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板块教材设计的“可使用性”学理分析
2015-10-21黄金丽
【摘 要】 口语交际作为独立的语文学习领域是从新课改真正开始的,相应的教材编写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相应成熟的教材编写机制和经验,还处于初级阶段。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实施的主要和重要依据。强化口语交际教材的教学化功能,增强使用价值是目前教材改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对目前已有教材进行学理分析,在原有基础上扬弃,有所改善,是增强其使用价值的可行而且重要的一个突破口。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可使用性
【作者简介】 黄金丽,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2011版新课标已经颁布,各套教材也将再次进入基于课标的修订与完善。根据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送审工作的通知》,语文出版社于2013年9月启动对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 (1—9年级)的修订工作。日前已完成小学1~2年级、中学7~8年级的修订工作,并送教育部审定。高中语文版教材也将会陆续进入修订行动,修订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建立在对原有教材进行合理扬弃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该教材的口语交际部分编写分析优点以供借鉴,指出存在的不足以供思考。
一、口语交际板块“便教利学”的学理分析
1. 训练指导内容丰富且方法多样。训练指导内容丰富,不仅有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指导,也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还有情感、态度、价值的指导,并且相互整合,不剥离,符合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学习规律。训练指导的方法多样,不仅有“应该怎样做”的指导,还有“不应该怎样做的”的指导;不仅有陈述性知识的指导,还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另外还有类型和样态多样的例子做样例。如第四册“演讲”专题中首先呈现口语交际交际活动训练点:可在按时间顺序的叙说中加入插入;接着举出例子:介绍某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按时间顺序介绍若干成绩后,插入启蒙教练对他基本功的重视,随后再继续进行介绍。
2. 注重指导设计的程序化与操作化。训练指导设计的程序化与操作化是教材教学功能的必要要求与发展趋势。这既有利于教材规范性与引导性功能发挥,也便于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自学。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知识类型多样,应需而设,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主。以往的教材知识主要是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在新教材中的分量逐渐加大,如编排了大量的案例承载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有利于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加强教材编写的程序性与操作性既是对新课标编写要求的体现,也是对国外教材编写经验的借鉴。通过对活动过程与步骤做精要的提示与指导,使师生口语交际的活动有操作程序与操作方法的依据。如第四册“演讲”专题中:
【题目】 2. 演讲过程力求波澜起伏,以增强感染力。
(1)可在演讲的开始或中间制造悬念,以引起听众的兴趣。例如,先举出匪夷所思的某种结果,续之说:“这是为什么呢?”或“这是怎么回事呢?”接着逐步解说,从而阐释自己的观点。
(2)可先列举出方面情况,然后再正面展开论述。例如,要论述“必须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先列举几种主张“开禁”的理由,随后正面论述。
(3)可在按时间顺序的叙说中加入插入。例如,介绍某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按时间顺序介绍若干成绩后,可插入启蒙教练对他基本功的重视,随后再继续介绍。
对于如何做到“演讲过程力求波澜起伏,以增强感染力”的训练要求举出了三条建议,并以例子说明,使演讲活动的操作程序与操作方法有了确切的指引。
3. 按照教学进程编排使教学思路清晰化。语文版教材是按照口語交际教学过程编排的,便于师生对学习过程的把握。口语交际专题编写形式首先是“专题提示”。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术语把握的基础上,以便指导接下来的口语交际活动。接着是“活动内容”,明确了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口语交际活动。然后是“活动提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活动提示解决活动操作中常规性出现的教学问题。最后是“活动评价”和“延伸活动”。如果和苏教版教材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语文版教材这种便教利学的设计优势。苏教版是以活动体验的方式设计的,给了演讲词课文,课文后有相应的练习题,但这些都只是学习材料的堆积,没有体现出应该怎样进行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师生需要自己再次进行设计口语交际活动的“实际运作”教材,便教利学上明显不如语文版教材。
4. “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相结合指导更到位。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板块对学生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不仅有“应该怎么做”的训练要求,而且有“不应该怎么做”的提示,更利于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对技能操作把握。如第二册“讨论”专题,在提示学生“让不同意见充分发表”时,不仅要求学生“听到别人的发言后,可以发表补充性意见,也可以发表受别人启发而产生的想法”等,而且提出“避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避免争吵式讨论”,“不要指向发言者”,“不宜在批评某个观点时指名道姓”等“不应该怎么做”的要求。在语文版教材中“应该怎么做”一般指向口语交际活动技巧,“不应该怎么做”一般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指导,主要是人文性方面的引导。方法技巧和人文性引导双管齐下指导全面,这种整合的方式更利于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操作把握。
