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道德
2015-10-21古琳
古琳
摘 要:人性与道德伴随着人类发展史,对其研究应立足于时代性和历史性。因此,本文尝试在人性和道德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研究价值,并揭示出人性与道德是一种从属关系,道德从属于人性,人性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推动人性的提升并趋于完善。
关键词:人性;道德;关系
中图分类号:B-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84-02
20世纪80年代初,曾钊新提出“人性是道德的第二土壤的观点”[1]。20世纪80年代后期,肖雪慧和夏伟东就道德本质问题的争论,为道德研究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肖雪慧指出,“道德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2],而夏伟东认为,“阐明道德的本质就在于其规范性和约束”[3]。陈楚佳则采取中和的方法提出,“社会道德活动的根源深藏在社会经济事实中,道德生活的原动力亦非主体本身”[4]。20世纪90年代初,人性与道德的问题的研究则开始形成风气,钱逊指出,“要为人性正名,认为道德有两个基础,人性与理性,前者是内在,后者是外在的”[5]。到当代,邹顺康研究人性与道德的关系时,指出道德是对人性的提升和完善;本文将在人性和道德的形成过程中去界定其内涵,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思考其在当代的研究价值。
一、人性和道德内涵的界定
人性和道德的研究应遵循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原则,并在中西方的历史比较中,研究人性和道德的内涵问题。
(一)人性内涵的界定
应在思考人性形成过程中展开对人性内涵的界定,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其内涵的界定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1.人性的定义
中国学者对人性的研究,从古到今多是从善恶论的视域研究。西方学者认为,人性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中西方对人性研究的比较中,对人性的研究一致性地采取二元论的方法。借鉴二元论的分析方法,笔者认为,人性是指人的属性,主要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一种固有属性,具有稳定性,社会属性是可变属性,具有发展性。
2.人性的形成
马克思指出,人将永远无法脱离动物性,问题只在于摆脱的程度多少而已。人性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人性中社会属性所占的比例。人性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两方面影响:一是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而日益紧密,社会是影响人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这也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二是人类发展的影响。在社会的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膜拜到利用,再到征服,最后是和谐相处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恩格斯也曾说过,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消失意味着重生。人性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在于:其一,人性具有可塑性;其二,人性具有层次性。
(二)对道德内涵的界定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是否健康的测量棒。对其内涵的界定需要在中西道德认识的比较和道德形成的探索中进行研究。
1.道德的定义
在中国,儒家和道家对“道德”思考的一致性在于对人自身生命本性的探求,并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之道,即人道,抑或是仁道。在西方,古希腊人对道德的探讨从“德性”着手。道德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在互动中形成的对善恶、公私、真假等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依靠信念、意志、社会舆论来实现的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因此,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它是一种自觉性的行为规范,应属于应当的范畴。
2.道德的形成
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称:“道德不是本能和理性之和,而是一种能够超越理性,促使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也是人猿相辑别的分水岭。在原始社会早期,群体生活要求人们遵守本部落内共同的利益要求,这可能就是道德最早的萌芽。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出现了奴隶社会道德、封建主义道德、资本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由此表明,道德随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实践发生变化,道德规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这是建立在对旧的道德理念的批判与继承之上,其本身也是一种发展。
二、人性和道德的关系
人性和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的,人性与道德具有密切关系。
(一)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理想人性所要达到的目标与道德构建的最终要求是一致的。道德塑造是人性的内在要求,在没有人性的地方,不可能产生一种共同遵守的、又靠社会舆论力量得以维持的行为准则,也就无所谓道德。
人性作为道德的基础,就意味着道德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基础,即存在基础和直接基础。从人性的自然属性出发的存在基础是人类为了生存产生的纷争问题,需要人类借助理性能力来抑制人性中自然属性的冲动和利己倾向,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进行约束。从人性的社会属性出发的直接基础:一是人性中善的存在与道德本能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每个人的良好存在都必须以他人的良好存在为前提,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需要和同类相互依存,相互帮助。这种互帮互助的意识和行动已经为人类接受和认可,并表征为一种具有美德意味的道德共识,是道德的本能体现,这就是道德;二是人性精神追求的层次性与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具有一致性。道德作为精神层面核心的存在形式就是德性,道德选择的准则就是依据德性的要求,这与人性精神追求的层次性相一致。人性的完善需要道德去推动:一是道德源于人的需要,源于人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非为道德而道德;二是道德的存在促使人以该有的方式满足其合理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从而促使人性的提升并趋于完善。
概而述之,人性与道德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道德从属于人性,人性是道德的基礎,道德推动人性的提升并趋于完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人性中道德的作用
在人性中道德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性提升和不断趋于完善过程中所表现的善恶的筛选作用,也就是扬善抑恶。
人性的重新提出为道德提供了生存论基础,使其改变了对经济活动的寄生状态,而有了自己的“立身之处”“价值所在”。那么,道德在人性中的地位又是什么?
