进行“国培”等项目,安排青年教师通过到对口企业带队实习、挂职锻炼、深人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与企业共同进行科技研发等途径,促进了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团队还应该从行业、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项目指导,形成一支高水平“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②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硬件设施建设
继续建设好产学研基地,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以健全合作机制,出台各专业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考核机制,实践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内容主要以合作企业运作的生产项目为主,突出工学结合特色。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实习环境,使专业紧密结合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及时把握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
③完善校企合作教材内容建设
积极与企业合作,利用校企合作的项目资源,筹划编写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行业生产、工艺和流程,确保学生的技能训练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毕业生岗位就业能力。教材重点以“企业项目带动,任务驱动,工序结合”为主线,教材要适应市场发展对相关专业能力的需要,突出高职特色。
④加强教学管理,健全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校企合作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度融合,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能够有效推动改革深人进行的激励、竞争、监督机制,特别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坚持日常教学质量检查与督导,将“三级”(教务处、分院、专业)和“三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结合起来,评选出优质课教师,并与教师的晋级、评优、评职及业务考核挂钩,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实践证明,以“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素质教育融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积极对接各专业岗位工种鉴定标准,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校企合作背景下“项目带动,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实践研究---以宁海“教学工厂”为例》,项目编号(2014Z01)]
[参考文献]
[1]黄芳.校企共建,班级互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N].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2012(15)
[2]龚平.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致力打造中国IGA的人才摇篮[J].金田:2012(10)
[3]张小建劳动社会保障部部长《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J].网络杂志:2012(2)
(作者单位: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宁波阳超塑料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