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建设健朗的语文课程
2015-10-21陈金海
【摘 要】 从根本上来说,“李韩之争”是一场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观念论争,焦点在“新语文教育”观念体系。“新语文教育”论争应调正方式,朝合力建设健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观的目标深入。
【关 键 词】 李韩之争;语文课程与教学;观念批评
【作者简介】 陈金海,江西景德镇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真语文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31-0008-04
随着韩军老师《<背影>课七说》的发表,一场缘于李华平、刘永康、林润之、王家伦、张长霖这5位语文教育人所做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回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等3篇文章(以下简称“五人三文”)的语文教育论争,形成了2015年一个滚烫的教育学术热点。然而,当前语文教育界所谓“李韩之争”,并非李华平与韩军两位语文教育内行间或“李韩两军”之间关于初中语文课文《背影》之解读及其教学的争锋,若仅盯着韩军老师《背影》课一例来继续论争,恐有错判事实与错失良机之虞。“五人三文”揭开的是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观念的讨论大幕,这场语文教育观念论争,应调正方式,朝着合力建设健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观的目标继续深入。
一、“五人三文”批评的是韩军老师倡导并代表的“新语文教育”
“五人三文”都涉及了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但并不只用到韩老师《背影》课一例,且旨趣既非否定韩军其人,也非否定韩军之于朱自清散文《背影》解读的合理性,而是否定韩军老师解读语文课程之课文《背影》的合适性,批评韩军老师倡导并代表的“新语文教育”观念体系。这从“五人三文”的文意指向可以看出。
四川师大李华平教授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一文有副标题,明确了该文是“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并非专论韩军老师的《背影》课。文章开篇交代的写作动因是:“一部分学术视野较宽的语文名师所上语文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失却了语文教学的味道。其中以韩军《背影》教学为代表,还包括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干国祥《斑羚飞渡》教学、范美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熊芳芳《我很重要》教学和《我与地坛》教学。”“由于‘韩军们是语文教学界的名师,影响较大,故不得不予以指出,以免除更多一线教師的困惑。”文章在“结语”部分还向“语文人(包括韩军们)”发出了“廓清语文的位置,肩负独立之使命”的呼唤。认真读原文可知,《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是以韩军的《背影》课为典型例子来披露、批评语文教学的学科立场迷失现象的。语文教学中的学科立场迷失现象很常见,在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公开课、示范课中屡见不鲜,早就需要展开理性批评了。
《回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是四川师大刘永康、贺州学院林润之两位资深教授联合署名的一篇商榷韩军老师《背影》课例的文章,论及文本解读之技法与见解两方面。针对韩军老师《背影》课例的观点有两个:一是“不能颠覆《背影》‘父慈子孝的传统共识”,二是“从《背影》中抽象不出‘生命是虚幻的来”。由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拓开,与包含韩军老师在内的语文教育同行探讨的问题还有两个:一是“该怎么来看待对《背影》解读的多元性”,二是“怎样才能对《背影》作深度解读”。在拓展讨论部分,两位资深教授对诸如以文本为解读依据、透过文本的语言现象看文本的精神实质、能言之成理、不能肢解文本的整体形象搞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式的说教,以及紧扣文本的语内境和语外境去挖掘深藏在语言文字符号背后的情感意绪和传情达意的精妙技法,等等,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共识进行了必要的维护。文末还特地交代:“愿语文教育界的同行都来思考语文教学怎么走正道,这便是我写此文的初衷。”全文言辞诚恳且语重心长。
