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2015-10-21董旺森林卓玲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系统结构市场机制试题

董旺森 林卓玲

【摘 要】 知识建构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对于知识建构,统筹课程资源是前提,形成知识系统结构和知识应用结构是关键,探究活动是重要途径,网络建构、整合建构、拓展建构和主题建构是四种基本方式。全新的知识建构对提高教师的命题技巧和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关 键 词】 知识建构;统筹资源;知识结构体系;探究活动

【作者简介】 董旺森,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第十届、十一届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评委,湖北省中学政治教学科研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政治教师。林卓玲,女,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知识建构是一个备受师生关注的重要问题,知识是三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如果把握不到位,就会影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处理不恰当,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整体效果;知识建构是命题和解题的必备技术,如果运用不科学,就会影响试题质量和学生成绩。因此,探讨知识建构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以高考试题为例,谈谈知识建构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一、高考试题引发的知识建构问题

(一)一道试题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38题第2问)材料二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年检制度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

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

参考答案: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二)两个问题

上题既生动演绎了知识建构,又深刻体现了能力立意,是一道难度较大而十分优秀的高考试题。但是,从教学备考和学生高考来看,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2014年5月,在复习《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框题时,笔者不仅重点补充了“市场机制”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强化记忆。但是,当走出高考考场时,很多学生说:“我们‘押到了‘市场机制!可不知道怎么灵活运用它。”“学生为什么不会运用重点补充和强化记忆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呢?”这是一个让人十分无奈而恼火的问题。

2014年12月,笔者听了一节同一框题的复习课,授课人引用了上述试题巩固知识。不同的是,她把试题设问改编为:“政府提出放宽市场准入规则,请思考放宽后如何让企业和消费者受益?”也就是说,她去掉了高考试题设问中的知识范围“市场机制”,但是出示的答案却照搬高考,一字未变。在点评时,笔者问她:“为什么只去掉‘市场机制而不改变答案呢?”她说:“自己有意避开了‘市场机制,因为课本没有这一说法。”很显然,她的解释是无力的。“对于命题、解题和讲题,怎样才能减小课标、考纲、教材和高考等课程资源在知识上的差异性?”这是我们经常遇到却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

二、有效实现知识建构的三大对策

问题是个“催生婆”。如何减小课程资源在知识上的差异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中,笔者得到的答案是:“要统筹课程资源,形成知识系统结构和知识应用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努力实现转识成智。”

(一)统筹课程资源是进行知识建构的前提

1. 课程资源在知识上存在差异。表一选取本文试题中的知识“市场机制”,围绕课标、考纲、教材和高考等课程资源,对“知识目标”的差异性进行抽样分析。

分析表一,我们可以看出,课标、考纲特别是教材并没有出现“市场机制”这一表述,而高考又明确考查了该知识。这说明课标、考纲、教材和高考在知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课程资源是由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他们对知识的把握和处理有所不同。差异性知识给高考命题带来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也给师生教学备考带来很多困扰和问题。

2. 统筹资源是减小差异的对策。减小知识的差异性而提高其一致性需要教师统筹课程资源,即“在教学和备考中,我们应围绕核心知识,既要互为补充,还要整合建构,更要善于迁移和拓展,形成科学、扎实、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正确把握“市场机制”知识,一要结合课改前的老教材或者相关大学教材,补充“市场机制”这一术语;二要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挖掘市场机制的三大要素(价格、供求和竞争)及其相互作用;三可结合“价值规律”和“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等知识,进一步理解价格、供求和竞争如何相互作用。总之,统筹资源是教学备考的前提。这种全新的“资源合成观”,有利于我们掌握差异性知识,避免在高考中出现知识盲区。

(二)形成两个系统结构是知识建构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知识系统结构,一部分是知识应用结构。”据此,我们可拓宽视野,在形成高质量知识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全新的知识应用结构,为命题、解题和讲题提供科学、系统的知识。

1. 形成知识系统结构是知识建构的基础。教材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结构,如“单元管涌图”。在统筹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围绕核心主干知识,重新建构知识系统结构。

一是网络建构。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建构方式。对于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有所不同,建构的知识网络也有很大差异,可能出现知识遗漏、逻辑错乱等问题,给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科学建构知识网络应注意三点。第一,符合逻辑。“知识内在于人的主观创造,是建基于客观性上的主观构建。”因此,我们应全面把握课程资源,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出现逻辑错误。例如,《经济生活》前三个单元分别围绕消费、生产、分配展开,但是,我们能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第四单元的核心关键词就是“交换”,并据此建构单元网络?很显然,这种主观任意的建构,有损网络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第二,详略得当。知识网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能玩花架子。网络过于简略,遗漏了部分重要知识,或者网络过于详细,次之又次的知识也混杂其中,都会损害网络质量。因此,从框题知识到单元内容,网络应尽可能包含考纲上的考点特别是高频考点、重点难点,其他次要知识当简则简,这样才能提高网络的实用性。第三,学生建构。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现成的知识网络印给学生,而省略了他们亲自“织网”的过程,这大大降低了学习实效。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简单接受或机械记忆的过程, 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建构网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及其联系,还可以让他们在建構和探究中内化知识,并为教师修正、完善网络提供更好的资源。

