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深处着眼 从背景出发

2015-10-21李佳薇

学理论·上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口

李佳薇

摘 要:《人口原理》一书针对英国当时的人地矛盾以及犯罪率高升、两极分化严重等社会现状提出了关于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不可调和的问题,并指出人口再生产必然受到积极性和预防性两种人口波动规律的控制,认为应当积极控制人口规模,缓解社会矛盾。通过对该经典著作的再读重新梳理了作品的逻辑脉络,发现了作品基于当时时代背景并受到作者个人成长经历与学术生涯的深刻影响而呈现的几大特点,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人口;《济贫法》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13-03

很多读书之人都会有在初读一本著作许久之后又在某个午后捧起书卷再读的经历,而经典再读总会在回味初读心情的基础上平添一些特殊的感受。这既是对经典的再次理解也是对自己读书感悟的翻新,而所谓翻新并不是完全抛弃初读的收获,而是在初读理解概要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更多地领悟作者深层次的意味,以自己一段时间来的切身体悟来碰触深刻的经典著作想要在精神层面传达的思想价值,从而使经典著作不再是属于原著作者的一本书,或仅仅只是看过的一本书,而是通过再读的过程加深理解,寻找共鸣。将先哲的传世之作变成自己的书,做到如数家珍和深谙旨趣,甚至在之后的人生岁月里可以信手拈来地引用,从容不迫地传授给他人,使不经意间的积淀变成改变自我和他人的一剂良药。这样,书的价值和自己读书的意义也就放大了。自此就简单地谈谈最近再读的一部经典——早期英国学者马尔萨斯的名著《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原理》原作名称为《人口原理:人口对社会未来进步的影响,兼评葛德文先生、孔多赛先生和其他著述家的推测》。而正如这个名称所提及的,《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并不仅仅局限在向我们阐明作者对于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应该在于是对同时代葛德文与孔多赛二人论著的批判,通读过此文的读者应该都可以明显地看出,马尔萨斯其实在第一章就对其关于人口的思考和结论做了详细说明[1]。在总共的19章内容中,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逐一反驳葛德文和孔多赛在与人口有关的政治经济学与伦理学以及宗教学上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能只将该书作为对人口问题最早的论著来看待,而应当看到,作者马尔萨斯所处的历史时期是近代工业革命开始后,启蒙思想和新教伦理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当中出现了不同的人口状况,而生产的逐步扩大化要求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在此情况下,马尔萨斯作为一名英国牧师和对经济学和人口学都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在综合了普莱斯和洪堡以及苏斯米尔西[1]等人的调查統计数据之后,提出了他个人对于人口发展变化(尤其是人口总量变化)的一系列观点。可以说,马氏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系统阐述人口理论的学者,也可以称之为近代人口学的开山鼻祖。

再读马氏的著作,除了重温初读之时作者对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增长之间关系的明确叙述,还应更多地关注到马氏的一些个人情况,尤其是他的就学和从业背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无疑将深刻影响他的学术观点,相信他的“成长史”和“背景色”也是这位著名学者能够拥有著作中相关观点的一大原因。马尔萨斯本人有着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的经历,同时他本人也是长期执教于高等学府(东印度学院),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他的备受瞩目离不开《人口原理》一书,而他的学术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之后的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如李嘉图。在此,我们必须提及马尔萨斯从事一生的职业——牧师,宗教改革之后,新教伦理成为主流的宗教伦理思想,在英国占主流的英国国教则成为支持英国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和推进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许多神职人员都同时是科学家和著名的学者,而他们也对当时的欧洲社会尤其是英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尔萨斯作为其中一员必然少不了自己的一番见解。在《人口原理》一书中,他简明扼要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即众所周知的两条公理(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维持现状)、两个级数(人口在无妨碍下按几何级数增长;人类生活资料则以算数级数增长)、两种抑制(积极性抑制:增加死亡率,如瘟疫[1];预防性抑制:限制出生人口,如晚婚[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命题和人口波动的规律。他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受到物质资料增长的限制,人口数量会在物质资料丰富时极快增加,而超出了物质资料所能维持的最大限度时,就必然会出现通过两种抑制而将其稳定在合理范围内的情况,并不断循环,进而成为人口的波动规律。