苏州大学王家伦、张长霖两位硕导的《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也用到了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还述评了韩军老师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登高》两课例,文锋所向,径指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观。全文分“当年的标新立异”“数度的返璞归真”与“如今的走火入魔”三部分,对韩老师的语文课程观与语文教学观作了解构式批评。笔者从该文读出的主要论点有:“新语文教育”根底空虚了无新意;“反对科学主义”是“与风车作战”;课例《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激情的个人表演,非严格意义的语文课;“举三反一”教学观念有现实意义但矫枉过正;“文言回归”之观念误入歧途;课例《登高》质量双高但在“举”“反”之间存有瑕疵;“《背影》新解码”颠覆了传统共识,丧失了语文教学立场,等等。
总览“五人三文”不难发现,指向韩军老师及“韩军们”的批评有4个要点,是关于课文《背影》之主旨定位、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怎样教才正当等具有相当宏观度的观念问题。概言之,是教学观念批评,非教学技艺品评。
作为旁观的同业,冷静地看“五人三文”所论,如果认为理据充分无可辩驳,则应该警醒到,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及其倡导与代表的“新语文教育”都是不该仿效、信奉的,应引以为戒。倘若认为“五人三文”(或某一文)理据偏颇或稍嫌以偏概全,则既可站在公允的立场出来为韩老师辩解辩护,也可继续置身事外冷静旁观。为难的是韩军老师本人,不管对“五人三文”是心悦诚服还是愤愤不平,都非得回应不可。
二、韩军《<背影>课七说》让“新语文教育”论争走上岔道
韩军老师被迫回应了。在相继发表“五人三文”的《语文教学通讯》上,韩军老师正式发表了《<背影>课七说》,造成了所谓的“李韩之争”,让一场以“新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为“靶标”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观的学术探讨岔上了小道。
《<背影>课七说》在传统纸媒发表之前,在网上流传着一个题为《三教授七硬伤》的版本,副标题是“说《背影》课并致请李华平、刘永康、王家伦”。如果没有浏览过《三教授七硬伤》,单单从纸媒刊出的《<背影>课七说》看,很难看出这是韩军老师对“五人三文”的回应。笔者久闻韩军老师大名,读过韩军老师的许多宏文,对“新语文教育”观也有过了解与关注,但惭愧地未明就里。因至今无缘观摩韩军老师的语文课堂,在键盘上敲定本文标题时,仔细观看了韩军老师《背影》课例视频,在钦佩他的语文教学艺高胆大之余,感觉韩军老师对“五人三文”的回应略欠妥当。
1.回应的内容焦点散乱。《<背影>课七说》说出了七大观点:“《背影》文本里,处处充溢着‘生命与死亡意识;我的《背影》课没有否定亲情,却深化了對亲情的理解;《背影》课是精到、精彩的语文训练课;儿童有强烈的生命和死亡意识;任何教育教学,都无法剔除成年人经验;‘背‘影的理解是语文字词训练,短信是文学和幽默;须高扬、鼓励深刻,警惕反深刻、反文明逆流浊浪。”笔者不忍武断“七说”本身之对错,但感觉韩军老师用这一个文本来回应“五人三文”,至少有两点失当:一则照应有失周全,二则没有正面回应批评的矛头。
韩军老师《<背影>课七说》对“五人三文”之批评的照应不周,是明摆的。设身处地想来,用一篇文章去周全地照应多人多文,恐怕也少有人能做好。
日常言语交际中,冷兵器时代的两军对垒中,学术论争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正常的策略与招式,倘若“盾不迎矛”或“矛不向敌”,则可能贻笑大方。“五人三文”指向韩军老师及“韩军们”的矛头有四:课文《背影》之主旨解读、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怎样教才理想等,一个个都是具有相当宏观度的观念问题。按常规思维,回应宏观观念性的批评,应给出相应的观念表述语并配以相应的论证来应答,可韩军老师没这样做。“五人三文”均指称韩老师解读“课文《背影》”失当,但并未指称其解读“散文《背影》”无理,因此,说“《背影》文本里,处处充溢着‘生命与死亡意识”,说“我的《背影》课没有否定亲情,却深化了对亲情的理解”,当属“盾不迎矛”。
