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理论下的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及对策

2015-10-21陈阳

当代经济 2015年27期
关键词:处理策略

【摘要】 作为随父母务工而被动进入城市的特殊人群,农民工子女易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继而,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会引发其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本文在社会认同理论角度下,对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中的认知元素失衡状态作出分析,并针对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的处理策略作出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 社会认知理论 农民工子女 身份认同危机 处理策略

一、引言

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农民工子女状况研究报告》中表明,城乡农民工子女规模达到3581万,比2005年增加超过四成。由于农民工子女大多随父母务工进入城市,因此他们是被动进入城市。这种被动进入城市的状态容易造成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困难和出现心理问题。研究证明,农民工子女是脆弱、敏感而自卑的,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沟通与合作,有被歧视的感觉。在较多负面情绪的包围下,农民工子女还易出现负面行为,甚至是反社会行为。研究表明,造成农民工子女充满负面心理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的身份认同危机。在被动进入城市之后,农民工子女面对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难免出现焦虑和不安。甚至,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还会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同时,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大多为从事体力工作的农民工,很少有时间和知识储备帮助农民工子女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有学者认为造成农民工子女身份危机的根源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这种排斥既体现在宏观的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交往。因此,当农民工子女觉知到这些排斥后,其社会认知便较易发生冲突,其中一个表现便是农民工子女的身份内化状态。不同的身份内化状态,将影响农民工子女的行为表现。因此,有必要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分析并解决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

二、社会认知理论视角的农民工子女群体身份认同

1、费斯廷格的社会认同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的每一种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认知元素构成。认知是认知结构中的“元素”,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可以用诸如思想、观念、态度或信念等来表示。认知元素之间既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相互关联。当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又同时处于不一致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不协调(out of tune)。这种不协调反应在认知层面上就是“认知失调”。当个体出现了认知失调时,往往会从三方面出发来应对。第一,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认知。第二,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认知符合其行为认知。第三,引进新认知元素消除不协调感。费斯廷格通过实验证实在改变态度方面,小诱因比大诱因更起作用,小报酬在推动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方面比大报酬作用更大。费斯廷格的社会失调理论作为强化理论的对立面,在促进个体从认知层面作出更改是非常具有效应的。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倾向以借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来促进个体的行为变化。但是,这种形式却忽视了个体认知心理规律的功能。

2、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

刘欣在构建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认同理论中,认为流程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是一个由内及外环环相扣的层次结构。其中,农民工子女城市认同的最外层是行为趋同,中间是情感归属,而最内在核心则是核心价值。因此,改变农民工子女认知时,不能够简单地局限在其外围行为是否改变,更应该从农民工子女的情感归属和核心价值来看。考虑到核心价值是群体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有必要探讨农民工子女群体身份认同危机成因,就无法回避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与其同伴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同伴关系会给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身份认同造成影响。杨福义和梁宁建在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中指出,同伴关系对身份认同有影响;史丽君则认为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树立起社会角色的正确认知;郑友富和俞国良则认为同伴交往对儿童的身份建构有重要作用;戴丽敏等人则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歧视知觉会使农民工子女对自己的身份有所怀疑,进而增加身份认同的模糊性。

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也必然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研究表明社会认同程度高的个体会更愿意和主流群体在一起,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更强。也有人认为,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状况差,身份認同易模糊,其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经常出现“低人一等”的念头。这样的念头使农民工子女在面对城市儿童,往往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不容易进入到城市儿童的群体中。雷有光也认为,正是由于农民工子女的边缘化地位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虽然农民工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儿童成为好朋友,但由于他们的自卑情绪和弱势地位,使其容易认为城市儿童是不友好的。最后,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融入尝试受挫后,便会选择放弃融入城市生活,转向和其他农民工子女交往。范兴华等也认为,老家认同严重的农民工子女不愿意和城市人群接触,甚至会排斥城市人群。而城市认同则让农民工子女愿意融入到城市中,愿意和城市儿童交朋友,有更亲密的互动。

