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变数与十大趋势
2015-10-21侯珀李伟杰
侯珀 李伟杰
作为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涉及的行业如今已经涵盖了基金、保险、企业支付、网购、公共事业费用代缴等银行业的传统业务领地,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将银行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服务作为其重要的业务战略。
目前我国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约270家。2014年总交易量约23万亿元,预计在2015年达到31.2万亿的交易规模。其中,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和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发展速度迅猛.
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3%;今年仅第一季度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也达到了24308.8亿元,同比增长29.8%,环比增长3.4%。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结构中,网络购物占比24.3%,基金占比18.9%。我国互联网支付平台中国银联转接交易规模达到8426.7亿元,环比增长9.3%,同比增长79.8%。2015年第一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占比48.9%,财付通占比19.9%,银商占比10.7%,快钱占比6.8%,汇付天下占比4.9%,易宝占比3.2%,环迅占比2.1%,京东支付占比1.9%。
2014年全年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9924.7亿元,增长了391.3%。进入2015年第一季度,其交易规模为20015.6亿元,环比增长11.7%,其交易规模的增长依赖于用户支付习惯的持续转移和互联网金融移动交易额的增长。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中,支付宝、财付通两家企业占据了90.7%的市场份额,其中支付宝份额为77.2%,财付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3.5%。在移动支付时代,同时拥有庞大用户群和应用场景的互联网企业掌握了绝对的市场优势。
优化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的盈利主要通过收单手续费、预付卡、备付金利息和平台建立带来潜在收益。预付卡作为一种辅助性货币,提前锁定未来收入,消费者获得一定返利;虚拟账户是线上互联网支付的核心,也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存在第三方公司的备付金能获取利息收入;平台公司初期以盈利为目的,其注重客户积累、客户需求、客户粘性等指标,再利用客户的实施和潜在需求实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演化。
以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支付宝为例,它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各项服务费用、利息收入、服务佣金、广告收入和其他金融增值性服务。其中利息收入的来源为沉淀资金:消费者使用支付宝实现网上购物是实时付款,而支付宝支付给网店的货款则是按照周甚至是月结算。因此支付宝可以积累巨额沉淀资金,实际上,这些资金以巨额存款的形式保存在银行里,开户银行会按照协议支付利息给支付宝。所以,支付宝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交易中的手续费和常驻资金的银行存款利息,支付宝的这种盈利方式可以说是“借鸡生蛋 ”。
从2014年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过8万亿元来看,如果日均222亿元,按4天的平均结算周期来看,大约888亿元,然后那么多银行每家存一部分,约200亿元,沉淀资金大约1000亿元。
在2015年7月31日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限定下,第三方支付平台被规范成一个通道,之前一些踩着灰色地带的盈利方式,如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资金托管、通过理财和借贷的业务进行的债权融资和个人信贷业务都将面临着严格规范。
而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也重塑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盈利模式,促使其向更成熟的盈利模式发展,即通过用户大量客户为资本,经过细分市场,以收取佣金和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取收益为主要的盈利模式。比如,支付宝挖掘大数据金矿的做法仍是其他支付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当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就会遵循丛林法则,得用户者得天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商业模式将会和互联网企业一样:导入流量,基础服务价格低廉,在流量基础上靠增值服务盈利。至于导入流量的方法,则是平台模式,解决各方实际需求,使用户汇集于平台,互动之中积累数据。主要盈利点:(1)向流量用户销售增值产品与服务;(2)从流量或数据中挖掘金矿。开放竞争后,结算清算服务的进一步互联网化,结算清算本身的盈利属性下降(只是一个导流量的渠道),但衍生的流量、数据将成为金矿,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支付”模式。
十大趋势
我们认为,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将呈现10大发展趋势:
趋势 :转型成为支付机构在新政策下向金融业务延伸的生存法则。
