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教学要追“根”溯“源”

2015-10-21李安全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望文生义声旁形旁

【摘 要】 汉字教学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汉字的字形特点以及形体演变,以求达到推一知十之功效。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汉字的造字原理,分析字形,揣摩一些基本的偏旁所表达的“意思”(或读音);成语中隐含着古汉语的语法现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其中关键字词的意思;古诗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运用造字原理来分析、结合语境分析关键字词的意思。当然,“望文生义”虽然是推测汉字(词)意思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词)都可以“望文生义”。

【关 键 词】 字词教学“六书”;字形;形旁

【作者简介】 李安全,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重庆外国语学校教务教科处副主任,重庆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高中语文),重庆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

书画同源,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教学要追“本”溯“源”,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汉字的汉字的造字原理、字形特点以及形体演变的规律,以求达到举一反三、推一知十之功效。怎样的教学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字形特征,结合字形和特定语境来推测、分析和确定字(词)的意思。

字词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汉字的造字原理,分析字形,揣摩一些基本的偏旁所表达的“意思”或读音。

从造字原理上说,必须了解“六书”的知识。“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具体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有了这“六书”的常识,我们遇见了陌生的汉字,常常也能够观察其“面相”大致揣摩出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比如,“辍”“缀”“啜”“掇”,我们根据其形旁“车”“纟”“口”“扌”就可以大致推定其意思分别与“行为”“丝线”“嘴巴”“动作”等有关。又如,“毂”“榖”“縠”“觳”,我们也可以根据其“形旁”来推测其意思大致是与“车”“稻”“丝绳”“动物”有关联的。

《鸿门宴》中有“沛公军霸上”一句,很多的注解都将“军”注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其实,这个“军”本身是一个会意字,“冖”表示“帷幕”,“车”表示“军车”;军车停下来,四周拉上帷幕,也就是“驻军”的意思。可见,这个“军”本身就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由此可见,让学生理解和记住一些偏旁的意思,对于理解汉字(词)的意思很有帮助。比如,“又”表示的是“右手”,“取”“双”“受”“叉”(拱手)等字的意思都和“手”有关;“敲”的“攴”是“手拿木棍或锤子”的意思;“鼓”中的“支”是手拿鼓槌的意思;“教”“牧”“数”“枚”中的“攵”是“手持木棍、竹棍或鞭子”的意思。“寸”原本也是表示“手”,如“封”“射”“尌”等都与“手”有关,但是,很多含“寸”的偏旁的字已经看不出与“手”有关了。有一句成语“男女授受不亲”,其中的 “授”意为“给予”,“受”意为“接受”。最先只有一个“受”字,包含“给予”和“接受”两面的意思。《师说》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就是“传授”的意思。其实,古汉语中一个字(词)包含两面的意思的还有好些。比如,“贷”包含“借出”(如“以家量贷”)与“借入”(如“居贫贷多”)的意思,“售”包含“卖”(如“货而不售”)和“买”(如《小石潭记》:“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质,亦无售者。”)的意思,“货”包含“卖出”(如“货而不售”)和“买进”(如《宋史·食货志》:“请自今所货,岁约毋过二百万緡。”)的意思,“沽”也包含了“买”(如“沽名钓誉”)和“卖”(如“待价而沽”)的意思。

又如,“灬”是“火”的变形,“煮”“蒸”“熏”“然”“煎”“熬”“照”等字自然是与“火”有关的。“燕”“熊”“烏”“為”等字也含有一个“灬”,但意思和“火”无关,估计这些动物的“灬”很可能是其尾巴的象形。