第一,道德成就人性。一是“以德暢欲”,即以恰当的方式实现各种合理的需求。这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对待欲望,动物的方式是“我需要,所以我一定想方设法地满足”;人的方式是“我需要,但还要考虑如何做合乎道德”。二是“以德抑欲”,即以道德遏制人的欲求当中的本能和原始属性,实现人性的提升和不断趋于完善。
第二,道德引导人性。个体需要的筛选和满足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趋利避害和趋善避恶是人类的首选法则。人类总想着寻找最大的利益和最少付出的平衡点。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道德对这些不同的人性进行价值引导:一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导向,即引导人性通过自我价值实现的原则进行选择;二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导向,即引导人性以社会价值实现的准则进行选择。
第三,道德的作用和功能就在于对人性中善性的弘扬,使其从一种可能性善端或潜能变为事实,即抑恶扬善,践行道德。人性本无善恶,其所表现出来的善恶不是人性内容的善恶,而是其表现方式的善恶。道德通过扬善抑恶改变人性的形成方式的善恶,即道德可以促使人性向善的方面发展,抑制人性向恶的方面发展。
三、正确审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对社会主义道德构建的价值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对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深入理解。
首先,正确审视人性和道德的关系,使人们明白人性和道德的主体是人,人是连接道德和主体的桥梁,并更好地认识到道德主体性在社会主义道德构建中的作用:一是深化自我道德的修养,讲求道德的内化。二是促进自我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提升。
其次,正确审视人性和道德关系,不仅能够抑制和预防社会中出现的道德不良现象,促进良好道德形成,而且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中,人通过自我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形成,建构了具有实践性的道德意识,体验到生活与道德的关系,发展了其道德能力,并将其学习的道德理念运用到生活中促进道德构建中。
最后,正确审视人性和道德的关系,促使人们准确地理解“中国梦我的梦”的科学内涵。一个社会成熟和富强的标志,不在于伟人和学者的比例,而在于社会普通大众的社会道德程度,其中最重要的则是青少年。对青年道德品质的提升必须做到对其道德底线的提高,鼓励青年人追求远大的理想,拥有崇高的梦想,促使“中国梦”的实现和道德追求在青年人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曾钊新.论道德的第二土壤[J].学习与探索,1981(6):43-48.
[2]肖雪慧.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N].光明日报,1986-02-03.
[3]夏伟东.略论道德的本质[J].哲学研究,1986(8):72-76.
[4]陈楚佳.论人性与德性[J].武汉大学学报,1988(3).
[5]国际儒学联合委员会学术委员汇编.儒学与道德建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999:312.
Humanity and Morality
GU Li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aw and public affairs, 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 Humanity and morality have been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the history of human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ubordination of humanity and morality, i.e., the morality belongs to the humanity, the humanity is the basis of the morality, the morality promotes the humanity to be perfect.
Key words: humanity, morality,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