“五人三文”均指称“韩军们”迷失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科立场,但既没阐明自持的语文课程教学观,也没否定韩军老师对语文教育的挚爱之情与超强教艺。换言之,人家“倒韩”倒的是“韩军们”的“新语文教育”观,而非特级教师韩军这个人。因此,说“《背影》课是精到、精彩的语文训练课”,说“任何教育教学,都无法剔除成年人经验”,说“‘背‘影的理解是语文字词训练,短信是文学和幽默”,说“儿童有强烈的生命和死亡意识”等,不管是另有深意还是不善论辩,反正“此盾”与“彼矛”没接触,更没发生预期的高能碰撞。至于“须高扬、鼓励深刻,警惕反深刻、反文明逆流浊浪”,则有失学术论争应冷静据守的理性了。
2.回应的方式也欠尊稳。《<背影>课七说》在纸媒面世前,没订阅有关期刊的网上同道并不了解发生了所谓“倒韩运动”,是网文《三教授七硬伤》的广泛传播,让网上语文界出现“俨然韩李两军严正对垒”的态势,并且有许多对韩军老师崇拜已久的语文网友为韩老师鸣不平,网上甚至出现什么“黑社会”“诉诸法律”的无厘头传闻。笔者当初闻说“李韩之争”的第一时间,基于此前对李教授韩老师的了解,脑海里曾闪过一独特观感——韩军老师和李华平教授两人在演双簧!后来细读“五人三文”和《三教授七硬伤》,才意识到不是一场儿戏,不是一桩无聊网事,是具有一定严肃性、一定学术品位的问题论争。尽管《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有只言片语对韩军老师疏于尊敬,如“听说如今又不……了”等,但“五人三文”都有称赞肯定韩军老师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艺的文字,都界定了“拨乱反正”的批评疆界与目的,总体是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观念的学术探讨,非人身之攻击,犯不着作硬伤、软肋之判。相比之下,韩军老师创作并“流”出《三教授七硬伤》,以及至今仍能在韩军老师个人空间查看到的一些文字与图片,给人“受到打压”“乱了方寸”的感觉。笔者以为,韩军老师之于“五人三文”的回应最不合适的恰恰是:网文《三教授七硬伤》“遗漏了两个作者”,纸媒文《<背影>课七说》“遗忘了对手姓名”。学术论争的对手太值得尊重了!没有惠施,何来庄周千古高?若无语文教育工具派,高张人文精神大旗的“新语文教育”观价值几何?
3.回应之效果影响也不佳。《<背影>课七说》及其“前版本”公开后,并无明确标准来衡量判定归属的“韩粉李军们”也乱了阵脚。有人盯着韩军《背影》课例本身来精掰细说,错把一个课例当作论争的焦点;有人假“李韩之争”之名作游离于语文教育观这一论争焦点的宏大别论;还有愤愤不平意气用事的文字见诸刊物。有些标题或副标题攀附上“李韩之争”的文章,其观点与“五人三文”及《<背影>课七说》关系疏远也就罢了,有些文章观点偏颇到不分是非、不辨黑白甚至蛮不讲理的境地,则让人如鲠在喉了。如有人说“好课从来没有定论”,甚至说“韩军的《背影》课例是可以不受课程标准约束的探究课……”。若照这样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还用研究吗?这是一种取消语文教学专业性的十分错误的论调,必须坚决反对。
“五人三文”批评的是韩军老师代表或被代表着的“新语文教育”观。课程观探讨与课堂教学技艺交流不一样,课程观探讨与观课评课不一样,课程观探讨与所谓教学实录的分析评价不一样。课程观的本质是理性观念,是支撑教师课前课内课后诸多教学行为的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一旦出了偏差,实践则多半不会有公认的好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本当有心栽花,却免不了无心插柳,有心栽花花不发不是普遍现象,无心插柳柳成荫也非科学规律。如果韩军老师不在公开发表的文章里,并在多地多次演示的有广泛影响面的公开课上说朱自清的《背影》被他以外的社会误读了八十几年,恐怕不至于为“五人三文”所瞩目。由“五人三文”发起的批评,不宜称作“李韩之争”,这样称谓不利于展开与深入。由于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观已经被选为靶标,这场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观的论争可以叫作“新语文教育论争”。但愿后续参与论争的文章不再有不合学术风俗的言语,不再囿于韩军老师《背影》课一例,不再局限于韩军老师一个人的课例,不再有游离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观这个论争焦点的泛化之文。
三、语文教学需要守正创新,课程教学观念需要碰撞更新