又如,“旗”“旌”“旄”“施”“旖旎”等字(词),除了右下角的“其”“生”“毛”“也”“奇”“尼”,其余部分都是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旗帜”有关。《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写“齐人”“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施施”(yíyí)的意思是“喜悦自得的样子”,也就是那种醉醺醺、轻飘飘的样子,与风吹酒旗的那种飘飘忽忽颇为神似。“阝”的本意与“邑”和“阜”有关,含有“阝”的字最初多指地名,如“陈”“郑”“邓”“邦”“邶”“邴”“邡”“陕”“陵”“除”“陬”“隗”“隅”等都与“地方”有关联。

随着汉语言的发展与进化,汉字中更多的是形声字。迄今为止,一般认为,汉字总数已超过6万个(一说超过8万个),其中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而形声字是靠“声旁”表示读音,于是就有很多的“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或者“形旁”相同而“声旁”不同)的形声字出现,也正是因为“声旁”(或“形旁”)相同,就造成了很多人因为不辨“形旁”(或“声旁”)的不同而忽略了其意思(或“读音”)的差異,在使用汉字表情达意时却因此而“写”了错别字,“说”了错别字。有人在电视里将“辍学”读成“zhuì学”,有人将“分道扬镳”读作“分道扬lù”,有人将“梦游天姥吟留别”读作“梦游天lǎo吟留别”,甚至有人粗心大意将“李大钊”读作“李大jiàn”……显然,这些笑话主要都是因为不懂汉字,没有文化“闹”出来的。

成语中隐含着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是词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其中的关键字词的意思。

“厉兵秣马”中的“兵”“马”相对,都是名词。“兵”上面的“斤”是斧头一类的兵器,下面是表示两只手,“兵”特指两只手举着的“兵器”;“马”是战马。自然,这“厉”就是“磨砺”的“砺”;“秣”本义是喂马谷粟等饲料,这里与“厉兵”的“厉”词性均为“动词”(一说“动素”),“喂养”的意思。“厉兵秣马”就是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原文出处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顺便说说人们常常写错的“再接再厉”。其中的“厉”也是“磨砺”的意思。这个成语原来和斗鸡有关,韩愈诗《斗鸡联句》中有“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再,“又一次”;接,“接战”;厉,“磨快”。“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

“曲突徙薪”是一个比较生僻的成语。其中的“突”本来是会意字,就是“犬”从“穴”中一下子“窜”出来,如“狼奔豕突”中的“奔”“突”就是同义词。但是这里的“突”似乎和“奔突”无关。看看其他三个字。“曲”的意思为“弯”,“弄弯”;“徙”的意思是“迁移”,“搬开”;“薪”的意思是“柴草”。可以肯定,这个“突”与“狗狗”无关,但是与“穴”(“土屋”,“孔洞”等意思)有关。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其意思了。《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显然,“曲突”就是把烟囱改建成弯的,“徙薪”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这与“防患于未然”同义,与“防微杜渐”近义。

有一个成语叫“忝列门墙”。是什么意思呢?最难的就是那个“忝”字。根据造字原理,这个“忝”是形声字,“天”是声符,下面的比“小”多一“丶”的部分实质上是“心”字底的变形。这个“忝”字,凭感觉就是表达内心的虔诚和恭谨。《新华字典》就都把“忝属知己”“忝列门墙”的“忝”解释为一个“谦辞”。其实,“心”字原本是“?”的象形了,但是,后来就有好几个变体了,有竖心“忄”,有心字底“心”,“恭”的下半部分的“形旁”则是“心”字底的变形。知道这点儿,在写字的时候,就不会把“恭”“忝”字少写一“丶”了。

古诗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运用造字原理来分析、结合语境分析关键字词的意思。

李白的《静夜思》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其中“床前明月光”之“床”有三种解释:一是坐具,相当于现在的木凳子;二是睡觉的床;三是井栏。三种说法都有道理。可是,从这个“床”的字形上看,其繁体为“牀”,是个会意字,左边的“爿”就是“片(板)”;右边的“木”就是“木头”;显然这“牀”就是“木片(板)”,不是“石头”做的。《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其中的“寤”“寐”二字为形声字,其形旁由“宀”和“爿”组成。“宀”是“屋子”的意思,“爿”就是木板“牀”的意思。而“吾”“未”则是声旁,似乎也兼有表意的功能。“寤”是“睡醒”,如“觉寤”;“寐”是睡着,如“夜不能寐”“夙兴夜寐”。以此类推,“寝食难安”“废寝忘食”的“寝”就只是“睡”,与“睡着”“睡醒”无关。“寱”(有字典注解通“呓”)也与睡觉有关,意思是“呓语,梦话”。

