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语境下的仿拟与模因概念

2015-10-21陈斯莹顾丹凡李婕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概况微博网络

陈斯莹 顾丹凡 李婕

【摘要】在微博上我们能看到模因广泛传播的现象,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仿拟修辞的大量流行。我们将模因和仿拟的模式进行了对应,同时讨论了使用仿拟如何利用了模因的传播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模因的定义可以进行细化—一表现型模因作为整体得到传播优势,和仿拟的效果存在区别;仿拟效果所依赖的“语境”,可通过模因概念得到解释;我们引入了“根模因”的概念用来代替一般解释里语境的作用,这是对原有的“表现型模因“概念的重要细化。

【关键词】微博;网络;概况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26-02

一、研究背景

(一)網络模因概况

由于网络对信息超强的复制力,模因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模因的大量使用,在国外的社交网站中十分明显:用户们会将熟悉的一个图像和/或文字组合称为Meme;原本是学术用语的“模因”确实已经是英语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了,并且这一类型的网络模因影响力不止于英语国家。这些社交网站包括BuzzFeed,Tumblr和Reddit等,而在中国,与之类似的平台有百度贴吧、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同时由于产品设计,这三者中由新浪微博以文字类的模因大量传播为主。在对微博中传播信息进行大量的比对之后我们发现仿拟修辞的运用频率高,传播效果强,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有仿拟占优的结果?这和网络文化采用模因的平行联系是怎样的呢?通过模因理论对仿拟的使用进行说明,而从仿拟的使用中,我们相信可以进一步认识“模因”概念的范围和特性。

(二)语言模因和仿拟

仿拟的传播方式符合模因传播的定义;当使用仿拟修辞时,必然使用了模因。并且由于模因本身倾向于“自我复制”的特点,可以说明仿拟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大量流行的原因。

根据何自然的观点①,不仅语言本身是一种模因,语言内部也存在模因,即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模因的定义允许它们存在于各类层次、相互作用。语言模因的传播分为复制和类推两种方式,由后者可以得到仿拟。通过分析仿拟的特性使我们认识到,模因之间的层级和作用比我们之前认识到的更为复杂。

(三)微博平台中修辞使用概况

微博由于其字数限制,不适宜详细、深入地说明事实或阐释理论;重大事件往往得到的是新闻标题式的表述,焦点人物发布的也多是简短扼要的公告,使得更多的言论空间留给了转发和评论的用户们。我们也可以发现由此而产生的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微博,许多应视作是“语言游戏”;通过一些特定的修辞来表达自身的立场,获得更多人共鸣,是热门微博的常见策略;反讽、比喻、夸张,都因为形式简单、解读高效从而处处可见;这些修辞不需多少深意,只需能够唤起阅读者参与到微博传播过程的意愿,即算达到了创作者的目的。这些特点多数符合模因在社会语用中的效用②,而仿拟因其模式最为明显。

二、仿拟,语境和模因三者联系

(一)仿拟实例分析(一)

由于模因的效果,仿拟能够以较高的几率使阅读者参与其传播过程,也在上述高频修辞之列;然而和其他修辞不同的是,仿拟可以比其他修辞包含更多的含义。仿拟从本质上来说,是模因传播的结果,仿拟至少包含了三重内容,原因是解读模因,一般需要理解原模因一原语境和新含义一新语境的联系和差异;由此,仿拟的效果主要是在由两个语境及其中间的不对等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两个语境最重要的一点是为其中的模因提供了逻辑关系,进而对仿拟产生影响③。试举一例:

我们一个同事是猩猩,今天被北京动物园的抓走了,大家都震惊了!一起工作半年多,居然没一个人发现他是猩猩!是楼下的大妈打电话给动物园才知道的,动物园的人来一看说:是猩猩。没错。然后就抓走了!同事还有些依依不舍,欧欧的拍了几下桌子,然后被抓走了。当代中国人之间关系有多冷漠可见一斑。

在阅读这则微博时读者会构建出一个稍有出入但大致相同的抽象框架:“A:日常突发事件暴露出现有系统的不合理;B:个人由此引申感慨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弊端。”更具体地表述为其中的表现型模因,即是“……(事件)……。当代……可见一斑。”这是一个同型类推中“仿篇”类型语言模因的例子。

我们很熟悉这个模因所属的认知语境:从日常提升到抽象层面产生出的严肃感,并且由个人视角完成。在大陆中文语境下,传统媒体的社论常会提供类似模因,作为其延续,在现代的新社交媒体平台上这类模因也大量存在,并且很容易被媒体的读者接受;但从逻辑上来看,这个模因本身并不自洽:A与B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从这一点就在日常和抽象间产生荒诞的效果一一在仿拟的新语境中这种荒诞不仅存在,而且得到了强化。

(二)表现型模因和语境的关系

表现型模因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不同的代入内容,可以产出丰富的表现效果,同时因为其不变的框架,又保留了高接受度的特点。在上例中,这个表现型模因的形式被代入了完全脱离日常语境的内容(“我们一个同事是猩猩”),但是离奇的内容又按照一个完整的叙事模式发展,指向具体的结局:“同事还有些依依不舍,欧欧的拍了几下桌子,然后被抓走了。”这种记叙风格无疑是模因从原语境得到的特征。而这则语篇仿拟的结尾句,“当代中国人之间关系有多冷漠可见一般”,将荒诞的效果提升了,彻底地完成了对原语境的颠覆:这句是原语境的残留,不是我们对表现型模因定义中同型不同义的部分,然而它也并不能创造出真实的意义。模因整体却并不因为语境的失败而失去复制能力,相反继续得到传播,在新的语境产生出了仿拟修辞。

我们之前已经说明过模因理论对仿拟的解释力,但是仿拟为什么对语境的破坏(譬如从前例来看,新语境实际上是临时的、不存在的语境)仍然能产生相同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说明仿拟的模式,我们必须将模因理论引入对语境的解释里,完善原本“型”和“义”的二元,否则我们只能将各种仿拟的效果模糊地归之为“语境的差异”。

猜你喜欢

概况微博网络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