然而《人口原理》的闪光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它开篇就简洁明了地提出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再读经典的历程使得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初读时未能领会之处,而通过再读本书将这些更不易发现的星耀之点加以总结,也可以作为对这本著作的再一次理解。

第一,作者的牧师身份和宗教伦理观念给予了这本书极强的道德逻辑推理感。马尔萨斯不止一次地在文章中通过对人性观的审视,来阐述他的观点,在该书的19章中更是大篇幅地论述他对人性的看法。神学背景使他理论判断的出发点确定在人性的恶上,因此他对两性之间性欲和人类的欲望非常强调,以致很多学者都对他的论著简单地点评为“起于物欲,终于情欲”。他反对葛德文的对于人性可以不断完善直至至善的观点和孔多赛认为人类个体素质提升、寿命可以无限延长的假设,由此他进一步反对这两人在对于社会改造上的观点。他非常明确地指出虽然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最后最完善的社会管理模式,但它确保了财产的私有制和对奖勤罚懒的肯定以及一夫一妻的现代婚姻制度,这两种制度虽然极易产生不平等,但却可以刺激社会经济的持续运行,不会因为某一种天真美好的遐想就使整个社会陷于一种因对极端平均主义的坚持和对完善性的考量而导致的瘫痪不前当中去。可以说马尔萨斯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极为清醒的。作为一名教士,他有一种对人类道德观念的执着坚守,并理智地看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刺激性制度的不可或缺。

第二,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多次提到了英国的《济贫法》①和教区法,对此他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马氏认为当时英国的教区法首先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相符的,市场化的经济发展需要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消除限制劳动力人身自由的分区法案,确保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解决在人多地少的乡村和新兴的工业城市之间劳动力的合理配给。同时马尔萨斯强调基督教对于男性独立精神(或全人类独立意识)的重视,要求每个成年男性都应当有义务和责任确保自己的人格和经济独立,从而通过劳动回报上帝,以其事关尊严的自立能力发展个人,荣耀上帝。马尔萨斯指出教区法和《济贫法》实际上是对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应有财富的一类人的变相掠夺,并建立在这些中产以上的社会群体的良知和对穷人的同情之上,他认为这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相违背的,《济贫法》实际上给了穷人免费享受而不付出劳动的机会,这无疑会助长他们的懒惰和依赖作风,并且无助于他们改善自身的贫困状况,还会使本来用于再生产的社会资本投放到购买口粮和基本生活资料上,变相地拉高了粮食的价格,使得底层民众的生活更加困难。《济贫法》虽然是出于最善意的用意,但它实际上并未达到其目的,它不仅给其他不靠救济、自谋生路的人增添烦恼,实际上也与英国宪法所倡导的自由主义思想和精神实质南辕北辙。

第三,《人口原理》和同时代其他著述一样都不无例外地关注到另一个人口正在增长、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兴国家——美国,他们都将美国作为自己理论的参照物和实践反思的对象,这与美国的独特国情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在马氏的《人口原理概观》[1]中,他不惜以极大的篇幅来计算和阐述美国人口增长的方式与人口迁移之间的数据关系,根据马尔萨斯所依据的美国当时的人口资料来看,美国的人口在刚刚建国的几十年里出现了每25年增长一倍的情况,人口的极快增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马尔萨斯首先为我们得出了移民的影响在开始的几十年里是微忽甚微的。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几何级数)是因为这个基数极小的人口群体遇到了一片广袤丰饶的新大陆,并且得到了几乎是上帝眷顾而给予的丰富物产。美国人口的增长史给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极大的支持,他在通过对比美国人口史和传统欧洲国家的人口发展史的过程中指出,欧洲虽然经历了长时期的社会发展,但他的人口总是保持在基本恒定的状态下,在中世纪的黑死病和其他由于战争、瘟疫、饥荒所造成的抑制下,人口虽能在极短时间内恢复到灾难前的数量,但总会在之后的其他情况遏制下保持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当然近代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卫生的不断改善,人口的死亡率极大降低,人口出现了增长的情况,但总体而言欧洲列国的人口都是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徘徊,这就是积极性抑制的作用。同时,美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则是伴随着土地不断开垦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也就是说,要有充足的生活资料才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

