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外军装备保障的发展趋势

2015-10-21陈林张盟张志军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军事信息化

陈林 张盟 张志军

【摘要】未来高技术战场是数字化战场,未来的部队是数字化部队。这一深刻变化给未来装备保障带来了新的要求。伊拉克战争中,占20%的现役保障力量,承担旅以下伴随综合保障任务;占80%的预备役和合同保障力量承担战略投送和战区直达配送保障任务。由此可见,高新技术装备的技术保障,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多元保障的路子,是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必由之路。在促使一些发达国家对后勤装备保障的编制、模式、指挥控制等方面进行新的研究试验,让后勤装备保障依托“全维可视化”信息平台,以信息流引导物资流、技术流,达到适时、适地、适量、高质的保障效能,实现保障的即时化、综合化、精确化和经济性。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方信息处理中心以不足1000人的数量,通过“全维可视”,达到“全程可控”,比较精确地保障了美军行动,显示了“全资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信息化;外军装备;军事

中图分类号:E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74-01

一、以信息化带动装备保障精确化发展

一是精确保障是快节奏现化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现代快节奏的信息化战争增加了保障的难度,传统的保障做法已经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精确保障成为必须发展趋势。信息化战争中武器打击精确、持续时间短、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作战信息量急剧增加、装备保障的难度明显增大。装备保障必须适应现代战争的节奏和高精度,在信息战争中,过去需要几小时及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保障任务,现在必须压缩到几分钟甚至数秒钟内,因此对装备保障的精度要求明显提高。在信息化战争中,保障活动必须在恰当的时机把特定的物资器材,送到特定的使用者手中。否则不但会贻误战机,而且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此外,在信息化战争中,由于战场透明度高,武器杀伤精度高,对保障力量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大规模的保障力量和活动,必然成为敌人的重要打击目标,造成保障人员和物资的重大损失。

二是信息技术使得“精确保障”成为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保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实施装备保障,常常是把一切保障物资按计划基数送往战区,大量的物资堆集于战场上,极易造成损失和浪费。实现战场数字化以后,保障部门可随时了解战斗部队的需求,并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未来24-48小时内的保障任务量。保障指挥人员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系统,准确掌握物资储备情况和保障部队的部署情况,并可对后勤保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在未来的保障中,信息、保障部队和运输手段将融为一体,利用自动化补给网络系统跟踪监测作战部队对各种物资的动态要求,并将所需物资和勤务及时、准确地送到各战略、战役和战术单位。通过网络,保障部门不但可以了解前方的物资消耗情况,而且可以找出最短的运输路线和最快的运输手段,不仅如此,保障部门还可随时协调作战部队周围的后勤补给基地,实现通用物资的补给。

二、重视保障装备与主战装备的协调发展

面对军事变革的挑战,外军普遍重视保障装备的发展,努力使保障装备与作战装备同步配套发展,并将保障装备列入军队装备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编制序列。发展保障装备,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其信息能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等。如美军在继续改进和完善野战抢救抢修装备的同时,重点发展故障自动诊断和检测技术,将检测设备的检测电路和传感器部分安装到装备上,可自动显示主要部件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即可换件修理。

美军从研究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引伸出了“牙齿与尾巴之比”的新思维。所谓“牙齿”是指作战系统;所谓“尾巴”是指以后勤装备保障为主的支援保障系统。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这一思维得到进一步重视,即强调在部署一支数字化、火力猛、机动能力强的打击力量的同时,保持高比例的支援保障部队是必要条件。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力量约占整个兵员的45%。

三、“直达配送”和“伴随综合”保障异军突起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基于同时打“两场战争”的考虑,开展了有关军一级后勤支援改革的研究,要求后勤支援部门能同时保障2个重装备军的作战行动。立足于能在“非线性”战场上,加强对师的支援保障能力,同时为非师属单位提供快速保障。把支援保障指挥机构设到前线,以缩短在师的地域内协调和提供保障的距离,并将战勤支援辐射到师属和非师属部队,在战役层次甚至战略层次贯彻“靠前、向下保障”的原则。在伊拉克战争中,由原来4级保障简化为现场和支援2级保障,由离战场较远的补给基地,直接向前线部队直达配送。尽管补给线过长受到伊軍袭扰,但从总体上看,保障还是成功的。

长期以来,美军的保障物资供应方式,除了在条件允许时部分利用当地资源,即所谓就地筹措方式外,主要采用后方供应方式。以后方供应方式为主的保障系统是以反应性的物资补给为基础的系统,这种系统依赖在固定的保障梯次中储备大量物资,并根据部队的申请由各保障梯次逐级向前供应,以满足作战部队的需要。在这种保障系统中,保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此外作战部队的申请不仅耗费时间,而且由于担心得不到补给而往往超量申请,造成储备和前送超过部队实际需要的物资,导致保障效率和效益的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军提出将传统的被动补给型保障转变为主动配送型保障的目标。美军设计的以物资配送为基础的保障系统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全资产的可视性,并根据精确预测的作战部队的需求,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式,通过灵活调遣物资资源,以很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保障设施,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美军指出,“配送型保障”不只是增加供应链中的运输量,也不仅仅是改善供应链的运行速度,而是一种全新的保障方式。传统的补给型保障依靠的是在部队逐级实施物资储备,这些库存量庞大、缺乏机动性。配送型保障将以有效管理的动态物资流取代固定的库存物资,以物资的速度取代物资数量,或者说是以配送“管道”代替了仓库。

猜你喜欢

军事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军事鬼才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谜底大揭秘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