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雕塑作品杂谈木刻继承与创新

2015-10-21汪妍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作品风格雕塑

【摘要】从雕塑三个时期,用代表人物作品来分析其艺术风格。阐述艺术与生命同在,艺术是人的存在的认知的一种方式。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概括为,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风格,文艺复兴特征性的艺术风格,现代的抽象概括风格。发展变化地继承前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和看法。

基于创新,要谈到继承,对于木刻版画而言要基于原有的版种艺术语言上学习继承后再发展、创新。要考虑怎样发挥版画语言的叙述性,发掘更深意义上的表现。

【关键词】艺术;作品;雕塑;风格;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30-0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艺术是艺术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需要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

雕塑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古希腊时期,形式有浮雕、圆雕等,一为神塑像,再为运动竞技者,胜利女神,萨莫雷斯,刚柔用大理石塑身体,服饰的柔美,“v”字各个方位造型突出了力量。断臂维纳斯三个段式,体态S形,黄金比例的运用,面部表情等几个方面刻画。

第二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内容为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木石雕刻、圣母、美第奇是他的创作素材。

第三时期以19世纪时期现实古典主义的罗丹为代表,他的叙事性由一个动态的内容瞬间凝固的表现力,具有古希腊,文艺复兴及19世纪现实的描述,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作品都富有感染力。《加尔市民》6人群雕,具有生命本质的阐述,作品突出人性,少了前两时期的神性。雕塑作品《吻》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更加突出了作者对人性思考的理解。20世纪亨利摩尔,贾科梅蒂等代表那个时期的一个创作潮。贾科梅蒂借助抽象的人物表现形式,符号化的语言,再现了艺术的崇高感。他用拉伸拉长的人物符号化语言,是“写实性”的,是生命和生活的记录。这是前后必然的连续。这是人性的思考。解放人的思想束缚,多语言的艺术展现。

雕塑是静态的艺术作品,但它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动态性为一身,是瞬间的凝聚。以上三个不同时期,雕塑在其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语言,故而再现出不同的作品状态。

19世纪到20世纪罗丹、贾科梅蒂、亨利摩尔用各自独特独创性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上的创新,表现人的生存状态,体现人性,解放神性。古罗马古希腊是写实性强,平和地以神、人合一为初衷。运动劳作的神,更具人性化,神人合一源于对神的崇拜和对运动员运动竞技者的赞扬。而恰恰文艺复兴是宗教盛行,用基督圣母子等形象,强化西方君主统治。可以见得,神性、神人合一、人性不断变革是各个时期社会变革所形成的。艺术作品也是通过艺术家就与当时历史社会现状而创新变化的。

这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风格,文艺复兴的特征性艺术风格,到现代的抽象概括风格。这是发展变化的,下个时期继承了上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了、发展了,经过时间的积累,作品的成熟,慢慢形成了艺术流派。

我分析一下罗丹和贾科梅蒂。罗丹大体以内容语言为主,具象多一些,以具象的人物进行简洁夸张,夸大的不是很多,多为概括,也是主体形象和动势变化小,多以人物凝重的神态、面部表情叙事。这是他的艺术表现,是他的风格。贾科梅蒂抽象线条概括人物大多是看不出他们的表情。而是夸张极简地把人物拉伸拉长再拉长再拉伸。是以抽象符号形式语言为主,但同时也表现艺术家强烈的情感,对于我们诉说他对艺术创作追求的风格。

艺术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艺术家通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不是一朝一夕。经过大量作品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就我以后的创作而谈,首先要多了解当今的社会,多体验,到乡村、工厂、生活中采风,通过思考,画小稿、小草图,积累丰富多量的生活素材。多看艺术名人传记,通过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多了解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了解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了解他的思考轨迹。从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方面,多看艺术理论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然后用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指导作品的创作。多参观展览,各大书画展、绘画展,在看别人的创作作品的同时,观摩,比较,分析后学习适合自己的作品创作方式来提高。学技法,看构图,主要看作品上的思想的表现与再现,与艺术作者保持同一思考高度。在参观展览作品的同时,汲取精华,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题材和自己的思路结合,提高艺术的品味,沉淀素养。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是最重要的,设计构思实施是最终目标,达到一张更比一张进步的效果。

每种创作方式都依据于它本来固有的艺术界定,版画就是这样。

我现在研究的是版画方向,首先了解木板、铜板、丝网版等个个板种的表达语言,在专业性的表现技法,绘画语言上的继承,不能在专业的固有延续存在的手艺上创造、篡改,要在原有的版种艺术语言上学习继承后再发展、创新,要多在取材、构图、角度等方面考虑。要考虑怎样发挥版画语言上继承后发展。创新多在取材构图角度等。要考虑怎样发挥版画语言的叙述性,发掘更深意义上的表现。

就如珂勒惠支的大多数木刻作品,刀法苍劲有力,并没有太多的刀法与花哨的技巧。但在当时基于当时社会现状,艺术家对人物的情感情绪以及动作进行深入的剖析,故而木板作品才更加有感染力。形成她的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的创新在于她对人物表现的思考,对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基于创新,要谈到继承,对于木刻版画,木刻在中国古代有长期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上。最重要的发源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现在这些地方的木刻年画都是物质文化遗产。木刻板画并不等同于木板年画,但他们是同宗同源,发展的历程也相似。就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吸收年画的造型、语言,用这样的元素符号,来丰富木刻版画中的艺术语言。这就属于也算是在学习后,继承的基础上的创作,在积累了丰富的创作作品基础上,就可以称之为有了自己的语言。对于这种带有创造的具有艺术语言的作品,暂且算是创新了吧。

但是这种创新也不都是一定正确可取的。 所以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艰苦的思考过程,需要我们长期的总结和思考,在否定,在批判,改正,再积累,再总结,来回反复,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系列,绘出自己的风格,确定自己的艺术语言。

艺术是条漫长而艰辛的路,只有大量积累作品才会继承传统,总结创新,用实践和作品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参考文献:

[1]崔开宏.雕塑的魅力[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王宁宇.雕塑艺术欣赏:人与雕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4]董书兵.凝住的时空:雕塑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39.

[5]王红媛.著.世界艺术史.雕塑卷[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6]黑崎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欧阳英.西方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8]李仲著.木版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汪妍(1981-),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艺术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美术版画。

猜你喜欢

作品风格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