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分析

2015-10-21刘海瑛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爱伦死亡

刘海瑛

【摘要】19世纪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爱伦·坡在他四十岁离开人世前一共创作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叙事风格,开创了诸多先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者难追的高度。笔者将在本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探求厘清这种独特风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解读出其中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叙事风格;恐怖;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60-02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是一位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他生前不受待见相反的是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尊称他为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象征主义先驱之一以及唯美主义者等,肯定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英国享负盛名的文学家萧伯纳曾这样说道:“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一一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爱伦·坡以开创性的文学风格为人类文学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影响极大,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数代作家的文学风格。

爱伦·坡是一个文学全才,小说、诗歌和文学论著等都是他擅长的文学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里都颇有建树。其中,短篇小说最为后世所称道,他的短篇小说大致包括恐怖心理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四种类型,其中又以恐怖心理小说最为独特。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多数是恐怖心理小说,题材以死亡和奇幻灵异事件为主,偏好光怪陆离、邪魅阴森的哥特式风格。他以恐怖心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和独特的哥特式文学风格深入表现出人在非现实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从而呈现出当下现实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孤独、恐惧、焦虑、烦恼、绝望等。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有着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一、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因为第三人称叙事被绝大多数文字编辑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第三人称叙事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学传统。然而,在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中,普遍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直至到了20世纪,第一人称才成为小说叙事的主流倾向,因而,作为一位19世纪的作家,爱伦·坡在小说叙事视角的采用上是具有前瞻性的。一般而言,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时,一种情况下叙事者“我”只是故事的讲述者并不参与进小说的故事中;另一种情况叙事者“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故事的主人公或故事中的人物。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运用的第一人称视角大部分属于后面的那种情况。

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与爱伦·坡一贯的小说题材是十分切合的。读者在读爱伦·坡的小说时,容易把作者本人或自己代入小说中的“我”,进而产生特殊的效果。一方面,虽然小说中的“我”并不就等同于作者本人,但作者在创作时难以避免或多或少地把自身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某种人格特征揉进小说中去。因而,读者能根据对现实中作者的了解来透视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另一方面,随着小说情节的逐步深入,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了小说中的那个“我”。在恐怖、推理和科幻等小说中,读者很容易地就進入了作者所虚构出来的恐怖、悬疑的场景中去,心理活动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人是感性的,读者会因为这种第一人称的自我代入和小说情节的强烈冲击产生“幻觉”,同时,人又是理性的,读者明知道,小说中的“我”并不是现实中的我,便会有逃离在感性之下产生的“幻觉”。读者便是如此地处在矛盾之中又不能自拔,这正是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下面以爱伦·坡的代表作之一《黑猫》来详述这一点。

在《黑猫》这篇小说中,叙事者“我”在小说开篇时有这样一段自白:“对于我正要写出的这个荒诞不经但又朴实无华的故事,我既不期待也不乞求读者的相信。若是我期望别人相信连我自己的理性都否认其真实性的故事,那我的确是疯了。然而我并没有发疯而且确信自己不是在做梦。”从一开始,“我”就先入为主、动之以情,企图让读者确信他将要讲授的故事是真实的。主人公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还原了整个故事:从前,极富爱心的“我”,养了很多小动物。后来,因为酗酒,“我”变得暴戾无常,残忍地杀掉了豢养多年的黑猫。之后便发生了灵异的失火事件,出于内疚和胆怯,“我”收养了另一只黑猫。酗酒成性的“我”失手杀死自己的妻子,并把她砌进地窖的墙壁上。最后,警察搜查时墙上传来猫的叫声使我的罪行暴露。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讲,主人公已到了丧心病狂、十恶不赦的地步。然而他的自述看似是请求宽恕,自述中也有几分内疚和后悔的意味,但在字里行间读者又能读出他正津津乐道整个故事,流露了他在实施罪行时的穷凶极恶和麻木不仁。阴暗恐怖的小说场景,天马行空、怪诞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失去理性、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主人公,这些东西把龙的轮廓都描画出来了。在加上第一人称叙事这个“眼睛”,整个故事就被盘活了,恐怖小说的恐怖氛围也就达到极致。

二、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文学上的浪漫主义于18世纪末产生,并在19世纪上半叶进入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同时期的爱伦·坡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就体现出这一点。在他的短篇小说特别是恐怖小说中,浪漫主义特色更是明显。在爱伦·坡创作出来恐怖小说中,故事的题材大多离不开恐怖离奇的灵异事件和无可避免的死亡结局。爱伦·坡在表现这些主题时擅长并钟爱于用大幅度的夸张、充满悬疑的隐喻和巧妙之至的象征等修辞手法来渲染故事场景的恐怖氛围、安排环环相扣又曲折故事情情节、刻画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呈现出非现实情境中恍惚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变化轨迹和精神状态,把人性中潜在的丑与恶和藏在人身体中的恶魔带到了纸上,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

