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2015-10-21姚晓琳张炜奇赵丹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指导人才培养

姚晓琳 张炜奇 赵丹

摘 要: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業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我国当代教育体制下普遍存在的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从供求关系、行业需求、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分析了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提出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指导;人才培养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是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但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遇到困境。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大学生要具备能满足就业市场的能力要求才能成功发展,但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结构方面与人才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存在差距,因此,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提出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1.从供求关系看就业

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调查统计,200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到了2014年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数增加了3倍多,相差447万。人数的急剧增加远远超出岗位的增加,人员竞争加剧,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

2.从区域、行业和单位性质看就业

毕业生找工作一般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北上广深等一线大都市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具备更加公平的规则和相对较高的薪酬。很少人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工作。调查表明,有70%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一线城市工作,而仅有不足2%的学生愿意到中西部工作。此外,毕业生对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趋之若鹜,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企业和基层锻炼。这造成了一些岗位竞争激烈,而一些岗位无人问津。

3.从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看就业

我国教育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产学研有些脱节。部分专业过热,报考人员扎堆,而部分专业报考人数寥寥无几。报考人数多的专业盲目扩招,远远超过其培养能力,只是走过场的安排教学任务,所教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致使学生能力欠缺。再者,社会无法消化太多该专业的人才,致使就业紧张。报考人数少的专业资源却未得到充分利用,致使发展失衡。

4.从雇主视角看大学生就业

很多企业较少甚至不愿招聘应届生,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1)应届生无相应工作经验,企业需花大量人力、物力培养,成本较高,培养期间贡献较少,不能立竿见影,投入到产出具有较大的滞后性。(2)应届生不稳定因素太多,无明确的职业规划,刚刚入门往往又急于跳槽。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以上种种问题,需要高校、企事业单位、国家等各方共同参与,共同解决。

1.从高校方面

高校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要因材施教,激发潜能,培养兴趣,反对填鸭式教育,培养各个层次各个行业的人才。要做好考核工作,检验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注重人才质量。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找工作提供帮助,例如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社交礼仪、心理培训等等。

2.从企事业单位方面

企事业单位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大学毕业生群体。用人单位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就职岗位,甚至可以降低大学生的入职门槛,提供好的环境给职场新人,让他们有机会成长。大学毕业生虽经验欠缺,但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适时的培训和指导必然能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

3.从国家方面

国家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鼓励建立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新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岗位的有效供给。在目前区域、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到欠发达地区或环境艰苦行业工作,国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同工同酬,使大家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有序竞争,人才自由流转。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重要意义。就业指导课程可帮助学生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和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同时,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可使学生明确就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技能,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业指导课程可引导高校毕业生根据就业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找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制订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前进。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做好职业规划,未雨绸缪、有的放矢。转变就业观念,敢于下基层,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大城市高薪行业,也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86.

[2]乔坤,贺艳荣.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96):94-98.

作者简介:姚晓琳,1982年11月出生,女,甘肃武威人,就职于湖北工业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职称: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就业指导人才培养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