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村官行政心理探究

2015-10-21孙斌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激励

【摘要】 中國自从实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为农村输送了大量的大学生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当前农村基层培养了大批年轻干部。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的模糊、当前政策的不明朗、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水土不服”,并且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使得大学生村官遭遇成长困惑,其行政心理发生偏差。要通过完善大学生行政心理建设、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外部环境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行政心理;大学生村官;激励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到2012年9月为止,我国已经选聘了3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到全国各地农村任职,其中在岗21万多名,8.2万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两委”干部,5000多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并且有4位杰出的大学生干部出任了十八大代表。现今,大学生村官计划已基本普及到全国的各个省市,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是从行政心理方向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机制进行探索。

一、大学生村官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在法律上模糊不清

大学生村官一般都会被看成是从上级“空降”而来的村干部。张家智(2007)指出,在大学生村官政策与《村委会组织法》的关系问题上,“空降村官”的政策似乎一直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有打擦边球的嫌疑。由于大学生村官在编织上既不属于公务员的队伍也不属于事业编的队伍,在法律中也没有对其身份进行严格的限定,大学生村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村基层官员,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一直都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

大学生村官权威合法性的基础来源于村民认同、自我认同和法律认同三个方面。但是,在当前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的义务和权利,其在做事情、处理村里的事物时都没有明确的法律给予其支持,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缺乏必要的法律认同。长此以往,会造成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不清、身份处境尴尬,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工作开展,很可能造成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能力的错误估计,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政策的不稳定性压制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只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才能在其工作岗位上能够不断地发挥,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工作任务,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制度保障才可以做到。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政治只是一个权益性的安排,没有长期规划,缺乏稳定性。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预期。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其具体的实践当中,往往存在着政策落实、执行不到位,前后矛盾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使得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是否报考村官时由于缺乏村官的职业规划而踌躇不前。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问题,例如一部分大学生始终抱着“镀金”和“跳板”的心理来从事村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工作责任观,其行政心理发展错位。

(三)“水土不服”抑制着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从刚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到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使得很多大学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水土不服”的问题。主要是受两方面原因影响,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其次是与农村基层的乡村文化和特殊的工作运作方式有关。

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曾经以情感和信任为基础的乡亲和邻里关系日渐疏远,农村居民间的交往日渐功利化,传统淳朴的乡村文化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缺失,先进的精神文化无法在农村土壤中生根发芽。因此,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往往相对比较困乏,缺乏正确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引导,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的精神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这也会影响大学生村官的行政心理,对其造成负面影响。拥有良好的行政心理可以使大学生村官身心愉悦、心情顺畅,相反,也可使人的心情低落、工作倦怠,工作积极性低;再者,乡村文化的失根往往造成农村缺乏人本的思想基础,客观上也会影响到大学生村官的行政心理,使其产生行政心理的偏差。

(四)一些大学生村官存在着机关病

机关病是指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方法、精神状况、群体心理、行政心理、组织心理等。主要的表现是在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拖拉、不具有工作效率等。这种机关病已经开始蔓延到大学生村官身上,主要表现就是责任意识低下、服务和效率意识不强,不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现代的村干部应该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村干部,而机关病往往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村干部的责任意识的落实和村委会效率的提高。这种错误的行政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行政心理上的问题

在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中具有效益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完成任务,努力发挥其创造性,是发挥大学生村官优势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对其自身工作的认知程度,还是对自身角色定位都存在着行政心理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效用的发挥。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满足感

由于当前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对于众多大学生而言只是一份职业,这就造成了其身份定位的不清,使得大学生村官处于尴尬地位,既不能得到村民的信任与支持,也得不到村干部的支持与认同。被边缘化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缺乏行政心理上的工作满足感,从而挫伤了其农村工作的积极性。

