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10-21张丹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现状

张丹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的产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担负着培养数以百计优秀人才的重任。随着国家近年来加大对民办高校教育的重视,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有了很多提高,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成为民办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就业指导工作应对的对策,从而促进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97-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也进入了规范提高时期,特别近几年来,无论是民办高校数量、办学层次、办学条件,还是在校生人数均逐年增长,并且达到了历史的新水平。民办高等教育繁荣的背后,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普遍问题,毕业生就业就是其中问题之一。加上民办高校入学门槛较低,部分学生素质有待提高,所有这些使得用人单位对民办大学毕业生存在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从而导致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形势现在变得更加严峻。因此进行民办高校毕业生社会就业良性机制研究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民办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高考落榜或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精神都受到不同層次的影响,经常从重重的阴影中走不出来。要让学生挺起胸膛,面对现实,抬起头来,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让他们从思想上、精神上解脱出来,把精力寄托在学业和锻炼自己能力上来,并具有承担未来责任的信心和力量。

一、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和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如何解决民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成为民办高校共同瞩目的焦点。在新的社会形势和就业形势下,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重要。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连接大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事业的桥梁,是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另外,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的需求,而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能够尽快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存在歧视。民办高校和普通校相比,在就业问题上明显存在“不公平”。社会上很多人对民办教育缺乏认同感,在舆论上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不能一视同仁。这种对民办高校的漠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识。另外,民办高校知名度不高,也使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在就业双向选择的今天,用人单位往往更看重的是毕业院校的品牌。与公办学校相比,甚至与名牌大学相比,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的确不高。

由于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前景,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自从国家开始实施高校扩招工作,尤其是扩招后的毕业生开始逐步走向就业市场以来,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各学科的学者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并开始从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分析并深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不少学者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但总的来说还是缺少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分析。同时还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象的相关深入探讨和系统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地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院校在发展迅速、发展规模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难题,让民办高校教育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在这次挑战中,民办高校面临另种抉择:意识把握良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站在市场经济的主战场,采取“双主动”,即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要,拓展办学能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服务于社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是立足眼前,保守办学,坐等生源,侥幸生存。

二、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尚未被重视

很多民办高校是重“进口”轻“出口”,重招生轻就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生源和扩大招生规模上,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表现在不少民办高校没有就业指导机构,有就业指导机构的又不够健全,就业指导内容局限于学生临近毕业搞几次讲座,空泛地说一通如何找工作,如何应聘等简单内容的传授。就业指导对象也仅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也只在临近毕业最后一年甚至几个月。从时间和对象上来看走形式的现状决定了就业指导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宝货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就业准备、就业程序与途径、择业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与技巧、校园招聘与网上求职、自主创业、就业权益与保障等内容。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内容不够全面,有的重视把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授课内容,导致学生所获得的就业指导不完善;也有的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教材而缺少去实际的联系。此外,就业指导课课时数普遍偏少,并往往只针对毕业生开设,这就使得就业指导课程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多数毕业生来说为时过晚。多数学生在他们毕业时仍未能在思想上、心理上及行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民办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民办高校人员配置一般较精简,日常事务又比较繁多,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大多忙于应付杂务,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他们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欠缺,很少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离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相差较远。

(四)就业指导课未形成制度化、组织化、规范化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个没有形成”的状况:一是制度化没有形成。开展就业指导课盲目性、随意性较大,上课教师不能形成统一的授课理念;二是组织化没有形成。很多高校无专职人员和高素质骨干,临时拉着做指导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实施就业指导的工作质量不够高;三是规范化没有形成。按照从事指导工作必备条件来要求,专业和综合素质远没达到规范标准,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者为数不多。就业指导信息反馈机制包括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与反馈两方面内容。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

三、应对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

营造民办高校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这是必要的,但需要“治本”,也就是说首先要解决民办高校本身的公平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够真正实现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公平待遇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贸组织,国有、集体、非公、三资等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都将在同一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与此相适应,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应具有与公办高等教育机构平等的法律地位,在同一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级政府应在土地征用、校舍基建、税收减免、助学贷款、跨区招生等方面给民办高校以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待遇,同时要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布局、重点、规模和阶段性目标进行规划。

(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法规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充实就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程序和技巧指导,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指导,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应设置具有不同针对性的课程。在学生刚进入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通过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主动关心就业;进入大学二年级后,开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兼职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大三和大四这两个年级是进行就业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就业技能培训和求职职业指导最好的教育机构,该阶段要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学习一定的求职面试技巧,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进就业状态,提高就业能力和求职竞争力。

(三)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

高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明确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主要表现在以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教育,生涯教育。同时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需要各种载体的支持,以形成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这不仅是大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载体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建设高效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载体,概括起来,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配备合格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争取高校内部各学院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结构建设;就业指导与发展就业市场相结合,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四)将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工作的载体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将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与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增强班级凝聚力。辅导员要了解、掌握所带班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技能要求等,并将与专业有关的一些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积极配合专业教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利用班会对学生开展职业目标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存在的差距。让学生人人谈理想,个个表志向,相互启迪,相互激励,引发学生自立自强向上的内在驱动力。学生个性特征和所学专业是不同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结合实际,不拘形式,灵活多样,使职业指导充满活力。辅导员要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可利用职业指导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举办人生意义讨论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求职应聘模拟主题班会、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并教给学生搜集就业信息的方法、应聘技巧,让学生了解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这些活动成为学生“理智脱离自我中心状态”的重要手段。通过把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纳入就业指导的轨道,加强指导、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这不仅将就业指导落到了实处,而且树立了良好的班风,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大大转化了管理机制,为班级建立起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在客观效果上,减少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由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内耗,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总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各大高校也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要重视并切实加强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关乎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民办高校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发动多方面的力量,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焦现伟.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社会就业良性机制初探[J].河南农业,2013(4).

[2]环蓉.错位与匹配: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现状调查及启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4).

[3]苏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2.

[4]熊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

[5]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創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J].前沿,2010(3).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现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