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大学教育创新的关键
2015-10-21刘祖爱肖学祥
刘祖爱 肖学祥
摘 要:军事理论课程是军队院校的必修课程,也是高校国防生在校期间的必修内容,直接影响人才军事素质,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体系的构建与内容的创新,要遵循重点性与多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独立性与开放性、适用性与超前性相统一的原则,形成布局模块化、课程专题化和内容综合化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5-0125-04
2013年11月5日,习近平同志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强调:“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固然有经费和装备上的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鲜活实践,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 [1 ]军事理论是国防生院校、军队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创新思维和理论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旨在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综合大学针对自身特点,如何构建与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相适应的军事理论课程体系这一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创新的基本原则
综合大学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创新应遵循重点性与多元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独立性与开放性交融和适用性与超前性结合的基本原则。
1. 重点性与多元性统一
军事理论课程属于军事教育的范畴,目的是培养人才的军事理论素养,提高军事理论思维能力。而综合大学培养对象层次多、专业类型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对军事理论的需求不同,其军事理论素养和水平也存有差异。基于这一分析,军事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既需强制性地体现军事教育的需求,又要兼顾不同类型的培养对象需求,实现目的重点性与多元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从军事教育的角度来看,军事理论分为军事基础理论和军事应用理论,课程设置要体现强烈的为军服务的特色。“中国军事科学体系包括军事思想、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领导学、国防建设学、军队建设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军事法学、军事技术学、国际军事学等学科。” [2 ]显然,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决定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开设全部课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确定军事理论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选择并开设必要的、合理的系列军事理论课程,使学员具备基本的军事理论素养,达到姓“军”为“军”的军事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从培养对象上来看,综合大学军事理论课程设置在考虑满足普遍性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适应多层次、多专业培养对象的需要,开设并形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注重本科、硕士、博士的层层递进,注重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统筹兼顾,注重培养对象的专业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
2. 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军事理论是军事实践的产物,受军事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军事理论的基本特性,也是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事理论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众所周知,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或者在运用过程中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军事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着眼于实际军事问题的解决,让学员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逐步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作为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贯彻重实践教育的理念。随着军事科技、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国民教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发展,基于严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设置课程的“学科中心式”理念,使课程内容与现实问题脱节,导致学员探究兴趣和实践能力弱化,进而导致院校教育与部队实践渐行渐远。这就要求,军事课程的设置要贯彻重实践教育的理念,重点依据部队现实问题而非严密的学科知识系统,科学确定知识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注重实现理论的学与用、学员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达到院校教学“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用于部队”的实践要求。
3. 独立性与开放性交融
从内部结构来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 ]。军事理论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组成要素是课程。要增强军事理论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就要使各课程组合保持合理,产生互补效应。具体来说,在设置课程时,必须搞好纵向层级课程和横向系列课程的衔接和分工。首先,在纵向上各个层次的军事理论课程要形成体系,即课程设置与各培养层次相适应,各层次间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在横向上每个层次的课程相对形成系列。每一层次由多门军事课程组成,这些课程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再次,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按照学科及专业方向进行设置。如果将两门甚至多门隶属不同军事学科的课程生硬地合为一门课程,必然导致内容混乱庞杂,逻辑体系不严谨,不利于学员系统掌握,带来浅尝辄止的问题。因此,应注意保持各课程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环境制约系统,系统要适应环境。一个系统同其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唯有如此,才能维持该系统的存在和发展。由不同军事理论课程构成的军事理论课程体系,不仅要正确反映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还必须适应战争发展和军队建设需要的时代要求,反映军事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符合学年及学时限制,符合学校军事教育训练的实际情况等。这就要求,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具有包容性和拓展性。通过与专业课程、技能课程等相结合,使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延伸到部队和社會,使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建立一个开放的理论教学体系,为学员形成理论素养提供必备的环境条件。
4. 适用性与超前性结合
军队综合大学的性质决定了课程教学中以科技为主、军事为辅的格局,直接导致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在全校课程教学中的课时总量较少的现实。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员的军事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军事理论素养,要求在设置军事理论课程时,必须充分考虑适用性的原则,将对军事理论素养培养有用、有效的课程和内容作为重点突出出来。同时,也要看到,大量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不断应用于部队,推动战争形态、战争样式、战争理论、战争方法和战争艺术等向更高、更新层次发展。因此,军事理论课程必须在充分调查内容对学员现实和未来作用关联大小的基础上,淘汰过时落后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入新内容 [4 ],保持一定的超前性,培养学员的前瞻素质。也就是说,在构建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时,既要立足于成熟理论,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用、精练、专长”,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扎实学到更多实用知识,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岗位任职适用,又要充分考虑新军事革命对军事科学、作战理论带来的深刻影响,吐故纳新,包容新知识、新理论,瞄准科学技术、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前沿设置课程,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培养学员的新思维、新观念。
二、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创新的模式
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创新的模式可以分为总体布局模块化、课程构建专题化和内容设计综合化。
1. 总体布局模块化
按照“分层次规划、按类型管理”的基本思路,打破传统的按学科和专业设置理论课程的模式,本着“人才培养需要什么能力,我们就相应设置什么课程”的原则,探索和实施“模块式组课、菜单式选课”的课程组织方式。首先依据教学目的或按内在规律将各门课程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这些模块包括学科课程、课题、专题、讲座、实践等,注意同类课程模块之间的横向贯通与层次区分,防止交叉、重叠。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类型需求和不同的教学时间,通过模块重组,灵活地构建适应不同培养对象需要的理论课程体系。
