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5-10-21黄莱青
黄莱青
【摘 要】本文基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视角,在了解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了“微课程”的显著特点,尝试合理有效地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88-02
一、认识“微课程”
1.“微课程”的概念。微课程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制作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小视频,长度通常在十分钟左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教学环节。即是将原有课程按学生学习规律,分解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一种微型课程体系。
2.“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微课程教学模式是崭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足的有利补充,两种教学模式的互补,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如下表所示:
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帮助学生对不同知识疑难点,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学习,是传统课程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因为微课程“短小精悍”、“目标明确”,内容却具有充分的针对性,更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掌握课程知识难点;另外,微课程可以反复观看,查遗补漏、温故知新等方面微课程的优势更加突出明显。
对教师而言:微课程的优势体现在微课程的内容比较单一,且具备针对性。教师把传统课程中章节内容逐一分解成多个连贯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程精心制作,化繁为简;让学生学习一个个的知识点,然后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实施微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逐步得以普及,但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城乡教育的差别,中职学生在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学生中存在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等现象,从而造成了教学对象的水平层次不一致。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幼儿师范学校,90%以上是女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来自乡镇农村,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不高,文化基础较差,若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上,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做到同时兼顾不同的水平层次不一致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减少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满情绪、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先对新生入学前的计算机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入学前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上网浏览、QQ、微信等);另外一半的学生因来自的地域较偏僻,入校前基本没有学习过计算机。有不少学生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能在课堂之外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移动平台(如手机、ipad等)来完成对教学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这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拓展到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了一定依据,对当前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迫于眉睫,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与组织者”的教学模式呢?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提供了十分有效的补充。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教学时间做出重新的安排与规划。课前,计算机教师首先确定好要教学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微课程的精心设计与制作(或选取、下载),同时为学生量身定制好学习的“任务单”,引导学生在课前空余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与思考,在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还可以轻松实现学生学习、讨论、反馈等功能。学生方便快捷地通过互联网络、校园网、移动网络资源获取所需的微课程资源,此时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依赖教师,而是注重自身支配与选择空余时间,对教师课前设计的“任务单”等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整个过程完全贯串“导学一体”理念,创造了贯串课时教学活动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形成了“导学一体”教学模型。具体实施流程如下图所示:
1.计算机微课程教学模式详尽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在课前阶段:计算机教师以课程章节为单位,为学生设计好自主学习的“任务单”,学生则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单”,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前台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存在于后台的指导者。同时,教师要精心制作或准备好配套学习资源,“配套学习资源(或微课)”)模块中,贯穿于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在这个环节里,学习的主体依然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获取了自学的能力与学习信心;此时,教师就成学生后台的帮助者。
(2)在课中阶段: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最佳平台,因为计算机教师在课前已针对知识点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习者课前自主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疑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并对学生课堂中练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与掌握。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若干小组与分层次,积极开展各种协作学习,然后对作业、作品的交流、讨论探讨等活动,这将更能促进学生对教学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中,计算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成知识点内化和拓展,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3)在课后阶段:教师布置上机练习与作业,学生在课余时间里,通过课后作业、作业分享、学习测试评价、实践操作练习、相互总结分析、复习巩固等诸多过程,进一步对“任务单”中知识进行内化,此环节是“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针对个体差异的学生进一步跟进其的教学细节,课后对还存有疑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互动交流与指导,进一步展开教学反思,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深度进一步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微课程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则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设计者、帮助者。
2.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科组老师,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制作不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如excel中的函数应用中的Counif、Rank、Vlookup等函数使用;Powerpoint中的各种自定义动画的使用制作技巧、幼儿课件制作技巧等。制作好相应的微课程后,我们一般将微课程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字化平台上供师生共享使用;或上传到公共云盘中,并将云盘分类,做好链接好让学生可以在空余时间下载自主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与自觉性得到提高,教学效果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但肯定是一种对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最佳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探讨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将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得以大面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钟绮,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8-31.
[2]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課程教学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10.
[3]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4]马秀麟,等.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编辑:郝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