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2015-10-21陈亚淑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民族

陈亚淑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血脉与灵魂根基。虽然现在面临种种困境,但在政府的倡导与民间的参与下,仍可取其精华,批判继承,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微,各地“国学热”纷纷兴起,回归传统的呼声日渐强烈,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教育部也在近期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这些恰恰从反面说明了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没落。但是,这并不表示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起作用了,只是说明人们不再对传统文化怀有一种虔诚信奉的态度,像以前一样对它奉若神明。年轻学子因对竖排繁体的传统文化典籍看不懂而不屑一顾,恨不得避而远之;西方节日在中国大有市场,更像是某种新潮聚会,充斥着狂欢与发泄;素面朝天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浓墨重彩的夸张符号所取代。尽管如此,传统文化虽然缥缈但并不虚无。缥缈是指不那么实在,却并非不存在。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它早已渗透在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的血脉中、生命中,通过我们平时的举手投足表现出来,一代代传承下去。正如溶于水的盐,没有形,不可见,却始终存在,且无所不在。全球化进程如浪潮般汹涌澎湃席卷而来,不可逆转,文化全球化更是大势所趋,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言:全球化这个风靡一时的字眼如今已迅速成为一个陈词滥调,一句神奇的口头禅,一把意在打开通向现在与未来一切奥秘的钥匙。对某些人而言,全球化是幸福的源泉;对另一些人来说,全球化是悲惨的祸根。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备受西方文明冲击的同时,应该如何获得新生并延续活力?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是一个重要但仍未理清的概念。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应是“文化”一次在中国古籍中第一次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观念、价值和知识的体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民族就像无根流浪者。真正把民族凝聚在一起,使之绵延千年的正是这个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最终意义不是地域的、政治的、军事的,而是文化的。事情到了要撼动某种传统文化的时候才会真正严重起来。西班牙思想家加赛德(Gasset)所说,真正影响人的传统,不是那种可以省视的晚近之往昔,而是那种远古的、处于遥远的地平线、无人曾见也无人记得其发端的往昔。简言之,即难以追忆的往昔。往昔到了难以追忆的程度,却又在影响我们。这个往昔,对我们而言就是已历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魅力,正蕴含在朦胧中。包含四书五经的浩繁的典籍,体现在饮食、服饰、丧葬、称谓、礼仪上的多样民俗生活,散布于广袤领土上的各类历史遗迹与文物,以及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等深厚的思想积淀,都是传统文化的种种体现。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比发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挥还要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将其根本的文化忘掉了,這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流传历经艰辛,那么应该传承什么呢?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五色杂陈,头绪万端。要像韩愈说的那样“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经过细细品味、认真分析的工作,把其中的精华寻找出来,然后结合具体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从而发扬光大之,以期有利于国家的前进与发展。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过:“我觉得,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多年极‘左的政治运动导致传统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惨痛教训。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我认为单是业余诵读还不够,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希望教育部门考虑。”季羡林先生也曾说过:“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无愧于这样的光荣使命,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让孩子从小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正如这二位学者所说,文化传承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应当让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在他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在他们对高深的文化还懵懵懂懂的时候,把经典交给他们,虽然看起来有些莽撞,但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绝佳措施。现在对小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典籍有有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难教难学。尽管如此,年幼的孩子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一知半解,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一旦熟读成诵,感受其中的美,受到熏陶渐染,即便当时不懂得,也会在心里埋下种子扎下根,以后加深理解,对人格的发展、性情的修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激发起他们一生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向往。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中华民族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