在本科阶段,着眼于打牢学员的军事理论基础,突出理论的“通用性”、“共性”培养,可构建以“军事理论导论”课程为核心,以“信息化战争概论”“孙子兵法研究”“军事谋略概论”“现代局部战争简介”等为支撑的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构建以“作战基础知识”和“训练基础理论”课程为核心,以“军兵种知识”“外军知识”“非战争行动”“军事地形学”等为支撑的军事应用理论课程模块。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着眼于培养学员的军事理论应用能力,突出理论的“专业性”和“个性”培养,可构建以“联合作战”课程为核心,以“空间作战”“网络作战”“无人作战”“电子对抗”等为支撑的军事理论课程模块。
在博士研究生阶段,着眼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和谋划能力,突出理论的“宏观性”、“创新性”培养,可设置以“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为主的军事理论必选课程。
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了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每个层次形成系列,且纵向上步步升级、横向上相互关联,达到“因类设课、因班设课、因需设课”的教学目的,使教学监控更加精确,教学运行更加高效,且能够有效发挥课程内容选择性、灵活性的优势,有效地保证学员军事素质的系统生成和提高。
2. 课程构建专题化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军事素质生成规律,着眼人才军事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分解、细化军事理论素质,形成若干支撑军事理论素质的具体能力,然后围绕这些具体能力的形成以及支撑能力必备的知识与技能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军事理论主干课程的构建,合理分划,整合知识点,形成与具体能力相对应的军事理论专题教学内容,构建各军事理论课程的具体模块结构。比如,学员的军事理论素质主要是思维谋略素质,其以广阔性、简明性、适应性、创造性、灵敏性、坚韧性的思维谋略能力为支撑 [5 ]。作为本科学员军事理论主干课程的“军事理论导论”的教学内容就要针对这些能力的生成设置相应的专题教学内容:设置中国古近代军事理论、西方近现代军事理论、马恩列斯和我党的军事理论等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达到广阔性要求;史论结合,有效处理好军事理论与战争史的关系,达到简明性要求;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知识的教学,满足适用对象军事理论学习的需求,达到适应性的要求;着眼初级军官军事理论素质的长远发展,紧贴军事领域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前沿问题,突出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内容设置,达到创造性的要求;等等。通过这些专题的设置,使课程呈现出一种“课程相对稳定、专题灵活组合、课题不断创新”的滚动发展状态。当然,设置的这些专题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支撑学员思维谋略能力的生成,进而促进学员军事理论素质的提高。
3. 内容设计综合化
针对综合大学培养对象多样化的特点,设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改变按学科划分和按知识自身逻辑体系系统编排教学内容的固有思路,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以具体能力为核心,围绕专题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设计、整合和编写理论教学内容,同时要按照部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爭准备的特殊性要求,充实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形成时序纵向延伸长、横向融合宽、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关键能力形成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内容。以硕士研究生“联合作战”为例,众所周知,综合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多为工程技术专业人员,主要从事技术研制开发和维护保障工作。针对教学对象的这一特点,“联合作战”课程就要改变固有的教学内容,主动与军事技术相融合,要求学员在掌握基本的联合作战理论基础上,能将联合作战理论转化或物化到指导技术开发和研制中去,重点体现在对军事需求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上,知道未来作战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技术怎样促进军事理论创新和发展,使学员将来无论是分配到作战部队还是科研单位,无论是科研项目攻关还是在野战部队(机关)工作,其部队工作能力、科研攻关能力和解决军事重大科研项目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质的提升。依此要求,“联合作战”课程的内容设计应立足于“课题式”教学,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理论相结合,突出前沿理论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内容教学;注重作战与技术相结合,突出技术的军事需求分析。通过这样的设计,形成集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达到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与专题设置的重点性相统一,理论传授的及时性与研究的深入性相统一的目的。
三、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创新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机制、教学环境等问题,是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创新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
当前,综合大学本科学员军事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以总部《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基本依据的。研究生的培养亦根据各学校自身的实际,确定军事理论素养的培养原则和标准要求。在大框架已定的情况下,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就要在走内涵式发展的课程建设路子上下功夫。因此,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养学员军事理论思维能力的核心课程体系,军事理论课程的内涵建设强调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知识的“五基”教学;紧贴军事领域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前沿问题,及时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入”;注重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学,提高学员分析、解决现实军事问题的能力。这就形成了军事理论的教学理念:“打牢基础、紧贴前沿、注重能力。”以此理念为引领,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而形成军事理论课程体系。
2. 建立与课程设置相一致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对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就目前的综合大学来讲,其传统优势为工程技术学科或专业。因此,综合大学在工程技术类课程体系的评价方面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机制。对于军事课程,尤其是军事理论课程来讲,运用此评价标准来衡量建设成效显然不合理,也不科学。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并完善与军事理论课程相适应的各类评价机制。需要指出的是,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授课教员的能力、素质和授课成效,更要考察学员主动参与的热情、参与的程度,特别是教员与学员、学員与学员的互动情况,要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从依据固定标准和追求唯一答案转向重视个体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从一元化评价转向多样化评价,突出学员对自身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性评价。
3. 建设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军事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给学员认识、思考、探索和操作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教学环境。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学员必须借助一切手段去查找、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掌握、理解相关理论,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军事理论课程学习的环境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还应包括图书馆、网络教室、研修室等;学习的时间也不能仅限于传统的课堂,学员必须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熟悉、研究、讨论问题。因此,从物质环境上讲,要实现学员自学与课堂教学、网络模拟与现实教学、院校学习与部队实践、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统一,需要构建集网络平台、实践基地、专业研修室等教学条件的综合化学习环境做支撑。从人文环境上讲,要实现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理论熏陶,提升理论素养,必须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营造开放的军事文化氛围,使学员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2]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3]谭跃进,陈英武.系统工程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叶 欣.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新构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15-117.
[5]邵中印.军校综合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