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满族服饰产业化过程对传统工艺的影响分析
2015-10-21张瑶李哲
张瑶?李哲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辽宁省满族服饰产业化概况,介绍了满族传统服饰的工艺特点,分析了满族服饰传统工艺在产业化过程的变化与发展。指出,辽宁满族传统服饰工艺以独特的手工针法、手工绣法见长,但由于产量低、效率低致使部分手工艺逐渐消失,使得满族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难的问题。所以,要通过对消费市场细分,不同手工工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做出改变,不但适应机械化生产,更要突显民族地方特色手工技艺,体现满族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关键词】 满族服饰;产业化;传统工艺;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辽宁省满族服饰产业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尤其是以代表辽宁的满族服饰品如技艺精湛的满族刺绣制品、旗装等已成为辽宁省特色产业中的重要项目之一。近些年需求量不断加大,古老的满族服饰及刺绣品面向全国各族人民、全世界的人民展示出民族传统工艺魅力的同时,现代机械化生产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高效的機械化生产工艺替代手工工艺使得民族传统工艺难于传承;另一方面,低效的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既要传承满族传统服饰工艺又要实现民族服饰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辽宁省满族服饰产业化概况
满族服饰品产业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小作坊式生产方式为代表,通过特定的收购单位或中间商进行销售。如辽宁盘锦地区满族服饰与刺绣的传承人张滢,在其绣坊开发设计制作的服饰、台屏、荷包、香囊等设计的满族民间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并通过盛皇锦绣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产销一条龙;另外一种是以规模化、企业化集中生产为主要方式。如锦州地区满族工艺发展有限公司,以“满族刺绣”、“满族布艺”、“满族编织”为主,其中“满族刺绣”已被列入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满族工艺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满族服饰中的传统手工艺不但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普及、丰富和提高,而且在民族服饰企业中也被灵活运用,但是有些传统手工艺已被机械化操作工艺代替。随着满族服饰商品生产的发展,机械化生产设备虽然越来越多,但是满族服饰品生产中的众多细节,仍需要传统手工艺的襄助。
二、满族传统服饰的工艺特点
从满族传统服装形制来说,不外乎内、外衣袍服、马褂、坎肩、领衣、肚兜等[1]。均为平面结构造型,圆领、大襟、腋下至腰身处略收,多在领口、衣襟、下摆、袖口处采用不同花色的面料拼接、镶嵌。缝制工艺中多运用传统手工艺针法如:攻针、纳针、缲针、锁针、扎针、花针等。结合满族人民喜爱的图案色彩,形成满族特有的刺绣针法—扎绣、缎绣、割绣、补绣、包绣、编绣、滚绣、拉绣、烫绣等[2],技法种类丰富,表现形式鲜活、明快,在不同地区绣法的风格和种类还略有不同。以岫岩地区的满族民间刺绣为例,题材往往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刺绣手法上变化多样,针法行云流水,如套针、抢针、乱针、长针结合运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锦州地区刺绣特点则延续了传统满族文化体现的粗犷、热烈风格,形象地表达出民族迁徙、信仰崇拜等文化传承[3],同时构图及技法又蕴含着细腻和精巧,作品更加着重突出富贵平安、吉祥如意主题。
三、满族服饰传统工艺与产业化过程的碰撞与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满族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器缝制业替代,机械化生产的民族服饰缝制效果基本与手工缝制一致,从工艺上很难辨认。例如普通的手工攻针缝制与机械化生产出来的效果一样,线迹规范整齐、针脚均匀,如不仔细翻看服装的内里—查看断线接头、回针、倒针等工艺特点则无法区分机械化生产与手工生产。满族服饰工业化生产则必然带来两种结果:一方面,服饰制作速度、制作质量大幅提高,大工业文明背景更加凸显了民族服饰美感;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手工针法、绣法则逐渐被替代,一些经典手工传承技艺逐渐消失。
因此,在产业化过程中使得优秀手工工艺传承下去,是满族服饰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满族服饰品产业化具体情况,无论作坊式家庭生产,还是企业集中生产都应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制定不同种类的产品。首先要对目标市场细分,在辽宁省可细分为旅游消费人群、喜欢满族服饰消费人群、以及把服饰品用作收藏的高端消费人群、部门三类。
针对旅游消费人群,服饰品生产中机械化缝制、电脑绣花手段均可运用,这样不但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能够及时把最新的市场信息反馈给生产部门,形成良性循环;针对喜欢满族服饰品的消费人群,在服饰品结构造型的缝制部位采用机械化生产,原因是这部分工艺并不能完全代表传统满族服饰经典工艺,在其他民族服饰中也是同样的工艺生产,而且是广大消费者认同并且能够接受的。而对于突出体现民族特色部分,例如镶、滚、嵌工艺、满族各种特有的地方绣法一定要遵循原有的手工工艺;对于用于收藏的消费群体及部门,传统满族服饰品的制作无论是服装裁剪、还是面料的刺绣、以及工艺上的诸多工艺手段,无一例外都要遵循传统古制,才能使传统满族工艺得以传承,更加凸显地方民族产业特色。
四、结语
传统满族服饰手工艺在传承中必然会与现代机械化生产方式产生矛盾,针对辽宁省的具体情况,通过对目标消费市场细分,传统手工艺可选择在缝制方式、绣法上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现代机械化生产方式,同时使得优秀手工艺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 满懿.“旗”装“奕”服—满族服饰艺术[M]. 2013.2.1.1.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62-68.
[2] 王鸣.清代满族民间刺绣艺术价值刍议[J].消费导刊,2012(8)135-136.
[3] 徐万邦.研究满族服饰应关照的文化视角[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7.4(1)3-9.
【作者简介】
张 瑶(1978-)女,汉族,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民族服装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