(二)生活环境的落差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

从大城市的高等院校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从优良的生活环境到农村的艰难环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环境落差较大。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往往比城市差,连最基本的办公用具都会缺乏,阻碍大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没有相应的娱乐设施和必要的交通工具,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三)缺乏合理的績效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资要与其工作绩效相挂钩才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而绩效的评估要靠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来衡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地区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评估产生重视,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即使有绩效评估也只是人为的填写表格、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量化,其中的人为主观性因素强,各种指标模糊不清,不够具体细化,不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在考核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考核结果不够公开透明,严重影响了绩效考核的严肃性和公平性,不能够充分发挥绩效评估体系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作用,造成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性不强,影响其发展健康的行政心理,导致其缺乏责任感、使命感。

(四)薪酬制度不合理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在薪资待遇上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各地的地方财政能力不同,在财政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地方,薪资的优惠政策往往很难得到落实,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资收入水平较低,使其在固定岗位上的贡献与收入不匹配,与之前的期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流失,大学生村官队伍缺乏稳定性。较低的薪资水平导致大学生村官岗位缺乏与外部其他岗位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收入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缺乏与其他村官岗位的内部竞争性,这两方面竞争性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村官的攀比心理,不利于他们形成稳定的行政心理。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形成健康的行政心理

(一)加强行政道德建设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行政道德建设,提高其行政能力水平,完善其行政心理素质,对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行政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在农村工作中营造人人维护的行政道德氛围,净化大学生村官的心理,不断强化其积极努力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责任和意识。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提高行政心理境界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善恶意识,使其迅速的从一名稚嫩的大学生转变成一名成熟的农村干部,明确自己的善恶标准,标注自己正确的行为标准;加强行政心理情感建设,明确自己工作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强化自己作为一名干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磨炼行政心理意志,提高自身抵御外部诱惑的能力,要一心只想着为农民服务,不被不良诱惑所吸引,不被不良氛围所污染;强化自己的行政心理信念,在自身工作不断追求的是对党和政府的真诚信仰、对道德原则的崇拜;建立良好的行政心理习惯,工作积极努力,对待人民群众热心服务,积极配合同事工作,团结合作等。

(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依法行政

要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行政心理纯洁,就必须要相关的法律制度保证,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大学生村官依法行政。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具体的法律条文并促使大学生村官严格执行,从大学生村官就任开始到其农村工作的开展都要按照法律的硬性规定。虽然行政心理的净化要靠道德力量的约束和规范,但是道德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大学生村官不能依靠自己的意志自制和自控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对大学生村官的行政心理进行规范。例如,要使大学生村官明白自己在工作哪些是合法行为、哪些是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支持和认可的,哪些行为是法律反对和否定的。那么大学生村官的行为也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从而有助于其建立健康的行政心理。

(三)建立相互监督机制

大学生村官之间也应该进行相互监督,从而创造良好的行政心理环境。对大生村官进行互相监督,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政习惯,并能够使这种良好的行政心理稳固下来。要求大学生村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就是要求他们能够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开诚布公、正直阳光地指出同事的不良行为和错误做法,并积极对其进行批评和指正。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监督心理,监督大学生村官的每一件小事,大的错误的都是从小的错误开始的,因此要杜绝每一个小的错误。建立良好的互相监督机制,是形成良好行政心理的保障。

(四)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制度

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制度建设,虽然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要靠思想道德的建设,但是大学生村官也有其自身的物质需求,这就需要解决其工资偏低的问题,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薪酬保障制度。建立由基本工资、补贴工资、考核奖励五险一金等组成的大学生村官薪酬保障制度。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日常考核机制,将工作考核结果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挂钩,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薪酬与物价、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联动浮动的机制,形成大学生村官工资薪酬的动态增长。同时要对大学生村官薪酬增长机制进行精简化和常态化,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形成稳定的预期,建立稳定的行政心理。

参考文献:

[1] 黄建钢.公共行政心理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2] 潘婧.探析行政管理中行政心理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1(03).

[3] 高云.传统行政心理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障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4).

[4] 攸笛,郑吉萍.探索行政人的心理世界[J].公共行政,2003(08).

作者简介:孙斌(1990-),男,汉族,山东济宁市人,管理学硕士,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方向。

猜你喜欢

大学生村官激励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大学生村官在江苏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管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探究
关于加强基层老员工管理的几点思考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大学生村官发展农村经济的创新举措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