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内蒙古民族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2015-10-21李娟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内蒙古高等教育民族

【摘要】高等教育属文化的范畴,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一个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都与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以游牧文化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蒙古民族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变迁性。在民族教育中内蒙古民族普通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内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成人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普遍的概念,而相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概念。一个民族的高等教育演变与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变迁紧密相联。考察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不外乎两种,即高深学问的探讨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伯顿·R·克拉克认为,知识尽管是广义的,“但知识材料,尤其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不仅历史上如此,不同的社会也同样如此,“高深知识”,它的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各民族中比较深奥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关技能。[1]蒙古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其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积累了不同的高深知识,这些高深知识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围绕着这些高深知识展开了独具自己文化个性的高等教育活动。蒙古民族高等教育,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在结构和功能上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二、民族普通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47年自治区成立之时,民族高等教育尚属空白。相关数据显示,到1990年,全区12所普通高等院校30多个专业招收蒙语授课学生,在校少数民族本专科学生895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6.82%。1996年内蒙古全区拥有研究生682人,其中少数民族研究生232人,占研究生总数的34.02%。蒙语授课生37人,占蒙古族研究生的17.13%。2006年少数民族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共69391人,另有303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每万名蒙古族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134人,高于内蒙古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06人的平均水平,比2000年提高近3倍。[2]内蒙古全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6683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19.61%人,占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9.34%。其中少数民族教授99人,占教授总数的25.13%;少数民族副教授522人,占副教授总数的29.43%。[3]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民族教育的尽快恢复和发展,国家在这方面施行了许多特殊政策和措施,中央及地方陆续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对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采访了出生于四十年代的唐吉思教授,男,蒙古族,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现任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主讲和研究蒙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蒙古文学、蒙藏文化关系等。他回忆到,他考大学是1962年,当时考的文科,考试语言主要是蒙语,另加一门汉语,文科不考数理化。后来被内蒙古师范大学录取,为四年制本科,共招了33个学生,但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五年制。所学专业是蒙语专业,授课语言以蒙语为主,公共课用汉语教学,比如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学,那时汉语可以听懂,也可以做记录。在那个时候已经有预科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预科班,初中毕业就可以考,上两年预科,再学本科。他的初中同学有直接上预科的,要早毕业一年,同一届本科班也有从预科上来的同学。

三、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内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地区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应用型人才,为解决我国民族地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作用,才能为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保持平衡、协调发展。发展民族职业教育要加强民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以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民族地区实际发展的需求。

1979年,在内蒙古全区34所成人高等学校中,有2916名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8%。[4]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内蒙古全区目前只有3所成人高等学校,主要以成人脱产生和附设在普通高校的函授生的形式为主。成人学校数量虽减,但质量却不断提升。因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起步较晚,所以和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02年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内蒙古民族高等职业教育不失时机地逐渐发展起来,通过转型、合并重组、升格等措施,在区内建设了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到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的24所高等职业学校拥有12936名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8.6%,许多民族院校也在纷纷开设职业教育专业。例如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地处草原深处,其多数专业用蒙汉双语授课,特别是医学专业的全科蒙语授课,这在内蒙古地区尚属首家,所以该校已成为八省区蒙语培训测试基地。至2006年底,内蒙古自治区有24所高等职业学校、3所成人高等学校、13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23所院校开设了蒙语授课专业,在校学生达到2万多人。目前,教育部确定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名单中,内蒙古有两所学校。百所高职骨干校中,内蒙古有两所学校。全国989所中职示范校,内蒙古占20所。[5]

四、民族成人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成人高等教育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中, 形成了与普通高等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具有相当规模, 建立了一套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的招生考试制度, 并培养了一大批适应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民族成人教育在农村成人教育、职工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经过20 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已形成网络,农村成人教育由单纯的扫盲文化教育发展到实用技术培训、公民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1994 、1995年来, 职工技术培训达10万人次。[6]职工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在职从业人员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

1947年自治区成立之初,民族成人教育尚未起步,没有一所民族中高等成人院校。到1996年,内蒙古全区成人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在校生360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71%;蒙语授课学生764人,占蒙古族在校生总数的25.31%。少数民族专任教师460人,其中蒙古族379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和20.72%。内蒙古全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7879人,其中蒙古族7503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27%和14.54%;少数民族专任教师817人,其中蒙古族753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9%和22.0%。[7]

五、总结

民族高等教育要坚持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教统筹”互相依存、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整体效益,并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将有更大的发展。总之,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需从“数量的扩大”转向“质量的提升”。21世纪的内蒙古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层次日益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教学与科研实力日益增强,已然成为内蒙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持续增长、文化繁荣进步的“战斗堡垒”。

参考文献:

[1]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2]熊文斌,李洪雄.办学方略:西部民族高校核心竞爭能力的坚强基石[J].高教研究,2006(7):18.

[3] [4]白双山,胡春梅.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自治区教育五十年.

[5]隋礼辉,尚庆华.内蒙古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5):66-68.

[6]何士.新时期内蒙古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6):34-38.

[7]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成就统计资料[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56.

作者简介:李娟玲(1986-),汉族,甘肃定西人,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

猜你喜欢

内蒙古高等教育民族
MINORITY REPORT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闫锡聪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内蒙古大草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