第四,通过再读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马氏对于人口的积极性抑制的强调是多于对预防性抑制的强调的,马氏生活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新发明、新创造不断涌现的时代,他虽然提出了预防性的措施,但仍然停留在对婚姻制度的控制上,即对晚婚晚育和道德上选择不育行为的强调,而避孕的相关知识尚未发展和普及,难免会有所遗漏和忽视。同时,马尔萨斯过分强调人受欲望支配而进行繁衍,带有偏见色彩地认为人是“恶大于善”物种,对《济贫法》的积极意义关注甚微也是他人口理论的“硬伤”。其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数百年后的今天都值得我们再商榷。

可以说马尔萨斯的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英国人口状况和社会现状的一次审视,我们可以认为“人口”只是马尔萨斯观察社会和诊治社会问题的一个切入点,他试图展开的是对英国社会问题的一场大讨论,这是那个时代英国学者对于当时的贫困、失业和两极分化现状所采取的普遍关注的方式。他对于正处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上升期的英国和欧洲社会有一种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倾向,马尔萨斯站在一个至高的道德审判点上却从未否认人的原罪(即人性恶之花和永恒的欲望),他强调道德的关键作用但又指出依靠人自身去反思和赎罪是不易的,需要一个约束其行为的社会制度来保证能够刺激人们做出更有助于改善自身情况的行动而非一味从善却不自救地指望救济来生活。

马尔萨斯首先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神职人员,其次是一名受过规范训练的政治经济学者,再次才是一个提出人口原理的人口学家。他理论的出发点在于对比和反思进而提出改造而非改革,他并不同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极端行为:“使用高效力的肥料诱致法国爆发大革命,使人类的心灵得到更大的自由,更具有活力,从而胀破了人类的花萼,只是社会不再具有约束力。”[1]以带给每个公民最大的自由和民主为理由,“社会的约束力被破坏,却造成了社会各组成部分分崩离析,致使千百万人遭受巨大苦难,要经过很长时间,忍受极大痛苦,伤口才能愈合。”[1]

马尔萨斯时代的英国学者和欧洲哲人都有着关注社会发展的本能,他们身处的時代是一个告别传统迎来现代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却受到了来自传统和现代的双重影响,许许多多的观点都带有盲目和自大的特征,甚至是超越常识和无视常识的。因而马尔萨斯通过这篇极长的论述,其实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类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应受到人类道德观念的审判,在一种自爱和自尊中获得自立,而他其实向我们传达的终极思想是学会理智、学会谦卑、学会敬畏。这也是笔者再读此书的深刻感悟。

参考文献:

[1]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From the Depths of Focus From the Background

——Read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LI Jiawei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Kunming 650000, China)

Abstract:“Principle of Population,” a book against England at the ti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rime rates are high, polarization and serious social status quo on the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material irreconcilable problems, and noted that the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is bound to be positive and preventive fluctua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two control that should be actively control the population size, ease social conflicts. Read through the classics re-sort logic context works, found work wa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eply influenced by author and academic experience personal growth and career presented several major features, to complete the work and then on this basis read deeper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Malthus;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Population; “Poor Law”

猜你喜欢

人口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2016:全面二孩
2050年印度人口将超中国25%
人口最少的国家
无名石头国
印度人口7年后超中国
坐井观天石头国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人口天花板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