准确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不光要看字形,查字典,还要结合特定的语境(上下文)来做具体分析。

《鸿门宴》中,范增说项羽“为人不忍”,这“不忍”是什么意思?从字形上看,“忍”上为“刃”,下为“心”,“心”上一把“锋利的刀刃”,要忍耐。查“百度百科”,“不忍”的意思有五种:①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不愿割舍。《谷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秦之施于君者厚矣!嫪毐之逆,由君始之,寡人不忍加诛,听君就国。”②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宋·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③不收敛。《楚辞·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尧、舜之道,不忍桀、纣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④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⑤舍不得。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阅时,不忍释卷。”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香山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用五种意思中的任何一种来解释“项王为人不忍”似乎都不很恰切。结合语境,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决”谐音,就是要项羽下决心杀了刘邦,可是项羽“默然不应”。为什么?就是不果断,不坚决。成语中就有“反慈为忍”。“忍”的反义词是“慈”,“不忍”的近义词就是“慈”。显然,这个“不忍”中包含着“仁慈”“慈善”的意思。

特别要警惕的是,“望文生义”虽然是推测汉字(词)意思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词)都可以“望文生义”。传说清代学者朱起凤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为没弄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属于异形词而错判了学生的作文,招致众人的奚落。他感到羞愧难当,恨不得挖过地缝钻下去。可是他却从此“三更灯火五更鸡”,发愤苦学,潜心于词语研究,最终编成了300多万字的《辞通》。“首鼠”“首施”是双声的联绵字(词),意思是“犹豫不决”,不可望文生义。有词典将“首鼠”解释为“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这与把“冬烘”解释为“冬天烘烤衣服”一样有趣而可笑。连绵字(词)是汉语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有趣的语言现象。“飄渺”(“缥缈”)“扶疏”(“扶苏”)是叠韵的联绵字(词),也有两种写法。成语中有“大相径庭”,有解释说“径”是门外小路,“庭”是(门内)的庭院,“大相径庭”比喻“两件事相差很远或截然不同”。有研究者发现,这个“径庭”与“小路”和“庭院”无关,就是连绵字(词),意思就是“差别很大”。还有一个成语叫“狼狈为奸”,有解释说“狼”和“狈”是传说中同类的动物,“狈”的前腿很短,行动时要趴在“狼”的身上,所以用“狼狈”形容困窘的样子。听起来是很神奇很美丽的“传说”,可毕竟只是一个无可证明的“传说”。其实有研究者证明,这“狼狈”就是连绵字(词),意思就是“困窘的样子”。“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中的“路”是“车”,《诗经·采薇》中有“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筚”是“荆条、树枝、竹子”之类的东西。“筚路”当时用树枝或竹子之类东西做成的“车”,显然是很粗糙很简陋的。“蓝缕”是连绵字(词),不能分开解释,就是“褴褛”(衣服破烂)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后来就用“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还有,汉语中的合音字“甭”“孬”可以望文生义,但“诸”(“之于”或“之乎”)“阖”(“何不”)“焉”(“于何”或“于之”)“叵”(“不可”)等则不可以。

猜你喜欢

望文生义声旁形旁
“贷”与“货”
声旁类推法在平翘舌声母方言辨正中的应用分析
紫阳
“一丝不苟”的糗事
略论古文字义近形旁的通转
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灵活性
翻译切莫望文生义
桥头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