3、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的处理策略

大量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女倾向将自己视为城市的“外来者”。研究者通过城市中第三方视野得出的结论也验证了农民工子女对自己的定位和看法。其中,白文飞通过对社区居民和学校老师的调查中也从第三者的视角验证了如上结论,他们认为,在城市社区居民和学校老师的眼中农民工子女是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员”。显然,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身份认同符合身份传播理论所认可的双向评价原则,即,农民工子女目前的身份认同现状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由社会整体的环境造成的。这种双向影响必然造成农民工子女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歧视知觉明显,最终使农民工子女形成封闭式的小群体。

同时,由于农民工子女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其身份认同危机也会延续到班级认同中,并形成群体交往危机。其中农民工子女班级认同危机主要有五个表现:第一,与非农民工子女交往的贫乏;第二,班级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第三,班级归属感的缺失及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第四,分割的个人群组出现;第五,班级认同的转移。在以上五个表现中第一点和第四点特别引起注意。目前,大多数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都实行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安置在一起的混合教学班级模式。这种模式原本的目的在于保证班级中成员结构合理和多元,并促发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的相互了解与交融。但目前已有调查表明,在问及是否主动和城市儿童交流时,有28.9%的农民工子女表示仅“有时”会和城市儿童交流;18.2%的农民工子女表示自己“偶尔”会和城市儿童交流;5.9%的农民工子女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和城市儿童交流过。显然,农民工子女的在班级中的表现有悖于班级划分时教育理念设计的初衷。同时,班级中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欠缺的沟通将必然导致两类群体间的误解和分歧增加,最终也将造成彼此的相互疏远。而第四点则意味着在班级中存在由农民工子女组成的亚群体。农民工子女在班级中无法获得归属感时,他们便会转而相互“抱团”形成可以寄托精神的班级亚群体。已有调查认为,24.9%农民工子女对城市儿童表现出了较强的敌意,并发出自强宣言或口号,所以在班级中存在农民工子女的亚群体也是情理之中的。这种亚群体虽然可以使得农民工子女暂时找到依靠,但是从班级整体上来看,它却可能会造成整个班级的分裂。甚至会出现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之间的对抗。

因此,受费斯廷格社会认知协调理论的启发,在处理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身份危机时候,从农民工子女最重要的生活情景——班级生活出发,设定出具体促进方案来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身份认同危机现象。在如此视角下,班级身份成为一个自然而方便的切入点。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强化农民工子女的班级身份,将能够解决在农民工子女认知结构中原本存在的“城里人”与“老家人”的对立失衡得到矫正。在中观的群体层面上,从班级整体层面出发,进一步地增进班级中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的交流,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并非两类人。可以说,班级成员身份作為一个桥梁,连接了农民工子女在心中原本分离的两块似乎完全不同的疆域,并使其能够从一个更高和更宽广的层面上去看待自己的身份。最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都会因为班级身份的强化而意识到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现在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中,就是“一家人”,应该和睦相处。

三、展望

从表面上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所出现的群体身份危机似乎是由其城市生活不适应所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该问题表露了城市建设中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缺失与忽略。因此,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时,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多管齐下。第一,在微观层面,应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身份认同问卷,科学地对农民工子女可能存在的群体身份认同危机做出定量化的测量和评估,并依据评估得分进一步地对农民工子女可能存在的身份认知失衡进行调整。第二,在中观层面上,应该从班级群体层面出发,制定出保证班级整体和睦相处的活动方案,通过该方案能够确保农民工子女一方面更好地适应城市班级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其接受差异文化打下基础。第三,在宏观层面,应该建立起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城市并融入其中,进而减少其身份认同危机发生的可能。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罪错青少年群体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L11DGL013);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基于传统哲学的社会治理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1s1jdwt-37)。)

【参考文献】

[1] 陈阳: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特点及促进:基于群体身份认同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 郑友富、俞国良: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与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09(5).

[3] 陈阳: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责任编辑:柯秋萍)

猜你喜欢

处理策略
中波发射机播出信号失真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HXD2C型机车高坡行车故障处理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的处理策略研究
浅析财务会计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对高校辅导员做好突发事件维稳工作的思考
药源性心绞痛的处理策略
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处理策略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知识点的处理策略