读“五人三文”,笔者不禁想起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题赠的墨宝《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之训,能让人保持清醒头脑。守正,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严守语文课程培养、训练、发展学生之言语智能的教育立场;创新,并非“晒梦想”,语文教育人的创新,恐怕永远只能根据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自己和学生等教学基础条件,结合师生所处的永不重复的时空,来拿捏恰当的方式,教学恰当的语言文字知识、言语技艺方式、言语策略与智慧等语文课程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一些千古不易的为人处世之道。专业修养合格的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教学的落点有很多,且有层级之分,其中居于主脑地位的落点,不是课文“写了什么”,而是“怎样写的”。课文的观念主旨仅仅是阅读教学中必须面向、经停并穿越的“驿站”。语文教师解读课文之观念主旨要务本,既不简单“创造”“转手”经不起时空检验的偏颇认知,也不率性自由地遨游于文学、史学乃至生命科学等高空去弄玄炫巧,要站稳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教学本位,去教认、助解并藉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对课文之“写了什么”如果把握不当,则课文之“怎样写的”要么解析呈现不出,要么勉强而生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将使学生无从理解更无兴趣去仿效、习练。
语文教学需要持续开展观念碰撞。语文教学是基于汉字的言语文化教学。人类社会工业化之前,中华民族似乎没感觉到汉字还有弱点。可整整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社会许多文化精英正热议着废除汉字!汉字的计算机人机对话技术取得突破前,汉字消亡论曾乌云蔽日,可当汉字用于计算机编程的大门洞开后,汉字、汉语之精妙之先进得到了全球语言学界的一致推崇,“汉语热”“汉学热”因而热浪滚滚了。时也势也!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已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当下,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大量的研究要做——“语言文字运用”是什么?值得展开进一步的思辨;语文课程教什么?需要展开系统科研;语文素养怎样测评?要建模更要实验。教学的科学活动属性,不应被怀疑,也不随个人意志消减,韩军老师为了张扬“人文精神”,也只提出过“限制”科学主义,没提“反对科学主义”。韩军老师倡导并代表的“新语文教育”到底是怎样的?韩老师有义务解说宣扬,我们语文教育同行有学习、参考、借鉴的需要,更有批评的权利,至于批评之后是推而倒之还是完而善之,那得取决于“新语文教育”观念本身的质量品位。无视观念碰撞,规避观念交锋,刻意偏矛移盾,皆非合宜的姿态。
语文课程的“语文”名号,与我们每个人的姓名字号一样具有内涵,她自然地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寄寓,必然地潜藏着深邃的教育哲理。我们要综观中华文化教育的漫长历史,借鉴世界上那些仍然保有自己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家的母语文化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合力建设健朗的中国特有的语文课程。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人类的智能行为。言语智能的激活,是人父人母启动的自然化的教育活动。言语智能的发展,是语文教师秉持国家与民族意志展开的科学化教育活动。运用语言文字,是人的一种智能行为,导控操持言语行为的能量,本質上属于文化,即言语文化。言语文化,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观念本体。语文课程从1950年8月正式设立以来,真真切切是一门不断地建设与发展着的课程。时序进到2015年,由“五人三文”和《<背影>课七说》形成的语文课程教学文化论争,应当朝合力建设民族言语文化课程的方向坚实地迈进。
参考文献:
[1] 韩军.《背影》课七说[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4).
[2] 李华平.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4(10).
[3] 刘永康,林润之.回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4(11).
[4] 王家伦,张长霖.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2).
(编辑:杨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