爱伦·坡独创的创作风格更是把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不同,爱伦·坡在浪漫主义的表达上具有独创性。他背离主流文学的热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独创地通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与人性中的丑恶用夸张、隐喻和象征等表达方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浪漫主义创作灵感表现出来。暴戾凶残的“恶棍”和美丽柔弱而又邪魅的“少女”是他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深渊、城堡、暗室、暴风雨或月光之下通常是他的恐怖小说出现的场景。小说中处于矛盾情绪中的人物便是在这样阴森恐怖的场景下深受孤独的煎熬、精神崩溃的折磨和死亡结局的萦绕。这样的作品,读者读下来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作者预设的恐怖场景和惊险奇艳的情节中去,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三、灵异事件情节和死亡主题

概括来说,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风格是属于哥特式这一风格类型的。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均是典型的哥特式小说的元素。由于小说家在设计灵异事件时,往往能轻易地把这些元素囊括进小说情节中去,因此,灵异事件自然而然地成为可哥特小说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情节之一。

另外,爱伦·坡还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他对小说中死亡主题的安排己达到偏执的地步。恐怖怪诞的“死而复生”和死亡超越的故事内容是哥特式小说的灵异事件中常见情节。同时,也被爱伦·坡在恐怖小说经常使用。可以这样说,基本上在他的每篇哥特风格的小说都无一避免地笼罩着死亡的恐惧和阴影。读他的小说时,我们总能摆脱不了癫狂和毁灭的气息从纸上弥漫开来的感受,总不能在他的人性悲剧中抽离出来。爱伦·坡这种布局“死而复生”和死亡超越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既让读者感受到恐惧,更让读者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道经受故事中的精神压力。爱伦·坡说过“只有在死亡中才有可能新生”。在他看来,死亡并不就等同于人的生命的终结,肉体的消失。人从停止呼吸那一刻起,灵魂获得了自由,得到了超脱和升华。因此,死亡前所受的肉体折磨和精神煎熬是对人们进入天堂的一种考验,只有经受住考验,才可获得永远的超脱。我们可以看到,爱伦·坡在他的小说中,任由他的主人公直面死亡,与死亡抗争并最终想要超越死亡。即使这样的抗争到了最后都避免不了要失败,主人公似乎总是像被下了咒语似的逃不过死亡的结局。但正正是他这样的安排使他的哥特式小说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在此看来,爱伦·坡对灵异事件情节和死亡主题的这种偏爱和他的个人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纵观爱伦·坡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沧桑。幼年时父亲抛弃妻子离家出走、不久后母亲又亡故,几经辗转在养父母家长大。青年时,染上了赌博和酗酒的恶习,并且演变成辍学和离家出走。成年后的爱伦·坡加入了美国陆军,军旅生涯让他得到几分历练,也是在同时期,他的写作才能锋芒毕露。被军事法庭开除后,爱伦·坡开始进入创作的繁盛时期。但在当时,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的认同,依靠写作谋生的他贫困潦倒。妻子的病亡和感情的失意让他备受打击,精神恍惚。1849年10月7日,四十岁的爱伦·坡逝于巴尔的摩,死因不明。纵观爱倫·坡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沧桑,他几经漂泊,目睹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和无奈的死亡。考虑到他自身孤僻的性格,再加上他的人生际遇,那么他对死亡主题的这种情有独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四、“效果统一论的创作原则

爱伦·坡表达短篇小说的主题深受他的创作原则的影响,他的创作原则称作“效果统一论”。他认为,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讲究布局谋篇以求作品效果的统一,使每一个情节都是为预设的结局设计出来的。在他的“效果统一论”原则之下,爱伦·坡的作品具有形式精美、遣词用句恰如其分的特点。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主题的表现是通过严密紧凑的情节架构和简洁的文字表达来实现的。

他曾经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中这样强调效果统一和作品简洁的重要性:“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节 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在预先构思的效果”。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他在写作前,事先设定小说的最终结局,再经过深思熟虑对这篇小说进行布局谋篇,一切情节的安排都是围绕最先设定的结局安排的。写作时,他总是坚守自己的创作原则,追求战事情节和结构的高度简洁性。在他的小说里面,没有复杂的人物间的关系,小说中的人物数量通常只有两个,最多也就三个人物。此外,他还坚决排除任何与主题不相关的枝节拒绝堆砌辞藻使小说变得哕嗦冗长。他认为,作品要有合适的长度来保证效果的统一,篇幅过长和过短都不适合。篇幅的控制要能让读者能“一口气读完”。为此,他总是精心地设计故事架构,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取出最大公约数。

爱伦·坡所在的时期同时也是哥特式小说在处在承前启后的复兴时期,他在哥特式小说上的造诣以及他独具创新性的文学创作风格对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不仅是美国的文学家,而且是世界的文学大师。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叙事风格值得后世的作家孜孜不倦地探讨,并在他的叙事风格上进行创新,创作出高水平的文学作品,为世界的文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朱振武,王子红.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J].上海大学学报,2007(5).

猜你喜欢

爱伦死亡
爱伦·坡与巴尔的摩的不解情缘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乌鸦
嫁给美国穷人
On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an Interpreter
美国穷小伙一束玫瑰献给伤心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