趋势 :信道化限定,使得交易场景创新和延长账户资金停留时间成为支付机构盈利重点。
趋势 :互联网+支付成为新的发展模式。
趋势 :第三方支付行业中的中小机构难以生存,行业洗牌成为定局。
趋势 :“小额、高频、生活化”将成为未来第三方支付的主要发展方向。
趋势 :身份验证难度增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用户渗透成为新痛点。
趋势 :消费者习惯亟须改变,身份证明、网购金额限定极大弱化手机端依赖;理财习惯尚需转变。
趋势 :P2P平台将寻求银行托管资金,小规模的P2P平台或将直接面临洗牌。
趋势 :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趋势:转型与规范。
趋势 :支付金额限定将严重打击弱势企业,加速产业内部并购。
针对这些趋势,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持续提升风险管理和效率,在保障消费者资金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创新改善客户体验;做好准备积极配合央行相关政策《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保障第三方支付限额得以落实的同时积极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避免一味追求支付便捷而忽视支付安全、支付系统存在严重漏洞、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
第二,第三方支付机构应服务转型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交易纠纷解决( transaction dispute resolution), 交易风险管理(transaction risk management)等;物流企业形成更新形式的合作关系,提升消费者从购物到付款到收货更为优质的消费体验,利用系统中存储积累的消费行为相关的大数据为更多的商家提供咨询等高端服务。
第三,银行需要提升网银交易数据管理、承接能力和支付的便利度,以阿里巴巴2014年双十一为例,支付宝占比为56.9%,“网银支付”占比0.7%,两者加起来占比为57.6%。当日交易峰值对技术的挑战以及交易总量给IT系统带来的压力是由支付宝以及银行共同完成的,所以第三方交易平台帮助银行承担了很大部分的压力。如果未来大量的电子支付短时间内向银行网银集中,银行网银的承接能力也将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而销售者之所以使用第三方支付机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便利的支付方法和较不繁琐的支付条件;银行为了顺利承接未来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流转过来的电子消费,需要进一步提升网银支付的便利性,通过开发更为优质的网银应用软件或平台,在保障消费者资金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障消费者消费体验。
以美国的PayPal为例, PayPal在美国市场扩张过程中就曾面临着因其业务模糊而身份受质疑的问题,一度陷入非法银行业务的质疑。PayPal通过连续四次的服务业务修订,最终获得纽约州的货币转移商牌照。其中的业务内容的调整和美国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监管体系值得在《意见稿》的政策冲击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学习。
在旧模式下,客户资金被存入PayPal公司账户。在此模式下,客户资金与PayPal公司资金有所混同,PayPal可以使用放置于公司账户中的客户资金进行贷款等支配行为。这种模式极其类似于存款关系,因而存在着非法银行之嫌。在新模式下,客户资金被投入货币基金市场或者FBO无息账户,新模式下的PayPal不实际操作或者持有用户账户中的资金,消费者并不面临资金到期不能赎回的风险,因此不具备银行的特征,应认定为支付机构。
PayPal的启示
PayPal的改革,或可为第三方支付监管提供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業务监管导向。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美国监管者从“业务实质”而非“称谓”进行监管。与支付宝一样位居美国第三方支付霸主地位的PayPal一直宣称自己只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是银行,但美国纽约州却从PayPal所从事业务的本质入手,要求其要么遵照对“银行”的监管要求,要么改变业务模式退回到真正的“支付机构”。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其利用有限的“支付牌照”,却实际上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在各种金融领域驰骋。
第二,消费者保护优先。对于新兴的市场领域,不横加干预,给予其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但是又不绝对地自由和过度地放任,这正是美国监管者们在PayPal案中给我们的启示。无论是在第一回合纽约州认定PayPal的业务并未违背货币转移商立法意图时,还是第四回合松口认定PayPal的业务并未构成非法银行,都是站在消费者保护的视角。从监管者的角度,应坚持“相信市场但不盲从”的理念。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何时出手,应始终以消费者保护为出发点。
第三,以自身定位为导向制定业务范畴。在PayPal与NYBD的四次博弈中可以看出,PayPal不断从自身定位出发,重改或调整自己的业务范畴。随着监管的进一步加深和市场的逐渐规范,国内支付机构也要把自己和银行业务区分开来。第三方支付的储值样态中并无本金、利息之制度,消费者并无储值以获利的诱因,业者也未利用所吸收的款项进行贷放活动以获利,此为第三方支付储值与银行存款之最大差别。第三方支付主要角色为中介者,吸收资金主要目的是为转出,与银行主要目的是储值附加价值是转出有所不同。
(作者侯珀系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李伟杰系德勤管理咨询战略与运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