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一阐提”能否成佛
2015-10-21吴亦敏
吴亦敏
摘要:一阐提是指“于涅槃无乐欲”或“信不具”者。此不相信且诋毁佛法者,传统佛教认为此乃断灭善根的人,故不能成佛。但在历史发展中,一阐提是否能成佛一直具有争议。《楞伽经》中认为有毕竟不能成佛者,《佛说大般泥洹经》认为一阐提不能成佛。《涅槃经》则提出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中国的竺道生阐明了这一观点。在本文中,笔者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性可变、一阐提怜悯众生、佛法的万物皆可感化以及大乘佛法中众生平等思想等角度,论证一阐提人也能成佛。
关键词:一阐提;成佛;涅槃;大乘佛法
一、 何为“一阐提”
“一阐提”是系梵语梵icchantika的音译,亦作一阐提迦、一阐提柯、一颠底迦,略称阐提。icchantika一语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执着于世荣,贪着生死之境,则妨碍出离修道,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意。
《大般涅槃经.德王品》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因此“一阐提”也意译为“断善根”或“信不具”。
《大般涅槃经.梵行品》云:“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
《大般涅槃经.一切大众所问品》中,纯陀问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告纯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麤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於佛正法,无护惜建立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若复说言:无佛、法、众。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
《三藏法数》中云:“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谓此人拨无因果,颠倒邪见,不信现在未来业报,不亲善友知识,不听诸佛所说教诫,当堕地狱,无有出期。如世重病,终难治也。……谓此人不信有因有果,毁谤大乘,是名一阐提不信障。”
《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也译为多贪,并在《集一切法品》将“希求者”(icchantika)与“不希求者”(an-icchantika)相对使用。
二、一阐提能否成佛的不同观点
“一阐提能不能成佛”,这个问题在佛教学术研究有不同论点。
《楞伽经》等谓众生有毕竟不成佛者。《泥洹经》中多处宣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将来都有成佛的可能,唯独“一阐提”人是例外的。它认为一阐提就是断绝善根的极恶众生,没有成佛的菩提种子,就像植物种子已经干焦一样,“譬如种子熬令干焦,虽复时雨,百千万劫不能令生。一阐提辈亦复如是。于此方等般泥洹经,虽百千劫闻,终不能发菩提萌牙。所以者何?如焦谷种,善根灭故。”
然而东晋竺道生对于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他仔细研读经文,探讨幽微的妙法,认为一阐提固然极恶,但也是众生,并非草木瓦石,因此主張“一阐提皆得成佛”。这种说法,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引起当时佛学众人的严厉批驳,一致认为他违背佛经原旨,邪说惑众,并把他逐出僧团。孤掌难鸣的道生,在大众的交相指摘下,他黯然离开建康,来到虎丘山,在此处产生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据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并问石头:“如我所说,契合佛心吗?”群石皆为点头。后来昙无谶译出的全部《涅盘经》传至建康,经中果然也讲到“一阐提人有佛性”,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
《华严五教章》卷下谓一阐提人虽无涅盘性,但实有清净性,故谤法心若转,永劫之后终将成佛;《天台传佛心印记》亦说阐提因断修善故称断善之人,但因不断性善,故终能成佛。净土家则认为一阐提依弥陀本愿力故终得成佛。
三、一阐提能否成佛之我见
笔者认为,如道生所言,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大法鼓经》中所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以彼性故。一切众生得般涅槃。”一阐提并非草木,就应该同样具有佛性。道生认为一阐提也有佛性,乃是在佛教学理上通过逻辑上的论证所得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一显而易见的推论,从逻辑上而言是一个不容辩驳的有力证据。
其次,人性并非固定,“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这些都有可能改变,由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亦有佛性,当一阐提摆脱自身的缺点,他即有成佛的机会,如《华严五教章》卷下所言,“永劫之后终将成佛”。因而“一阐提亦可成佛”。
再次,《入楞伽经》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
意思是说,一阐提有两种,一种是善根断灭的人,第二种是因为怜悯众生,断尽善根,选择不去涅槃,因为怜悯众生而做尽众生界愿的人,可以称之为菩萨,可以说他是觉解了的,佛性尽显:惟愿众生尽涅槃。这样的一阐提佛性尽显。根据此经文推论,一阐提人也有例外,怜悯众生的一阐提佛性尽现,具有佛性,并能成佛。
此外,《大般涅槃经》中说“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具有极大的感化能力,闻之一字一句即可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如果有一种人不能被佛所教化,就减弱了佛的能力,也不符合佛的无量光明的形象。因此,从信仰的层面上来说,一阐提也具佛性、可成佛,说明了佛具有无量慈悲之心和教化能力,符合佛教慈悲为怀的基本教义,扩大了佛教信仰的受众群体。
最后,一阐提也有成佛的机会,体现了大乘佛法中众生平等的精神。如在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法华经》中,强调了三乘圆融,平等归于一佛乘,以前被呵斥“焦芽败种,成佛无有希望”的二乘,到法华会上都得平等授记。《法华经》以统一性、平等性,来显现宽容的精神,说明一切众生皆得成佛的平等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阐提也能成佛”,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性可变、一阐提怜悯众生、佛法的万物皆可感化以及大乘佛法众生平等的精神等角度,论证“一阐提也能成佛”。
参考文献:
[1]陆沉.论成佛问题[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2
[2]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玄宗女贵莲(释慧莲),2005.
[3]赵志刚.竺道生佛性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赵志刚,2010.
[4]谢赐元.无明与解脱[D].湖南师范大学:谢赐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