二是整合建构。师生可围绕某一主干知识或重点难点,在寻找内在联系中整合知识。例如,《生活与哲学》中,以“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主题进行知识建构,可以打通“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如,《政治生活》中,可以把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等主体相关的知识组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整合建构的实质是合并同一知识、组合类似知识,有助于师生深度把握知识的内涵及其联系。

三是拓展建构。高考命题以大学教师为主,也要结合社会生活,因此,高考试题会出现少数大学阶段知识和重要时事政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和拓展。例如,本文试题中的“市场機制”,需要重点补充。又如,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II第38题第1问要求学生得出答案“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同年高考海南卷23题要求考生辨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越大越好”,这两道试题都涉及到新知识“规模经济”。这需要教师结合教材“企业兼并”知识,对“规模经济”进行适当补充。再如,《经济生活》在高考中的拓展性较强,我们需要补充汇率变动的影响、均衡价格、成本利润率、利率变动的影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市场机制、经济结构、对外贸易、新常态等重要内容。拓展建构的实质是以考纲和教材为基点,对重要知识和时政进行适度挖掘或补充。

总之,网络建构、整合建构和拓展建构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加工知识,可以组合使用,在命题中有着独特价值,是学生解题和教师讲题不可多得的重要工具。

2. 形成知识应用结构是知识建构的目的。

(1)教科书的知识应用结构及其重要价值。第一,思想政治教科书的框题标题主要表明本框学习的知识目标,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相对单一性,是本框的教学主题。第二,框题主要由“探究活动”(仿宋字部分,包括情境和问题)和知识(宋体字部分)组成。“探究活动”和知识在呈现方式上虽有所区别,但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据此,可把“探究活动”创造性提炼和呈现为“情境-问题-知识-答案”。这说明教科书以“情境-问题-知识-答案”为逻辑主线,具有自身相对稳定而又丰富多变的知识应用结构。第三,“探究和解题是一片叶子的两面,它们表面虽殊,本质却相连,可把探究活动看作是主观题,可把探究过程转化为解题过程,这就是教考合一的秘密和魅力。”这说明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创造性地实现教学和考试、探究和解题的有机统一,从而大大提高知识建构实效。总之,围绕教学主题和逻辑主线,就可以把握教材的知识应用结构,并通过主题建构挖掘这种结构的多种价值。

(2)主题建构是实现知识应用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 知识如何运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题建构是主线展开的过程,即知识的生动运用和深度演绎。主题建构分为五个方面:一是主题统率。主题是指命题意图,即结合情境,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统率着建构过程。二是主线贯通。围绕主题,设置情境和问题,运用知识生成和编制答案,特别是利用情境、问题、知识和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应调节试题角度和难易程度。三是知识建构。它是主题建构的基础性环节,既表现为上文所谈的网络、整合、拓展等知识加工方式,也表现为知识的变式表述。四是材料加工。它既包括对试题材料的信息处理,也表现为给试题“生成”少量概括性材料答案。五是知、材对应。它表现为知识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合表述,是编制试题答案的常用技术。本文试题就特别注重知识和材料的逻辑关系。例如,依法治国既是重要时政也是主干知识,我们可以利用主题建构的方法命制试题。总之,主题建构为知识系统结构的运用架设了“桥梁”,为知识应用结构的形成、展开和达成铺平了“道路”,是科学命题、有效讲题和成功解题的核心技术。

(三)开展探究活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1.探究活动可以实现知识建构。一方面,建构主义的最基本理念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教学具有双面性:它尽可能成为启发学生智慧的吊钩( hook),亦可能成为熄灭学习者灵光的杀手,尤其是在教师直接传授知识精华的教学中,这种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但是,我们通常省略了学生亲自建构知识的过程,其结果是他们不能提纲挈领地掌握网络,更不能熟练地运用知识网络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不管是统筹资源,还是形成知识系统结构和知识应用结构,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尝试和探究的过程中,努力正确地建构、完善和运用知识网络。实践证明,让学生画画图,织织网,出出错,品品对,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及其联系,在知识的内化与外化、理解与运用中提高学业成绩。

2. 探究活动可以促进转识成智。在知识教学中,我们既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更应通过探究活动实现转识成智,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围绕主线“情境-问题-知识-答案”进行多样探究,首先要努力建构科学的知识系统结构,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其次要利用知识应用系统开展主题建构和多样探究,体会知识的运用价值和教育意义,努力把情境点、问题点、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智慧点”。

总而言之,对于知识建构,统筹资源是前提,建构知识系统结构是基础,形成知识应用结构是目的,开展探究活动是重要途径,网络建构、整合建构、拓展建构和主题建构是四种基本方式。当然,知识建构还有很多细节和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实践。

猜你喜欢

系统结构市场机制试题
逆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下 城市垃圾治理系统仿真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分区域广域继电保护的系统结构与故障识别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论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探索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