5. 学生学习活动主体与教师教学活动主导双管齐下促发展。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中的“延伸活动”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活动第一条以同班同学为榜样、为范例,使得学生对所学专题不再有距离感,比起名人名家的榜样示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挑选班级里的优秀学生为榜样,可以激起学生努力争取为榜样的激情,而且成为榜样不是样样优秀,只要某一点突出就可以,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可能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语文版教材又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教师对当此活动进行讲评。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作为知识与经验优于的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6.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从活动评价建议中,可以看出其评价的基本导向是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基于我国传统表达习惯与文化语境,大部分属于内敛性性格,书面表达优于口语表达,因此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应该多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其积极性是重要问题。从评价建议中,可以看出另一重要基本导向是对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视。以前的教材着眼于知识的系统传授,存在着知识的渊博就是能力高低的表现的教育指导观念。新课改背景下,我们逐渐认清了知识与能力的辨证关系。在教材编写中,对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与鼓励尤其突出,成为教材的一大亮点。如“表扬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用自己的独特风格朗诵的同学”,“表扬对某一段或某一句朗诵出色的同学”,在三条评价建议中,有两条明确引导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视,这也是新课标教材编写理念和评价导向的体现。如新课标要求:“教科书要适应高中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7. 充分体现了对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律的运用。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板块对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如第五册“辩论”,在进行辩论活动前,先让学生提出辩论题目,最后采纳多数同学感兴趣的题目,这体现了对桑代克学习的准备律的运用。让学生做好准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才能促進辩论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评价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这体现了桑代克学习的效果律,伴随着满意的肯定的效果,可以促进所获能力的保持与强化。以活动的形式实际操作训练,而不是只讲静态的演讲技巧知识,让学生通过练习把所学的演讲技巧知识运用到实际辩论活动中,使演讲技巧得到强化,这体现了桑代克的练习律。
二、高中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板块的不足
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板块按照教学流程编排教材内容,过程清晰,便教利学;“活动提示”例子丰富,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训练要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 口语交际活动评价功能片面。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是按照口语交际过程设计的,在“活动评价”中编排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提示。在评价建议中,只涉及激励性评价,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正的诊断性评价阙如。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点改正,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提高。“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 从新课标的这段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应该注意的几点: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二是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而不仅仅是优势;三是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四是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作为一种有规律、系统性的口语交际教育,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忽视评价的诊断性、发展性功能。
对活动结果的处理是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一些教材中特别重视对活动结果的处理,我国人教版教材也体现出对活动结果的重视。对活动结果的重视可以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激情,引起学生对活动内容的重视,有利于活动训练目的的达成。语文版教材新教材也体现出对活动结果的重视,但力度不够。对活动结果的仅限于表扬一些优秀同学,让优秀同学谈感受,教师进行讲评等方面,因此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评价功能就显得比较片面。
2. 情境设置贴切性或活动任务的真实性不够。口语交际活动是在一定场景下的交流活动,情境是活动内容的重要载体。语文版教材重视情境的设置,但情境与训练内容的贴切性不够,如“交谈”专题“活动内容”中要求在班里举办一次交谈活动,情境示例是“在老师家碰到一位没有教过自己的老师,跟这位老师交谈。逛商店时碰到同学和另一位不认识的同学,跟这位同学交谈。”很明显在班里并不是老师家或者商店,同学之间互相认识并不是不认识的师生关系或者陌生的同学关系。作为高中课程的情境示例并不具有实际价值的情境,与训练内容存在严重的脱节。
以前的教材编写中,对活动的任务与目的真实性的意义意识不明显,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其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清晰。语文版教材重视活动任务与目的的明确性,但真实性不足,一些情境的设置具有实际意义不大的假定性。活动场所局限于教室,如“交谈”专题“活动提示”中“初次交谈怎样增强亲和力,使双方迅速接近”设置的活动场景全是假定性,活动的任务与目的没有真实性。
3. 知识含量低且总量偏少。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知识存在着知识含金量偏低,总量偏少的问题。例如第三册口语交际专题“交谈”中:
交谈中应该注意什么:
1.要有礼貌,称呼要得体。例如跟长者说话,要称呼“叔叔”、“阿姨”、“老师”等,交谈中第三方参与谈话,应点头、微笑、握手表示欢迎。2.倾听对方说话,不要随意打断。要一边听,一边思考如何应对,在适当处响应。注意力要集中,不要做可能分散双方注意力的小动作。3.若要结束交谈,可寻机打住话题,然后有礼貌地告别。4.别人交谈时,不要凑近旁听。若有事,尽量等别人说完,先达招呼,再说话。5.要注意对方的反应,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从上面这段教材内容可以看出,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知识含金量偏低,很多知识点或者说口语交际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中已有所训练,说话要有礼貌,称呼要得体等;有些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或者已经掌握的。另外在知识总量上偏少,口语交际知识主要编排在“活动提示”,没有必要的口语交际知识短文或者“相关链接”与“单元链接”。说话作为基础教育与学校教育,教材知识容量不应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口语交际知识,在编排时需要斟酌其深度和广度。在难度上一般是“跳一跳,摘桃子”,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保证语文教育目标的落实与到位。至于口语交际的广度问题,应该研究高中新课标锁定知识范围。另外还要根据本套教材自身的编写原则与目标,因需选择与设置。口语交际知识量化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语文教育领域各界人士齐心合力,来进一步研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